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

2020-03-02 00:49: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

第1章 新时期、新理念,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新时代呼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颁布了。课程标准体现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的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学校教育要贯彻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精神,体现了国家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是新世纪初叶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和全面认识课程标准,并积极实施,必将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必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1节 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其性质明确定位: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从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指明了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对体育课程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的特征作了准确描述。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全面地学习认识和把握课程的性质,方能有效地推进课程标准的实施。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本课程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体育、提高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它强调课程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在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精神。

一、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作为学校教育必须对其进行体育和相关教育,以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并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基础,也是体育重要功能之一。学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和目的不是唯一的,在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素质教育中,体育具有它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新体育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从社会人和自然人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确定方面,都要着眼于素质教育,从就近学生生活和实践出发,关注和促进学生诸方面的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步发展。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形式和各种活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课程。其特征之一:体育学习过程主要是从事身体练习,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体育学习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整个体育学习活动中,运动技术的学习、改进、巩固与提高是学习的中心,并贯穿体育学习过程的始终;这一学习活动是通过身体练习进行的,同时人的思维与指挥在身体练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在感知、操作、体验、思考、发现着各种身体练习。特征之二:体育学习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学习、运动技能学习、情感学习、社会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是统一在整个体育学习之中的。从体育与健康标准学习来说,其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识性知识的积累和净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改革上。为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健康第一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名学生接受的前提出发,充分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性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有益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

第1章 新时期、新理念,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2节 实现以健康为目标的课程价值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随着时代和教育的发展人们也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正如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表现在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形态和机能得到改善,体能得到发展,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在长期的运动实践和体验中形成了身体素质、身体活动和健康的正确观念,增强了保健意识,并逐步养成了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的各项体育学习情况中,感受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和谐、平等与友爱合作,享受到运动过程中的挑战、成功的预约,体验到运动练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学生会在这丰富多彩的体育学习活动中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从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良好的心境,培养稳定的情绪,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心,形成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既是学生具有的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又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一个 “课堂小社会”,这一课堂社会的学习活动大多具集体性、竞争性,每个人的能力、

2 修养、人格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习惯于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并根据社会规范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青少年学生喜爱体育活动是一种天性,因而学生对通过游戏和体育观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规范的学习常常表现出乐于接受的态度。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应精心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设适宜学生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取社会适应能力,引领学生认识体育,认识社会,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团队精神。真正让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初中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所要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有以下内容:为促进集体健康与终身体育必需的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练习的基本方法,培养经常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能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加体育活动,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提高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了解有关运动项目,提高运动的欣赏能力。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学习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操作性、技能性的知识;二是知识学习包括技能性知识学习和认知性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或课堂练习而实现的。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效学习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

第1章 新时期、新理念,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3节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一、把 “健康第一”的理念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净化改革,确立了 “健康第一”的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增加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两个全新的领域,这就更明确地指明了为了学生的发展既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又包括每个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要落实 “健康第一”的指导观和确保发展到位,我们应该将人体生长与发育,体育与生活,心理,营养与卫生,卫生与健康,还击功能与安全等增进健康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自然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让学生在体育健康课程上愉快学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练习体验、情感交互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整体的生命活动过程。要使这一整体活动过程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在“健康第一”观念的指导之下,精心思考与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要心中有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关照和偏爱,要注重选用适应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要注意隐含在教材和教学实施中的智力和非智力资源,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让 “培养学生兴趣”伴随着体育学练的全过程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重视运动技能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因

3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导致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缺乏自觉性与热情,运动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更是受到很大影响。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为此,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挖掘教材的内涵和潜在的兴趣点及育人功能,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动态的问题,改变竞赛规则和场地器材规格,降低难度或将现有的条件变成略有困难的条件,使学生真实地感到参与体育创设和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以激发学习兴趣,积极探求和勇于实践。

三、突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新课程 “关注的核心是具体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这是对人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基本功的明确阐明。新教育观的主体性就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是要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自主性。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表现在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感知、理解、体验教材并在实践中运用,能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安排和调节,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主动地去学习,向教师请教,相互研讨,和同伴交流学习。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很好地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使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潜能得到发展,人格得到完善。

第二,能动性。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表现在他们能根据教学活动要求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有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还能主动合理地分派学习时间与顺序,主动获取知识,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继续学习,以得到充实和发展。但这些行为取决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因素,取决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操的影响以及意志品质的支撑。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择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兴趣,给学生们成功体验的多种形式评价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将会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体育学习,并在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顽强的学习毅力。

第三,创造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近年来,师生们创造性地在自主性和能动性学习基础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表现在体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上的有五彩缤纷的健身健美操,引人入胜的轮滑、街舞等时尚运动,体现民族特色与地域性的有舞龙、跳竹竿、藤球、花样跳绳、跳胶圈等活动,体现在竞技项目的改造上有简化比赛规划方法,降低难度与要求,使之适合于健身性活动。

对于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来说,创造性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善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为此,教师要教授学生以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目标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四、教学中确保全体学生发展,充分关注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所有教师都明白的过程,现实教学中学生在身体形态、体能、运动技能、爱好、个性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取决于后天的学习,而且往往与先天的因素有关,这是后天难以弥补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是自觉或不

4 自觉地 “关照了”约70%的中间学生,“关注了”10%先天素质好和经后天努力素质好的学生,都 “忽视了”约20%对体育不很敏感或者是反感的弱势群体学生。从而使体育教学只是做到面向大多数学生并未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体育尖子生发展得更好,却使绝大多数没有特长的学生没有机会走进体育。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体育教学既要确保每个学生接受,更要关注个体差异。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关注个体差异中20%的体育弱势群体学生的转化,是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肩负的重要职责。

在确保全体学生发展与充分关注个体上,教师应着重思考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帮助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分析原因,拟订符合自己的 “胜己”目标。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环境,创设 “我能行”的逐步 “胜己”条件,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第二,加强合作学习,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从教学内容到评价的实施都充分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不强调互相比较,不强调 “同质分组”,强调相互关心,优势互补,强调个体的进步与成功体验,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第三,加强良好的情绪调控,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在一次次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中形成的心理教育,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2章

重育人,重目标,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体系及内容选择

第1节 课程目标的构建与体现

一、课程的目标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以及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的需求,素质教育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构建了五个领域、三个递进层次的课程目标体系,即:

课程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学习态度等方面应实现的变化或体验;领域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细化,具体指明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各自应发生的变化;水平目标具体指明学生在五个方面发生变化的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容标准,进一步指明学生在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变化。

二、课程总目标

课程总目标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能,强健的体魄是健康的基础,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学生健康地生长发育的基本保障,是充沛精力的源泉。增强体能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方法是主要学习内容,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要学会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运用

5 身体练习增强体能,除了要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国家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社会和家庭希望把学生培养成健康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进学生健康的重任。新课程充分体现了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十分重视对人的培养,不仅强调身体健康,而且强调心理的健康,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善于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三、领域目标的描述和体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总目标又细分为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从而使课程对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即课程总目标可以通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具体描述和体现。

1.运动参与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领域的学习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基本途径,没有运动参与,一切目标都是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将教学活动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运动技能领域目标

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的描述是: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这一领域的目标重视学生对运动基础知识的获取及对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教师应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得运动基础知识,掌握获取运动基础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对于运动技能的教学,初中阶段应注重学生对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学习运动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专长,从而为高中阶段的运动项目选择打好基础,并提高其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了解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3.身体健康领域目标

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育;(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一领域的目标提示我们,课程重视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其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此外,该学习领域还非常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其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各水平阶段能有所侧重地发展体能。

6 4.心理健康领域目标

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心理健康作为现代健康标准的重要方面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新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这也提示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是:(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新课程十分强调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独特作用,因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其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以及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课程十分重视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有关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学习领域是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新课程标准划分的五个学习领域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构成了体育健康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一个学习整体,每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这五个学习领域是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是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和达成课程目标的载体,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领域目标是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的运动参与中体验和实现的。因此,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够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体系,建立全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转变只注重 “三基”教学和只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还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心理体验,并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运动技能的教学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的手段。

