李政道在复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2020-03-02 22:57: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在复旦大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李政道

尊敬的杨校长,各位同学:

今天杨校长出了一个难题给我,要我在复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讲一些关于复旦的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看法。我先把第一句的第二个字“学”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问”抽出来,合起来讲一下。

学问,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是和各位分析一下,学问这两个字,第一个字是学,第二个字是问,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要学怎么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么样问问题,这才是学问。普遍来说一般是学答,而不是学问。普遍的情况是在学校里学习,只学习怎么回答问题,是不是?你们大部分是学问问题呢,还是回答问题?学回答问题比较多一点是不是?我认为,学答,并不是学问。当然,学答也是重要的,能够回答问题,也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是,学会怎么样问问题,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点。因为,有问题才有答案,你不能先有答案,再去找问题,而且很多的进展,尤其在科学上,都要问重要的、有关键性的问题,才可以影响大的发展。比方说,我知道国内现在对于各种奥林匹克竞赛是很重视的,这是世界性的竞争,可是,奥林匹克主要的缺点是学答,并不是学问。而将来在科学上,假如你要有进展,就必须要学会怎么样问一个正确的问题,所以,奥林匹克能够得奖,并不一定表示将来在科学的研究上能够有同样的成就。

我举几个例子来讲为什么学问问题是很重要的。再过不久,就是端午节了,到时大家都要吃粽子。包粽子的传统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也是一个爱国者,离开现在差不多2500年。现在流传的屈原著书籍有19本,其中第三本是《天问》。这本书是很重要的,他所有的写作都是用诗歌的方法,我现在念两首。第一首他说: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九天,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九天就是九个坐标,天是中间那个,叫亻中天,然后东、东北、北、西北、北,45度转过来呢,就是有八个天,叫做诸天、君天等等,加上中间就是九天。天是圆的,他就是问天的边境上是什么?这是第一句。这是什么意思呢?那个时候,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屈原讲: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话,那么九天跟地交界的地方是怎么样的呢?所以他第二句就说:安放安属。谁住在那里,属于谁的?第三句就说:隅隈多有。隅的意思是尖角,切的角;隈的意思是弯来弯去的,就是说这个地方有尖角,有很多很多,谁知道它的数目是多少。所以他书就说,假如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在天转弯的地方,神仙也不想住,人也不想住,所以这怎么可能,这个就是不可能。还可能是什么意思呢?天与地,天圆地方,不是相切的话,那么地也应该是圆的,这一结论完全是他纯粹用一个逻辑的方法推出来的。然后他就问,地

既然是圆的,那么就产生了下面这个问题: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隋木,其衍几何。东西是经度,南北是纬度,地球既然是圆的,这点他刚才已经推算出来,那么圆上面有经度和纬度。他第二句就问:其修孰多。就是有多大。然后说:南北顺隋木。南北顺着纬度去,它是椭圆形的,那么:其乐趣几何,亦即这个椭圆形有多少长。他在那个时候就想象出地球跟我们现在想象的一样。他的结论是说:天与地的关系好比说:天是一个蛋壳,地像蛋黄,两个平行的,两个都可以转,两一起转,就有两个轨道,一个是赤道,我们都看到红太阳在转,就是地球的自转;第二个就是黄道,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所以他是这个观念:天地是圆的,这是用逻辑的方法把它推演出来;而地球是像椭圆型的,是他的猜测,这个观念在西文到十六世纪才有;而屈原是在2500年以前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更何况他主要是个诗人。他问问题问得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哥伦布这样走才可以把它证明,他就问这样问题,假如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么它应该切,那么z地的地方应该怎么样,从我们近代的宇宙学来讲,屈原的那个想法,就是解析方法,把它推理出来的。问题对头,就可以引导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我再举两个例子,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美国有两个科学家,一位叫

Michelson,另外一位叫Morley, 那个时候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转,那么光可以顺地球走,也可以背地球走,他们两位就问问题,是不是顺地球走的光走得快一点,背地球走的光要慢一点。他们问了这个问题,就想怎么才能解决问题。到了1887年,他们做了一个实验,那是很有名的Michelson-morley实验,他们发现太阳光的速度和地球转是没有关系的,顺地球走的速度和背地球走的速度是完全一样的,另外一个例子,在1900年之前,德国有个科学家叫Plank,他一直在问,任何一个物体发热发光时,发出光的光波的波长与能量颁有何关系?这个问题问了很久很久,他在1900年用一个猜测的方法把它解决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作黑体辐射理论。1900年黑体辐射理论导致了量子理论的诞生。而前面讲的

Michelson和Morley实验就导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影响到我们现在的原子构造、分子构造、核能、半导体、激光、超导体、超计算机,所有我们称为二十世纪的文明,没有量子力学,没有相对论,就不可能有这些文明。那么,现在上海可能要造一个同步辐射光源,它的理论根据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怎么出来呢?Michelson和Morley问的问题是对的,而plank问的问题也是对的,因为他们问题问得对的,就可以求到答案。所以我想这就表示出,人类的文化,文明的进步,是要问有效的、正确的问题,找出人类也是有效、正确的答案,这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再讲一个问题,也是校训中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志”,志气的志。志,是志气、志向、志愿,尤其家长对孩子说,老师对学生说或者学生对自己说,一个年轻人要有志气,你的志愿立什么?这就是说,每个孩子、每个年轻人都要有志气。这句话说是很容易,我去查了辞海,这个志的表述是新的方向在哪儿。这很有道理。“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志气、志愿、志向,是向外的;一个是对

内的,即你自己的心向哪儿走。所以很重要的,你一定要问自己,你怎么样才能有志气,你自己的心往哪个方向走,就是你对什么有性趣,你的才能在哪方面?要对自己了解,是很重要的,另外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要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两面都是互相相连相关的,这与问问题和求答案一样是互相相关的。我想对年轻人来说,重要一点是必须自己要想念自己,要觉得你自己的生命是有特别意义的,不光是对自己有意义,对整个外在的世界也是有意义的,而你整个的一生有特别的任务。要想念自己,要对“志”作深刻的考虑:你自己的志是什么,心之所向在哪儿?你的志愿在哪儿?将来你要做什么样的事业?这些问题都年轻人必须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祝各位,尤其是年轻人将来获得更大成功。

谢谢大家!

复旦校训

复旦校训:论语

在孔子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在孔子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在孔子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涂鸦墙揭幕仪式发言稿

在革命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在全国劳动模范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在全国劳动模范塑像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孔子像揭幕仪式上总结讲话

《李政道在复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doc》
李政道在复旦校训墙揭幕仪式上的讲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