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繁森的诗有感

2020-03-02 06:08: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孔繁森的诗有感

我喜欢读书,也读了不少书。其中对我教育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本书就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本书用朴素的文字记述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服从组织的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毅然放弃“高堂在,不远游”的古训,先后两次进藏,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已,对藏族同胞怀着深厚的爱,用微薄的工资给藏族同胞送医送药、收养三个孤儿,以致化名献血解决收养孤儿的经济困难。他是一个勤政廉政的楷模,他的博爱精神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至今还难以忘怀。

书中有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时写下的一首小诗:“夜静四无邻,犬声扰我心,思乡思亲友,更思老母亲。”每当翻阅这本书,朗诵起这首小诗,我就会联想到他离家赴西藏之前跪伏在母亲面前磕头泣别的情景,不禁肃然起敬。这首情真意切的诗,虽然质朴无华,但却坦露出一位赤子的思乡情怀,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优秀品质,引发了关于尊老、爱老、敬老的思考。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向来倍受人们的推崇。史书记载,封建社会考察官员时,非常注重孝道,在任官员遇到父母亡故,要回故里守孝,否则将被视为大逆不道。可见,孝在传统道德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继承下来,而且成为评判人们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准之一。孔繁森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主要在于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但他对母亲体贴入微的孝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古代有许久先贤先哲,烈士侠女,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昌盛,或戍守边关,或驰骋沙场,无法在床前侍亲尽孝。孔繁森也不例外。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藏族人民的幸福,欣然服从组织的决定,两度进藏,而不得不把年迈的母亲留在故乡。他在“忠”和“孝”的矛盾面前,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由此看来,一般意义上的“忠”和“孝”的确很难两全。然而若把“孝”的内涵拓展升华,忠、孝的统一也是可以做到的。孔繁森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我们伟大的民族。他把对祖国的“忠”和对藏族老人的“孝”融为一体,实现了完美的忠孝结合。在敬老院,他看到藏族老阿爸的鞋子破了,脚被冻得红肿,心痛地把老人的脚紧紧地抱在怀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老人冻冷的双脚;在乡下,他看到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因病而浓痰阻喉,有生命危险,他就用随身携带的听诊器胶管,一口一口为老人吸痰,使老人转危为安;在病床前,他将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塞在患病老人的手中……看了孔繁森的事迹,谁能说得清,这到底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国事的“忠”,还是一个晚辈对长辈的“孝”?

“忠”和“孝”二者是相互联系、难以割裂的。作为高尚道德的两个方面,忠孝是能够集中在像孔繁森这样的优秀人物身上的。正因为孔繁森有对母亲至诚的孝,才能在藏族老人面前自然而然地演化为对人民的爱;正因为孔繁森有对祖国对人民的“忠”,才会在实践中化为对长者的“孝”。试想,如果孔繁森连自已的母亲都不孝,那么,他对藏族老人还会“孝”得那般深情?

一个人的道德观一旦形成,他的言行就会反映在道德体系的各个方面。孔繁森作为领导干部的楷模,是高尚道德的体现者。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定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满腔热情;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孝敬老人、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忠孝两全的道德形象。

然而,与孔繁森同志相比,一些人的道德素质就显得相形见绌。在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孝敬父母,晚辈歧视老人的事时有发生。有的只顾自已享乐,在吃喝玩上可以大肆挥霍,一掷千金,而在赡养老人方面却很吝啬,斤斤计较;有的忘记了养育之恩,不尽人子之责,视老人为包袱,对赡养老人互相推诿、扯皮。这既背离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眼下我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进一步做好老年工作,正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思明区梧村街道第二届邻里节举行之际,我重提孔繁森同志的孝,旨在提醒人们要重视“孝”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从教育入手,从年轻人抓起,努力营造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把对老人的“孝”和对祖国的“忠”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人们追求的道德目标。让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如和煦的春风拂暖人心!

高尚——读《孔繁森》有感

读《木兰诗》有感

读海子诗有感

读离别诗有感

观看孔繁森有感

学习孔繁森有感

念孔繁森有感

读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有感

人民的好公仆——读《孔繁森》有感

廉洁住在我心—读《孔繁森》有感

《读孔繁森的诗有感.doc》
读孔繁森的诗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