第2章

重育人,重目标,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体系及内容选择

第2节 课程内容标准的实现与教学内容的精选

在实施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形式等都由体育教师自主建构,体育教师既是新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建构者。体育教师由过去主要依照大纲规定的内容、时数、考核项目和标准进行教学转变为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可以自主地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因此,这也给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学会如何根据课程内容标准与特征精选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特征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课程内容 ‘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目标体系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将中小学的12个年级划分为6个学习水平,纵向描述了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在各个水平阶段的五个学习领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内容标准。内容标准体现了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同时也具有鲜明的基础性。

初中年级学生要求达到水平四目标,从这个水平目标与五个学习领域目标所对应的内容标准来看,是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目标,例如,运动技能领域目标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内容标准是学生能够了解基本技术的知识,了解简单战术的知识,了解所学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观看并讨论现场体育比赛和表演,观看并讨论电视中的体育比赛和表演。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领域目标中这些内容标准是最基础的了。因此,在精选教学内容时应体现内容标准的基础性,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并且简单易行。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特征

课程标准并没有规定要达到各水平目标必须学习的内容和时数比例,而是针对不同水平阶段提出了各学习领域内具体内容标准,指明学生在行为、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具体变化,并提出了达到目标的内容或活动建议。课程标准只是提出内容框架,并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什么教材,用什么教学内容来达到各领域目标是由教师决定的,这将极大地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地方、学校、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创造空间,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选择相应的内容达到课程目标。这正体现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特征。

例如水平四 “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领域目标中,达到 “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水平目标时,内容标准是学生将能够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体操动作,完成一两套舞蹈或健美操,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的建议给教师和学生的选择余地是很大的。如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篮、排、足、乒、羽等项目中任选一两项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当地学科特色选择其他球类项目,如三门球、巧固球、毽球、保龄球等;再如 “基本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教师可以选择当地特有的项目,如北方的滑冰,南方的划龙舟,草原的摔跤、骑马等,而且,一项运动中具体安排什么内容,究竟教什么技战术,并且这项运动放在哪一学期进行教学,也由教师和学生来定,从而使 “课程标准”的操作性和适应性大大增强。

内容标准是确定与选择内容的依据与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紧密围绕课程目标体系,正确认识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学习内容的内在关系,要符合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充分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的特点和身体、心理、社会的三维健康观,不仅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增进身体健康,还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要全面关注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特别要加强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新的学习领域的研究。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首先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满足终身体育的需要。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是当今世界学校体

8 育发展的大趋势。要实现终身体育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是关键。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在满足青少年学生身心需要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既有健身价值,又有终身体育性质的体育教材作为体育教学内容 (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保龄球、游泳、健身操、舞蹈等),并注意挖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养生健身活动中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和方法,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正确对待竞技运动项目。新课程不是摒弃竞技运动项目,而应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传递、健身、娱乐等功能,本着延用、改造、继承、创新的精神,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器材场地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造,使之教材化,少年化,健身化,以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学校的传统特色,要善于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传统项目,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技能,形成某一项目上的优势,创造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我国虽然加大了对教育投入,但投资仍显不足,各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差距还很大,地域发展很不平衡,许多边缘地区、农村的学校甚至没有什么体育设施和场地。而课程目标具有普适性。所谓普适性,就是学习目标对不同地区的广泛适应性。这意味着体育的场地和设备并不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新课程扩大了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是符合课程性质,体现课程价值的,能够达成学习目标的各种因素都可以开发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因此,各地方、各学校及体育教师应努力挖掘和有效地开发各种体育资源并加以利用,以使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都能够达到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要求。

体育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教学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体育信息资源等方面。

1.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的开发,体育教师是其内在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之一。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师内在潜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以外,还应注意开发和利用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以及校医等人力资源。在校外,还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在家庭,应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督促、帮助的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就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不仅仅是体育教师的事,而应是社会各界人士的事,人们都来关心健康了,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氛围增强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也就得以实现了。

2.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对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发出常用器材的新功能:一种器材的多种功能。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要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等。

3.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

9 要大力开发现有的丰富的运动项目的资源,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可采用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等措施,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教材;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选用新兴的运动项目,如定向、简易的攀岩、保龄球等;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4.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等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开展大课间体育锻炼活动,抓好课外体育锻炼和校内体育比赛,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和竞赛,少年宫体育活动,业余体校训练,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等。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地域优势,根据本地、本校、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利用与开发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并使其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最大效益和价值,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

第3章

教学过程的特征与策略

第1节 教学过程的特征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是以 “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依据,教师和学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发展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精选学习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积极参与有效的多种方式的身体练习,学习基础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设和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方法的态度和能力,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 “健康第一”的思想,塑造学生健康体魄

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一思想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运动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增进学生的健康,所以说,身体练习是手段,增进健康是目标,而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

中学生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术教学,甚至将竞技运动训练内容与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这种训练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的体育教学应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的学练中享受欢乐和提高健康水平。 中学生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术教学,甚至将竞技运动训练内容与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这种训练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新课程的体育教学应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的学练中享受欢乐和提高健康水平。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重视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并将其与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与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10 和体魄。

二、在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是赋予学生以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要有较充分的学生自主学练时间,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坚持锻炼的前提。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的兴趣和需求,引导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质疑,讨论,探究,体验成功。

二是以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体育教学中大量的学习内容和身体练习都是在交往互动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 (直观情境、问题情境与活动情境)与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协作配合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并由此培养了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三是学会交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互动之中,教师要善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观摩、交流、倾听、讨论、练习、体验、分享、评价、调节、激励、期待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实现学生主体自由选择和创生新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学生从一般认知到自愿探索,由机械接受到敢于挑战,学生的创新潜能被激活,主体精神得以张扬。

三、在多彩、愉悦、智慧的身体练习中,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所有的健康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课程标准》未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更未规定内容学习的时数比例,从而为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更大的空间。 体育运动无论是休闲活动还是养生性活动,是健身性运动还是竞技性运动,或是民俗民间性运动,都是源于人类的生活、生产或军事活动。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比较单一,多是以竞技性项目构成体系。新课程必须对以往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对原教学内容的继承,改造,创新,以形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中要赋予教材以生命,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实践与体验。三是教材与学习内容应有利于沟通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展教学视野,完善教育内容。智慧地学习与进行身体练习和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 (过程、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对学生来说,智慧地学习与身体练习,意味着学习内容和身体练习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 “自己的课程”,自主性的乐学,乐意在反复的身体练习中与同伴交流,尝试,体验,探究,评价及 智慧地学习与进行身体练习和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 (过程、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方面。对学生来说,智慧地学习与身体练习,意味着学习内容和身体练习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 “自己的课程”,自主性的乐学,乐意在反复的身体练习中与同伴交流,尝试,体验,探究,评价及自我调控,从而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和谐发展。对教师来说,智慧地组织教学活动,就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由体育的 “文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等文件)走向 “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都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情况,运动负荷是否适时,适量,适度,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练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与人格养成。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也是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阅读材料

体育———塑造健康体魄

11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 《国家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的影响,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 ‚测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体育课堂教学也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重视运动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次体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体育教学的经验与问题,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由此,此次体育课程改革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造,确立了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目标体系,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全新的方面。很显然, 《课程标准》进一步向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方面发展,更加强调让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在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协调发展,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的人格。如果按照这个 《课程标准》施教,学生定会学有所获,练习有所成,身心和个性均得到健康发展。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改动。) 其他国家相关课程标准对有关问题的论述

1.新西兰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

新西兰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学校有义务阐明影响学生的健康问题,因为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会影响他们的学科成绩,而每个学生对于健康和幸福的态度和行为又会影响其周围的人。

该标准指出,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从中获取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有助于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幸福。学生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也与其他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由此便促进了健康社会团体的形成。

该标准强调学生的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重视学生对个人特征和自我价值的理解,要求学生增加知识、理解力、技能,形成积极的态度来满足自身现在和将来健康和体育活动的需要,了解健康的影响因素,发展增进健康的自我管理技能,并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生活、休息和娱乐等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该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是:

(1)形成维持和提高个人健康和身体发展的知识、理解、技能和态度。

(2)通过运动发展动作技能,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理解,形成对身体活动的积极态度。 (3)提高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解、技能和态度。

(4)采取积极、负责的行动,参与健康的社区和环境的创设。 2.加拿大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

加拿大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期望主要应集中发展学生的体育、竞争力、技能、态度和知识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的提高将有助于学生应对生活中个人的、社会的和工作方面的变化,过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积极参与健康的活动以及愉快地生活的能力。

该标准认为,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生活可以使学生个人和社会在以下方面获益:提高生产力,改进道德风尚,减少缺勤,降低健康医疗费用和增强个人满意度,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身体活动能力和应对应急的能力等。因此,课程期望通过发展学生身体的素质和个人的技能,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生活。

该标准强调,在健康与体育课程中有许多期待的目标,如健康的生活、积极地参与和运动技能有关的目标,都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健康与体育课程应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在健康的诸多方面作出积极的决定,并鼓励他们健康、充满活力地生活。

该标准还指出,健康与体育课程也应该重视一些重要的教育价值观和目标,如宽容、理解、杰出和良好的健康状态。在促进价值观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方面,父母、学校、健康医疗机构、企业、政府和媒体都有共同的责任。学校和社区则需要共同促进学生挖掘自己的潜 12 能以及安全、健康地生活。当然,健康与体育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 ‚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 ‚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所以教师是课程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双边活动‛变成了 ‚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 ‚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活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余文森 《教育研究》2002.4,年选)

体育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性

在实施 《课程标准》过程中,研究体育教学过程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特性是直接影响精选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第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最大特性是其内容的逻辑关系不强,体育教学内容的划分通常只是以运动项来进行,划分后的教材之间都是平行和并列的关系。 第二个特性是 ‚一项多能‛和 ‚多项一能‛。

第三个特性是数量极大,内容很庞杂,难以分类。

体育教学内容的第四个特性是:每个运动都有各自独特的乐趣。如:篮球和足球的乐趣是在激烈的直接对抗中运用自己的技术和队友之间的配合将球攻入对方的篮 (门);隔网类运动在于双方队员在各自的场地中进行巧妙的配合,通过多次网上往返和争夺后,对方无法将球击回而取胜;体操运动则在于控制自己的身体使之达到一种难以完成的非正常体位,并体会难得 ‚错位‛的感觉 (眩晕),并体验其中的乐趣;目标类运动 (保龄球、飞镖、高尔夫球、台球等)的乐趣在于通过长时间锻炼达到操作的稳定性,并在实践中用精确结果来验证自己的预想能力,并从中获得快感和自信;野外型活动的乐趣在于获得征服自然的某种 13 能力和智慧后,在优美或险恶的环境中检验自己的能力并获得征服自然后的超越感,即 ‚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等。体育运动的这个特性使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无法忽略运动的乐趣(谁忽略了它就会使体育教学失去魅力,因为学生是不会忘记这个特性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 ‚快乐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存在,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体育教学改革的原因所在。

体育教学内容的上述四个主要特性来源于游戏 (Play)的性质和体育运动的特性,这些性质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精选体育课程教材有着决定性要因。

(毛振明:《体育教学的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中小学教学是分学科进行的,学科教学的重心在学科还是在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使命。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 ‚目中无人‛的教学,它突出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

二是重教书轻育人。以学科为本位的 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从而使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

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学科教学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各种道德并发展道德,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余文森 《教育研究》,2002.4,节选)

案例3-1 合作定向运动

1.学习阶段:水平

四、初三年级学生。

14 2.学习内容:跑、跨越、攀爬。

3.学习目标:

〃学会并能运用适宜的跨越与攀爬等方法过障碍;

〃在现有水平上发展耐久跑与过障碍的能力,1000米内过4—5次障碍; 〃培养合作意识,面对困难,相互鼓励帮助并自我暗示:我能行。 4.教学设计要点:

〃3—5人一组,在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

〃利用校园地形、地物及运动场上设施 (或设臵一定的作业点),在规定的线路上走跑交替或匀速跑进中跨过、钻过、攀爬越过4—5次障碍;

〃障碍设臵要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与需求,且关注每个学生的安全;

〃全课教学活动以学生的不同层次的 ‚体验性学习‛方式为主线,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过单一障碍与过多个障碍进行有效的组合,并给予学生较充分的学练时间;

〃教师始终参与学生活动并及时提示、点拨,调控教学进程。 5.教学程序:

〃开课导入:

学习目标——— ‚学习问题‛

准备活动:学生自主慢跑、体操练习———与教师同做练习〃运动体验:

(1)已学习过的跨折叠垫,钻过低栏架,攀越双杠。个人自主练习。

(2)小组进行上述练习,相互观摩对比成功与不足之处;探究最佳过障碍方法。 师生共同演示,讲评;安全教育;监控,指示。

〃学习体验:

(1)跨低栏———有一定的 ‚攻栏‛意识,起跨点适当,用力后蹬,积极伸展摆动腿。

(2)跨过 ‚沼泽地带‛——— ‚后引、预蹬‛有力,前跨越过障碍至最远点,‚急振‛展体落地,屈膝缓冲。

教师示范或请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讨论理解要点。

〃挑战自我,全过程体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鼓励,支持,帮助,记录成绩。 教师巡回观摩,指导,调控。

〃结束与小结:(1)放松与整理活动。(2)师生共同评价学练情况;教师提炼归纳,布臵作业。

评析:

将 “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教学中,既注重精选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本身的健身因素,同时在分析学生的身心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以运动参与行为目标为主导的前提下,同时注重认知和情感领域目标。全课通过适宜的教学策略始终引导学生让 “我能行”的自信心表现在思想上、行为上和情感体验上。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给予每个学生创立和提供平等表现“我能行”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从而体验到 “我能行”,进一步增强了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

第3章

教学过程的特征与策略

第2节 教学活动的策略

一、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策略的认识

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策略是指在 “健康第一”的思想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体育教学过程与情境特点,对所建立的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实施过程所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在这一决策活动中,既有对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同时又有对教学方法进行统摄、控制和调节,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应以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基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是紧密相关的。教学策略设计既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调控,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活动与学习方法的调控,而且应以学习策略为基础。

教学策略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对于体育教学策略的建构过程,从内部来说,体育教师的元认知意识 (元认知含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方面)和对教学活动的调控是在头脑中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内部意向活动,它支配和调节着教学活动的外部操作,具有内隐性特点。这时,从直观我们无法观察到教师是否在进行教学策略的构建活动,只能通过体育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判断建构活动的存在。因此,作为教学策略的重要内容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观察到教师对所提示的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由小组讨论练习方法,学生个人体验练习,再集体练习并相互观摩学习,教师作为学生的伙伴参与活动,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谁的方法更好,为什么,让学生分析,比较,达到练习方法的重组,水平的提示。这一系列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所使用的操作行为———适时、恰当的调控行为,因此,它又具有外显性特点。在教学策略的整体活动中,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内部活动通过外部操作得以体现,同时外部操作是在内部活动的调节下进行的,又通过内部活动的调节发挥出更佳作用。所以说,外部操作是内部意向的现实结果,内部活动是外部操作的前提条件。

1.影响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设计的因素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为载体,健身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过程,符合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教学策略的复杂多样性。

(1)教学目标是影响教学策略的关键性因素

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意味着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需设计与选择的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单元教学,起始性教学与后几项教学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如水平通过多种跑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教学起始的目标和应解决的教学问题是学生了解何谓有氧耐力,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何作用,哪些练习对体验与发展有氧耐力最有效,如何学会这些练习呢,随着学生认知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也随之提高。应使学生理解有氧耐力练习的特点,对改善与提高人的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及情感意志品质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氧耐力的练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前者教学策略则应着力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增强不畏困难的信心上,并以坚持不懈参与有氧健身跑练习者呼吸与心血管功能强健的实例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走跑交替、运球游戏跑、结伴跑等,达到提高和保持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的目标。教师则应根据耐久跑与快速跑的不同形式、特点的分析比较,及其各自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联系,知识、技能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结构的促进作用,知识与技能迁移规律,学生的主观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设计或选择相应有效的教学策略。由此说明教学目标的分析是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关键条件。

(2)学生的主体状态是制作教学策略设计的重要条件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最大特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身体与心理发展水平及其与同伴间合作互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体育学习初始状态决定着教学的起点、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必须从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无视或缺乏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初始状态,那么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败。

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一是采取与学生兴越浓、偏爱的运动项目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生兴趣低、不爱好的运动项目,对其加以改造,降低技术难度,简化规则,使之教材化、游戏化的诱导性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 17 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化,情境的改变,学生的 “初始状态”与“最近发展区”也是在变化的,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 “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

(3)教师自身特征也是制约有效教学策略设计或选择的重要条件。

教师自身特征是影响教学策略制定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体育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监督、实施教学策略的主体,一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相一致的教学策略。例如,对布卢姆教学思想理解较深的老师,便会采用 “掌握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中会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上的差异性,对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的知识经验也是影响教学策略设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根据各种具体教学的适宜环境及学生的需求,设计或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如擅长球类运动教学的老师,便会常安排学习球类的内容,采用游戏性与合作性教学策略,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协作配合。教师若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领会较深的话,便会挖掘教材内涵,探究学生学习的 “最近发展区”,设计几个紧密相关联的教学问题,采用 “主体体验性”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深化技能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变换形式及技能的重新组合,享受创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时,不仅应重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起始状态,教师还应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在设计与选择有效教学策略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不利影响。

2.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有别于其他文化课之处,是一门技能性的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与深化上,所关注和表现的是体能的增强,技能与方法的掌握,行为态度的改变,养成了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整合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整合性,体现在课堂的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多种价值的整合上,它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必须对体育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方法、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上述诸要素是综合的,密不可分的,有着本质的联系,共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因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与条件,对构成教学策略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切实组合最佳的实施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3)可操作性

教学策略既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原则,也不同于在某教学思想指导下构筑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具体方案。它有着明确的具体的内容,是具体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而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均不涉及这一层次的问题。教学模式只是规定了某种教学内容的一般程序,并不涉及每步如何做的具体指导;教学原则超脱了 18 具体教学内容,只是教学规律的表述。因此教学模式、教学原则侧重的是指导性、理论性,而教学策略为教师提供了如何教好学生的使用技术与方法,因此,教学策略具有操作性与实用性,理解与掌握之后,就易于物化到教学活动之中。

(4)灵活性

体育教学策略既要关注到多种内容、多种功能与多种价值的整合,同时,又要涉及多种教学要素,因此,想建立一个 “合能式”的大而全的教学策略是不可能的。应根据目标、内容与任务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情境组合起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以达成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如体育教学中的对抗性运动内容的学习练习与非对抗性运动内

体育教学策略既要关注到多种内容、多种功能与多种价值的整合,同时,又要涉及多种教学要素,因此,想建立一个 “合能式”的大而全的教学策略是不可能的。应根据目标、内容与任务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情境组合起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进行,以达成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如体育教学中的对抗性运动内容的学习练习与非对抗性运动内容的学习练习教学策略就不相同,而直接对抗性篮球、足球和技战术学习策略也不完全同于隔网对抗的排球技战术学习策略。所以每当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教学策略也应随之而改变:同一个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习群体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不同的教学策略施教于同一学习群体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层次性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体育学习的认知、技能与情感等方面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方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学策略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正如体育知识、学习、技能的形成及人体在运动中身体机能和心理情绪皆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体育教师必须善于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策略,进行教学调控。

教学中的调控,首先是以教师的反思性为自己的特征,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去获取教学活动各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时时反思和检查教学活动效果,并及时调节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二是着重关注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中,在教师提示、点拨之下资源生成、过程生成和净化互动情况,从而为提高学习资源生成的质量,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分析比较,形成新学习方案,提高师生、生生互动程度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调控。三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教学情境,给学生主动而有效的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关注自身发展与同伴练习实践情况,教会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自我反思与调控。

阅读材料

教 学 策 略

教学策略是一个总体概念,它涉及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技能,但又不是教学技能的简单堆积和罗列。加纳认为,策略总含有某些意识成分,意识的参与含有选择的意味,策略就是对达到教学目标的各种途径的明智的选择。当然,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之后,策略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这样各种策略才能同时并用而不致超载。

教学策略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将教学方法的选择臵于广阔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方法选用的各种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中,将教学方法提高到一般策略性的新水平。

为教师们提供一些 ‚处方‛式的策略,让教师们可以按图索骥,据此操作。同时也试图在理论与操作实施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因为有距离才能有宽广的视角,才可能既深入实际又超越其上。

19 在目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主要操作形态的前提下,我们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开发与设计,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设计教学策略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目标全部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知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又都是以自己的风格、特点来学习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的影响已经在教育研究中得到证明,如果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之间能产生有意义的联系,教学策略的设计才真正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了解和认识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能凭主观去猜想,也无法使用某种量表或一两套测试题完成,它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形成伙伴关系,仔细地观察、揣摩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由此可见,教学策略的制定不是坐在研究室或办公室的事,也不是凭着天才的智慧或专家的权威所能完成的事,它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和完善。

(周军 《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案例3-2 简易软式排球比赛

学习阶段:水平四

学习目标:掌握排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力量素质及协调能力,培养女排的拼搏精神。

学习内容:软式排球的各项基本技术场地器材:

排球场2个,软式排球10个 教学步骤:

1简易软式排球赛 方法:

(1)教师课堂引导,启发学生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拼搏精神,学好排球技、战术。 (2)将学生按性别分男女两大组,分别在两个排球场进行比赛。

(3)将学生均匀分为两组,进行男、女混合比赛,各队3女3男或4女4男,分别在两个排球场进行。

规则要求:

(1)根据临场学生掌握技术情况,随时改变规则:如开始比赛时,可以让球落地后,再传起或垫起都有效,也可以一人连续两次击球等。

(2)降低排球网的高度,也可用羽毛球网替代。 (3)男女混合比赛时,在进攻中一定要有一次女生击球后,再将球还击过网方为有效。 (4)两队人数一样,球在一方击球不能超过5次,第六次击过网为失败。采用三局两胜制。

2.垫球比赛 方法:

(1)学习垫球技术,教师示范讲解后由各组学生进行对垫练习。

(2)将学生分为两组自垫球比赛,每人一次机会,当一人垫球落地后由本组第二人接着垫……以此类推,最后算各组的垫球总次数,垫球多的组为胜方。

(3)最后两组分别选两人代表本组进行对垫比赛,看两组中哪两人对垫次数多,多者为胜方。

(4)教师总结,鼓励表扬,指出不足。 3.传球比赛 方法同垫球比赛 4.软式排球比赛 方法:

20 (1)将规则逐步正规化,不得二次垫球和二次传球。 (2)将学生按男女分两个场地进行正规比赛。 5.再学习垫球技术

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以上教学活动过程,结合排球运动的特点及学生掌握技术情况,在教学单元时间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可适当调整,目标是学会比赛的同时,学会有关技术,学会与同伴合作,培养团结合作、勇敢、果断、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精神。

评析:

本课设计有创意,值得学习探讨,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有以下几点新创意:一是改变传统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采用相对集中的单元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根据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及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制定的;二是采用 “例序法”进行排球教学,符合学生想 “玩球”的强烈学习愿望,并有利于全面掌握技、战术;三是引进软式排球进行教学,既新颖又安全,符合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四是灵活运用排球比赛规则,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比赛中玩得开心,乐得有趣,又掌握了技能,提高了素质,达成不同领域目标;五是以排球运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以中国女排精神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唤起学生的拼搏精神。

二、教学目标的发展性策略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体育课程的单元教学目标与每节课教学目标都要清晰具体,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并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将目标的认知与技能,情感与负荷作科学的描述,以有助于教师根据目标设计或选择、运用教学策略,指导与提示学生学习什么,从而使教学目标真正具有导向、指引、操作、评价与调控作用。教学目标设计应做到:

一是体现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追求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体育教学发展性目标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倾向,要融体育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于一体的完整的发展性教育目标。具体讲,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体育知识与技术目标”,眼中只有 “知识点和技术难点”,而且还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教学展开过程中 “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是注重生存与发展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今天在校学习,生活,明天要走向社会学习生活与发展。学校教学要教会学生学习,体育教学要着重体现出对学生体育学科的学习能力与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能力的整合。为此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培养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是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注重有益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育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情况,从学生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寻求并确立学生心理结构与体育学科知识、技能结构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制定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精选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上的最大发展。同时,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之间体能、技能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关注个性差异”,并将其视为一种资源,一种使所有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真正有所发展、有所成功的基本依据,运用因材施教、个别指导与合作学习、优势互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21 四是注重教学目标的弹性

新课程教学观下的目标设计要求有一定弹性,即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的 “生成性”和 “创生性”,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与感受,尝试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分析比较,综合重视,以形成新的学习方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阅读材料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提出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全面而深刻的变革。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架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变化,新课程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 (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提出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落实在以下一些方面:

五是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 “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学生的发展”既指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为每位学生的发展创造合适的 “学习条件”。

(1)促进全体学生的最佳发展

新课程建构了一个符合素质要求的,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体系,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 “个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基本要求同特殊要求结合起来,把着眼全体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把班级授课同差异教学结合起来。

(2)着眼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的心理特性,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把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22

23

评析: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该课程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以 “寓教于乐、乐中求学、学中益智、练中健身”的教学思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跳绳活动,以跳绳、玩绳、持绳做搏击操,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运动兴趣,发挥了体能,提高了有氧耐力。同时学生发挥了自主创新能力,学会了合作,增强了团队精神,真正体验到了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乐趣。

全课的安排是科学、合理、有序的,调控是有效的。

三、注重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的建构性策略

新课程观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文化的建构性学习是指 “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并使学生

24 在情境下获得学习经验的过程”。这是针对传统的 “以体育知识与技术为中心”,机械性地进行技术动作训练的接受式体育学习方式而提出来的。在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接受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要依靠学生主体自主的有目的活动去建构,在活动中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内涵进行感受、理解和领悟,培养了建构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了体育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乎学生主体需求地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结构。为了达到这一有意义的建构,其操作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唤起学生学习需求。通过以 “问题情境”和 “目标任务”来唤起学生学习的自我需求,并充分发挥 “认知定向”的激发与调节作用,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充满兴趣与激情,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体育课程成为学生自己的课程。

二是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可先自主地进行练习,并在练习中思考、尝试与体验练习的质量与最好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与引导学生的练习,可提供动作练习要点,也可在关键环节上适当提示与点拨,从而使学生能以自己的方式对学练的体育知识、技能动作与方法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

三是在自主学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作学练的作用,既有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行为互动,更有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互动,从而使师生、生生之间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在交往互动中,既要认真分析活动的过程与获得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的成果,又要感受、理解和体验知识与技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学生智慧能力的提高、主体人格的完善。

四是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在练习中实现内心体育课程文化世界的建构。为此,特别需要教师对体育教材的创造性加工,使其贴近学生生活,变成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赋教材以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呈现的教材内容结构化,要素明确,联系紧密,派生性强且学生喜爱,易于理解掌握;第二是内容问题化,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立学习层次,以有限的知识点构建问题序列,运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内容经验化,尽量挖掘和利用贴近社会和学生现实生活的体育素材,使教材回归生活,注重体验性学习。

以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为课题的障碍跑教学内容,其问题情境的设计可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引入,你欣赏了中国运动员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那精彩情景了吗?这意味着什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情况下需要跨越障碍?你曾进行过哪些障碍跑练习?一定的水平障碍如何过?一定的高度障碍如何过„„连续设置多个障碍如何跨越?想想看,有什么规律吗?与同伴比比看,你能用较快速度连续跨过小折叠垫或低栏或较低障碍物吗?

为了唤起同学们的学习需求,主动进行体验性练习,可将上述问题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活动,活动中坚持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为主线,以师生互动,多向信息传递,体验乐趣为基本方式。首先是体验活动乐趣,在现有水平上跨越障碍练习,发展跨越障碍能力,根据学生水平不同,可设置不同的障碍;第二,让学生学习新的技术动作,体验学习乐趣,跑动中脚踏较低高度障碍,跑动中手臂支撑脚踏较高跳箱过障碍,跑动中直接跨越折叠垫或低栏,了解与学习摆动腿、起跨腿、障碍物间跑的技能;第三,挑战自我,连续跨越障碍跑,体验挑战乐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障碍跑接力竞赛。 五是反思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促进迁移作用,其目的是引导同学们反思自身的认知与技能形成和情感意志变化的过程,促进同学们领悟学习的思路与策略,让他们学会 “怎样”学习。运用则是为了促进同学们将其所学到的技能推广到各种新情境中,从而加深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学会灵活运用,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发展学生的能力。

25 阅读材料

建 构 性 学习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如果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内化的。因此,知识的意义不能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必须靠学生根据其个人先前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协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当然,个体主动建构知识不代表可以任意地建构,其建构的主观知识需要经过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才能转化为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而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些基本观念,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学习环境要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 所谓 ‚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 ‚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 ‚他主的学习‛。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活动;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惩,以利于积极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而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和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杨九俊,吴永军主编 《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版)

见案例3-4。

该教学的教学组织简捷清楚,提示了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及安全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主体练习中得到显示;学生在学习跨栏技能的过程中既理解了跨栏练习的一些道理,又学会了技术与方法,很好地体现了体育学习的价值,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促进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合作交往互动性策略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既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也是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的体现。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互动关系,更是教学赖以存在并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体育教学中的交往互动是师生间、学生间,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与教师、学生间的相互沟通与应答。体育教学中的合作交往性学习,不仅仅是教学组织形式的简单变化,它关系着诸多集体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学习内容的实现,如球类运动、民族民间体育的集体性运动以及游戏活动,它还连带着 “教学问题”解决的广度与深度。

合作交往互动意义的建构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调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行为开展合作学习为重点,着力创设引起学生心理共鸣、思维共振的 “交往场”。 1.建立积极的正相互依赖关系

合作学习的每个成员之间或个人与小组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每个成员与小组均应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并将合作学习视为实现共同学习目标和每个成员与小组学习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案例3-4 障碍跑———跨栏跑

26

评析:

该课是初三年级跨栏跑单元教学中的第二节课。目标制定是明确具体的,也较全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打破了以往技术结构的先后顺序分段进行教学的模式,而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对技术理解的心理现状出发。以运动→学习→挑战三个体验环节的排列贯穿整个教学中。课与课之间注意 “上节课理解的内容→本节课新的标题→下节课的目标”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使一个单元的课与课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认识学习的完整体系。同时在一节课中三个环节也是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结束即是下一个环节的开始,而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实现体育的多功能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2.明确目标导向与角色分配

教学目标上应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认知与情感,技能与人际交往上的均衡发展。小组活动中要进行角色分配,并使每个人的角色互补与相关,既强调每个人都承担一定 27 的责任,又强调协调配合,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成员个人的努力。正如排球比赛,双方球员上场各6人,各方6名队员都以网上争夺能战胜对手为目标,但6人各有分工,有二传手、进攻队员、“自由人”,但一次次成功的进攻得分,都是靠全队默契配合的接发球二传和一锤定音的扣球,真是每一个环节都要完美无缺,每一人都不能少。

3.学会合作交往的技能 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首先要具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同时要学会乐于积极合作交往的技能与方法,学会参与小组活动及善于和同伴交流的技能与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合作交往技能对其发展具有的重要价值,它既能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多的信息,使其知识面拓宽,加深,同时对学生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在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4.营造教学情境与资源共享

合作教学认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情境主要有竞争性、个体性与合作性。合作性情境对合作学习最为重要。大量的学习活动是以合作学习方式进行的,它将合作、竞争和个体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与利用。如体育教学比赛把个人之间的比赛变为小组之间、各队之间的竞争,将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成绩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由此使得教学比赛的评价重点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集体合作达标,从而激励了全体成员人人为集体追求进步,个个为集体辉煌奋勇拼搏。

合作性学习的分组应以合作学习需要多样性为基本原则,一般以混合分组或称之为异质分组为好。其形式有:一个活动小组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可不尽相同;学生的能力 (多元智能)优势不同可组合在一起;男女学生可混合编组;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与创新的火花,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进一步达到了资源共享。

阅读材料

合作学习背景与理解框架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新课程实施中应当认真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要是通过 ‚合作学习‛与 ‚合作教育‛来实现的,这与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精神完全一致。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 种富有创意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 ‚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合作学习提出的理论背景之一,是教育家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信息社会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竞争。合作学习被研究者看作是解决教育问题的一剂良药。在认知理论看来,合作学习可以促进人生观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行为主义的观点则认为,学生看到同伴们的成功,会提高他们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建构活动有如下原因:(1)学习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2)在合作学习中,在学习者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外显化了,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的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而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8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复合活动,它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复合的特色,我国学者王坦根据国外的研究,分析了合作学习理论根源的三个观点,提出了 ‚合作学习的理论框架‛。(如图5-1所示)

(周水山,严先元编著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

体育与健康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同样运用得较多,因为从体育学习的形式来看,合作是体育学习最本质的方法之一。但传统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是一种常规学习的方式,而只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被动的。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方式的多种功能。

1.互补学习

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并进行互补,是合作学习最基本的方法。从双向合作来分析,优势互补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技能优势与体能优势的互补,技能优势与意志品质优势的互补,基本技术优势与战术优势的互补等,都具有很大的合作可能。例如,在合作派对中,足球运动技能较好的学生与意志品质坚韧的学生形成一对组合,前者可能帮助后者提高一些基本技术,并从后者身上学习到坚强的意志品质。又如,运动技术较好的学生与体能较强的学生形成了一对组合,在合作中,后者向前者学习到一定的技能,而前者在后者身上能学会提高体能的方法。

2.互动学习

互动式的学习在以前最典型地表现在各种舞步的学习方面,两个舞伴必须互动,才能形成良好的默契。在现代体育学习中,这种互动也被运用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如在排球学习中,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用对墙传球、垫球来评价学习效果,现代体育教学更普遍地采用两人一组的对传、对垫来提高学习效果;在篮球运动学习中,形成一组攻防派对,就可以通过互动来达到熟练运动技能的目的。其实,在体操练习中,很多双人练习都采用了互动学习方法,如双人操、双人造型等。

互动与互补两种学习方法之间的区别在于,互动是一种在默契运动中双方均衡得益,互补则是在默契运动中双方不同得益。

3.群体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只局限在两人之间,也可以是较多的人群组合,3—5人固然可以,7—10人也并无不可。在这种形式中,合作学习表现出的协同性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由于具有三人以上的人数优势,因此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加了,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特别是创新意识可能在小组中通过 ‚头脑风暴‛而产生。这种形式的学习优势还表现在共享性特点方面,特别是智慧的共享与技能的共享,如 《课程标准》中所列的 ‚耐久跑‛这一案例,就是一种共享性的群体合作学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通过所有人动作技能的协作、协调,通过所有参与者对小组所产生的共鸣,如情感、节奏上的一致,来获得更大 29 的成功。

五、加强体育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构成的身体练习。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既是学习主体,又是学习的手段和对象。因此,没有学生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的体验性练习,体育学习就无从谈起。

强调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自主的体验性,是因为自主进行动作技能与方法的体验,是使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内化的过程,所学到的是自己个性化的知识技能,它是学生自得、自悟的生命的活动状态,它们的意义远远超过 “死记硬背”与 “机械性训练”所得到的东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体验性包括了生存过程的体验、课程文化的体验和创新性活动的体验。

体操教学中,教师对简要的体操类的动作产生与发展过程的简介,倡导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有效的支撑、悬垂、攀爬、滚翻技巧及其综合练习等动作的体验性练习,使学生亲历体操技能 “生产过程”,进而思考体操类的有关动作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竞技体操的发展和社会功能。学生定将领悟探索发现与经验积累的乐趣,同时在将体育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对接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对接中及师生平等交往对话中,吸吮了体育人文思想的乳汁,享受与表达了学习的乐趣。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对内容与方法的精心选择与组织,又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新的综合练习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创新的个性倾向和意志品质。

加强体育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策略,应注重以下有关方面:

一是以体育学习活动为线索的设计教学。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对体育学习动态的生成过程的规划和预测。为此,必须 “以学论项”,以学生的体育学习的体验性活动为线索,强调学习活动的体验,创造与运演,让学生 “亲口去尝尝梨子的滋味”,要让学生了解一种运动或技能,应让学生去尝试一下,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最佳整合。如:要关注到活动的宽松和谐氛围;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理解,协调与配合;教学中情境要充满情趣,引人入胜;启发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路向与方式;要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个别教育;富有教育意义的建构式教学内容等。

二是强调在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对现实体育内容学习进行创造与加工。为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与指导者的行为应特别把握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调节与监控学生学习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按合作共享的原则来组织;第二,指导学生在体验性练习中有所发现,突出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的价值导向,科学合理与综合创新三个要素。可以说爱好体育活动,爱好创新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学生中蕴涵着丰富的创造性,当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之后,体育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显得非常重要。如答疑问难的解说,思维闪光点的捕捉,问题与技能解决的深度与广度,学练方法与组织形式的调控,学生对问题的应答与分析的评析与归因等,有效的教法是导其所思,引其所做,扬其所长,促其所成。

阅读材料

基于实践的学习

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或者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

30 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这种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以处理自身日常事务为主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为主的交往实践等。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中。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实践是有着相同外延的,是 ‚合一‛的。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实践的,它必然以实践为依托。

(杨九俊,吴永军主编 《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江苏教学出版社,2003-7版)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自主学习与体验学习

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造就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高分低能者。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意识和知识经济,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是一种固有的、前人经验总结出来的东西,而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内容,现代教育提倡 ‚授人以渔‛,而不是 ‚授人以鱼‛。传统教育实践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即 ‚授人以鱼‛,‚鱼‛吃完就没有了,没有新知识补充,资源也就干涸了,而 ‚授人以渔‛提倡的是教会学生养鱼和捉鱼的方法,学会了养鱼的方法,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学会了捕鱼的方法,就可以自己动手去抓鱼,也就不愁没有吃的了。所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是真正地从未来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考虑的。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要了解一种运动,先要去尝试一下。传统的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都是经过精细加工后灌输给学生的。例如,教学生打篮球,就直接从运球、传球开始教,而运球的教法早已为每一个体育教师所熟悉:高运球,再教原地低运球;学生学会了右手运球,再学左手运球;学会了原地运球,再学行进间运球;学会了直线运球,再学曲线运球等等。在这样的程序化教学中,教师很少理会学生的感受,很少考虑学生的需求。在学生心中,这样的学法,一是枯燥,二是不好玩。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现在不是运动员,将来也不想成为运动员,他们并不需要运用如此正规的技术动作来打篮球,他们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通过打篮球 (或各种体育活动)来舒散自己的筋骨,调节紧张的情绪。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其实也就回到了篮球运动的初衷,篮球运动的产生不就是为了娱乐嘛。因此,篮球学习的最初阶段应该是让学生体验,而不是将经验传授给学生。

给学生一只篮球,给他一片场地,难道学生会束手无策地看着篮球发愣吗?难道学生看不懂这个高高悬挂在上面的篮圈是干什么用的吗?不要说是篮球,就是再换上一种学生完全陌生的体育用品,如壁球、板球等,学生照样会去玩,只不过此时学生的技术是不熟练,在行家里手看来不像样罢了。在体验性学习篮球中,学生会得到些什么呢?第一是快乐,第二是满足,第三是成就感。之所以得到快乐,是因为游戏的形式无拘无束;之所以得到满足,是因为不良的情绪得以发泄;之所以产生了成就感,是因为自己能和他人一样 ‚征服‛了篮球。学生更能从这种学习篮球的初始活动中获得身心方面的益处。

关键的问题是在体验性学习之后,我们该怎么做?是不是永久地停留在这种初始学习的 31 体验阶段上?当然不是,在体验性学习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

评析:

本学时计划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和较好地掌握运球、跳投技术以及运球与跳投的组合动作,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通过采用游戏练习和运球接力比赛,增强学生的速度、灵敏性等体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情境的策略

教学情境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它包含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情境创设可分为智力情境和非智力情境两大类,通过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作用于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心向情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合作交

32 往过程的反馈调控等手段,从而促进学生体育练习活动的内在体验。因此,理想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情境的创设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情境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以利于促进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情境与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解决问题能力及体育学习能力,真正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以 “愉悦的学习促成学习的愉悦”。第二,情境内容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选择,打破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促进学生由生活走向体育学科,再由体育学科走向生活世界。第三,多种形式教学情境交互作用,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第四,注重问题情境的多向性,以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放性和体育学习过程的探索性。第五,通常采用的体育教学情境方法及行为分析:直观情境、问题情境与体育活动场境。直观情境,主要指挂图媒体展示、体育运动教具,也可以是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规范的体育示范动作及现实的运动状态。问题情境,主要是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所设置的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探究的动力因素,也是使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教学关系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体育活动场境,主要是指体育活动的外部环境氛围,如场地器材布置、环境设施、学生体育练习的形式、集体学习的风气和互助精神等。

阅读材料

学习情 境

要创设一定的 ‚情境‛和引出一定的 ‚话题‛。传统知识论认为的 ‚知识可以超越历史与文化的界限而适用于任何情境‛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情境‛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儿童认知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语言、文化、知识的意义产生与实现的场所和 ‚基地‛。因此,情境对于有效的教学是十分关键的。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 ‚真实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这样才有可能使其中的对话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的认识。

‚话题‛是 ‚对话〃互动‛的 ‚媒介‛,好的话题是促进对话,使互动向深度发展的动力。话题的展开决不仅仅是师生或生生之间的‚问答‛。因为课堂中的很多 ‚问答‛都是在 ‚主体—客体‛的关系状态下进行的,学生是被动的。真正的话题应该是能引起 ‚当事人‛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求、共同解决问题的,应该是能引起学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叙述他们的疑问和见解。话题的表述形式通常是‚发问‛,但要做到能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以及给他们思考提供方向和一定的时间。另外,话题还要能引起 ‚课堂讨论‛,真正的 ‚课堂讨论‛绝不是简单的 ‚师—生‛单向的问答,或教师发问,众多学生作答,教师从中选取正确答案,而应该是 ‚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即教师先使讨论开始,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

二、第三名学生加入,其余学生也会适时参与。只有当讨论陷入困境时,教师才适当点拨或引导,这种讨论无论是从学生还是教师角度来看,彼此的发言总是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内在的联系。情境教学的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情境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三个:(1)学习者中心,即每个学习者都是理解知识和建构意义的主体;(2)情境中心,基于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是学习者学习的基本条件,任何脱离特定情境或场合的知识都是毫无意义的;(3)问题中心,即建构意义的过程本质上是解决一个个真实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以便更深、更广地建构意义。

(杨九俊,吴永军主编 《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2003-7版)

33

案例3-6 勇敌者之路———跨越障碍跑

教学内容:障碍跑 (垫子、体操凳、跳箱、跨栏架) 教学目标:

1.了解障碍跑的作用,积极思考,学会运用相应的方法越过不同的障碍;

2.通过学练培养并建立自尊、自信心,能在快速跑中跨越设臵的障碍,发展协调能力; 3.通过合作、练习和比赛,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不畏困难、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内容:障碍跑 (垫子、体操凳、跳箱、跨栏架)

教学活动设计:

评析:

该案例创设了特定的教学情境,运用心理学中 “学生的自信与他们的成功率成正比”的观点,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多次体验性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部分对障碍有胆怯心理的学生体验到在跨越障碍中取得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并在同伴、教师对自己跨越障碍能力的肯定强化中,增强了对障碍跑的自信心。

该案中还充分关注学生的合作性学习与评价,设计显然和程序的安排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策略方法

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共同活动与发展的过程,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体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应以动态的、生成的、开放的观念审视学练活动的运作过程,对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包括教学目标、学练内容、教学的实施方式,主体间的关系及对话、信息交流、学生差异性特点、个性建构等问题要综合考虑,适时把握,并采取有效对策,充分发挥教育机智,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生成,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益。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其设计方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以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设计组织教学;二是以问题解决过程或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或称为主题性教学)的活动为线索设计组织教学;三是以合作性学练活动方式设计组织教学。

1.以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结构特点组织学习

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运动项目与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必然使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是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我们强调探究式学习方式,但并不否认接受式学习的意义,教学中应依据项目、内容的不同而合理选择,并有机整合。如对体操中滚翻动作形态结构知识、技能可采取观察探索的学习方式,呈 “球形”最易完成动作。对滚翻动作的运动生理知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可采取实验探究与测试的方式,多次经常性的滚翻练习可提高人的 “空间定向”能力及快速反应与灵敏素质,提高在生活中自我保护能力。对滚

34 翻动作中前滚翻、后滚翻和鱼跃前滚翻等滚翻动作的分类知识则可采用观察、体验与比较探究的方式,可得出它们的共性特点与不同之处。从此例可看出学生自主性的发现、探索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探索转化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2.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组织学习

以体育学习的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以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身体练习体验、观察、分析、综合等为基本方法,强化知识、技能的开发与运用,追求课程内容的展开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同步效应,是该学习方法的基本内涵。

(1)递进式的问题设计。设定一种学生熟悉的体育运动项目,将某个待解决的学习问题按照所需的知识转化成系统化逐次深入的子问题,构成前后层次相关的 “问题串”,围绕问题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例如,你所熟悉的篮球的运球方式有哪些?不同方式的运球在游戏或比赛中有何作用?动作要点是什么?学习它有何意义?如何去学习呢?

(2)主题分解式的问题设计。将较为复杂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加工分解成学习主题,再进一步分解成群络式的若干个子问题,由学生组成小组分别学习实践。例如,组织一场篮球教学比赛,根据所学习的内容,同学应学会运用篮球的哪些基本技能,基本的防守与进攻方法?了解哪些基本的比赛规则?可按上述学习问题分组学习讨论,演练实践后,再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了对篮球比赛的整体认识,保证比赛安全有序地进行。

(3)想象·演练方式的问题设计。充分运用思维的超越性特征,启发学生对设定的主题充分认识,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展示表现力,创设多种教学效果。例如,你能像 “天外来客———罗纳尔多”那样用身体10个以上的部位颠球吗?你能像杂技演员那样用短绳跳出10种以上的花样吗?

3.以合作性学练活动为学习方式,设计组织教学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该体系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特定的共同目标为导向,以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的参与水平和成绩为评价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和改善合作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是体育运动本身的特性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运动中的球类等集体性运动项目是合作性运动,而无论是集体运动项目还是个人运动项目,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合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取更大的收益,得到更多的体验。

阅读材料

基于问题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逐步丧失。新课程要求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学习重要的标准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悟到学习的乐趣

35 与魅力。无疑,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最终所追求的。

合 作 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 ‚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1)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2)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4)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杨九俊,吴永军主编 《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2003-7版)

案例3-7 在篮球游戏中增进健康,培养合作与竞争精神

水平四学段目标:

1.能理解运用传接球、抢断球等知识、技能于比赛之中。

2.学会断球后接上篮动作,好完成传接配合动作,增强速度、灵敏体能。 3.提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活动设计:

1.每两小组半场,每人一球自由运球。 2.每二人一球,不同形式运球传球。

3.每三人一球,二人传球,一人抢断球。 4.三人擂台赛。

评析:

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学习,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断球上篮及传切配合动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在擂台比赛中,学生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所学技能得到展示。

36

第4章

教学组织实施与水平评价

在目标体系已经明确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体系去达成目标?怎样达成?这两个课题是操作层面的核心问题。如何科学系统地组织安排根据课程内容标准与特征精选的学习内容,以达成学习目标的实现,是教学计划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质量如何?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评价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组织和实施水平的客观鉴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鞭策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第1节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

《课程标准》按水平划分学习阶段替代了传统的按学年划分学习阶段,水平目标的设置反映了学生通过三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应该达到的标准。因此,以整个水平学习阶段来设计教学计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步骤。

一、水平教学计划的制定

水平教学计划是根据各水平的具体要求制定的,是学生达成各项目标的统筹计划。水平教学计划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把各水平的具体目标所呈现的内容标准加以具体化,并分配到每个学期中,以便从总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和要求,全面达成和落实课程目标。

制定水平教学计划首先应在认真研究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水平四 (初中段)五个学习领域的水平目标,以及相应的内容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学年的教学目标。第二,要认真研究内容标准,根据水平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目标的达成为中心并结合本校情况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第三,以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为主线,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第四,根据水平四教学总时间合理预计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比例。对于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预计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性质、作用以及难易程度来分配,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而定。传统的教学计划中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如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确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季节和地域特点安排教学内容等。

以下是水平四教学计划示例:

37

38

39

说明:

(1)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宽或精简。 (2)有条件的学校均应选择游泳项目。

制定水平计划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整体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以保证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全面实现。 2.以整个学段为基础进行统筹安排时,不能切断同一水平中各年级之间的有机联系。 3.应根据地域特点、季节变化选择安排教学内容。

4.作为整体把握性的计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40

说明:(1)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本案只提供一个教学内容与时数预计的框架。(2)对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控制应视实际教学情况而定,在计划中要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于调整。

二、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

当体育教师面对一项教材时,首先必须弄清为什么要教这项教材,通过这项教材要教会学生什么,其次,必须了解这项教材的魅力所在,再次,要认真研究这项教材怎么教学生才爱学,最后才是深入钻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才能使学生最快地学会学懂。这些问题就引出了对教学单元的研究。

单元是课的上位概念,即:单元是课组成的,若干节体育课组成了一个教学单元。若干节体育课之所以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这是因为这几节课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内容的整体,其教学内容也集合成一个统一的板块。因此,单元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从教学计划的结构体系看,水平计划是单元计划的上位概念,多个单元教学计划构成了水平教学计划,从目标体系来看,单元目标是将水平目标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具体的学习子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逐个达到单元目标,才能最终达成水平目标。在水平计划、单元计划与课时计划之间,单元计划是中间环节,在课程改革中应成为我们研究的核心内容。

1.单元的分类

目前,常见的单元类型有教材单元、课题单元 (生活单元)、学习目标单元等几种形式。教材单元是指以某一运动项目为依据划分的单元;课题单元是以学习主题或生活主题为根据划分的单元;学习目标单元是以领域目标内容为依据划分的单元。 2.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步骤

41 (1)根据水平目标,学年、学期目标确定各单元的总目标。

(2)分析作为教材背景的素材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分析素材固有的趣味性与功能,各种要素的技术结构,确定每课次的具体目标。

(3)分析学习者的主体条件,衡量必要的学习时间,规划设施、用具与必要的教学条件。

(4)确定为落实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具体教材。

(5)对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的展开进行探讨,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策略。

我们以足球单元教学为例加以具体分析:我们选择了足球运动作为学习内容这仅仅是第一步,在它成为体育教材之前它只不过是众多运动素材中的一个竞技运动项目。运动素材泛指一切体育运动文化,或者说是成为教材之前的文化性的运动游戏。体育教材是实际进入体育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材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运动素材教材化的过程。运动素材不等于教材,它只是教材的原材料,是教材的母体,是可以被加工成教材的一切身体活动的内容。体育教材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按照有关标准从运动素材中选择加工出来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运动素材与体育教材的本质区别在于 “是否具有教育教学的目标”。

从 《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视为一种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来看,体育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下位概念,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介质,一种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介质。因此,体育教材具有以下内涵:教养、教育和发展。以足球教材为例,足球运动的知识、技术、技能等构成了足球教材的教养侧面,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这个侧面可以直接映射出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的领域目标。与这些目标的性质有关,但作为学习内容教养侧面还必须承载着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领域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将那些隐含于足球运动中关于体育精神、思想作风、良好人格的内容开发出来作为教材的教育侧面,将隐含于足球运动中关于学生生理、心理、情感、态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开发出来作为教材的发展侧面。对这两个隐性的教材内容的研究,可以映射出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领域目标。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实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统一为原则。片面强调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是一种仅看到教材的教养侧面的片面观点。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从体育教学资源中选择了足球运动作为教学素材并使之成为我们的教材。这个过程是沿着目标→内容→教材,体现了目标统领内容、教材是典型的教学内容的理念。

单元计划是以分析教学内容和素材的特征为基础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分析学习者的个体条件和教学条件。学习者的个体条件包括了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以此最终设计具体的教材,并对教学步骤作出安排。其中有两个重点问题,其一是选择的教材要能唤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其二是确定的教材具有典型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专家提出了 “竞技教材化”的课题,这是力图把竞技运动项目改造成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的教材,这也是教材化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教材化的中心涵义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考虑具体的学习结构,这和单纯照搬大纲内容,或单纯以技术结构作为学习结构相比,无疑是一个质的飞跃。

3.大单元的构建

大单元是指这个单元所占用的课时以及教材的内容含量远远大于一般的教学单元,在某一水平段各年级中可能都会出现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制定大单元教学计划时,首先应确定这个教材单元的总体目标,并对单元总体目标层次进行分析,然后将它分解到水平段各个年级当中,最后根据各个年级的分解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并对所用课时作出预计。

以下是单元教学计划示例:

案例4-3 水平四 足球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方案示例 (教材单元)

42

说明:这是一份教材单元教学计划,是以某一运动项目为教学内容构成的。它的特点在 43 于通过某一运动项目的学习来达成水平目标。

案例4-4 力与美的结合——— “韵律技击”单元教学计划 (水平四)

44

45

三、课时计划的制定

课时计划是单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以一个课时为单位来设计和安排的。课时计划要根据教学进度、单元教学计划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来制定。课时计划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目前常见的课时计划有流程式、表格式、文字式三种形式。

以下是课时计划示例:

案例4-5 健美操单元教学工作计划

46

47

案例4-6 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篮球教案

48

案例4-7

“走进充满谋略的三门球”

49

50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心得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

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

初中体育与健康说课稿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反思

体育与健康个人教学工作总结(版)

初中一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一年级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与反思

《整理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doc》
整理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