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

2020-03-03 20:39: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审计署自曝“家丑”勇气嘉 但不能一“曝”了之

朱海滔

2013年06月25日11:0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6月24日, 审计署公布了本部门2012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检查结果。检查发现,预算执行中不符合财经制度规定的问题金额446.87万元,其他财政收支方面问题金额1957.43万元。6月25日《人民日报》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不少地方对“家丑”都是讳莫如深,遮掩隐藏,审计署主动“自曝家丑”,把自己“丑”在公众面前抖出来,如同自己给自己耳光一样。这表现出审计署直面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是一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施政策略。

当前,一些政府和领导之所以不敢“自曝家丑”,表面上是怕“丑”一旦“外扬”,会丢了“面子”,会对政府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实际上是因为怕这样做掩盖了自己的“政绩”,影响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因此,“自曝家丑”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要有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只有立足于执政为民,才能心系百姓,把自己的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具备“自曝家丑”的勇气。

在实际工作中,对待“家丑”刻意遮掩,采取封、堵、藏的态度,工作反而将变得被动。“丑事”就如癞子头上的疮疤一样,并不会因为你戴了顶帽子遮掩起来,就能消失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如果我们又“捂”又“盖”,不及时地予以治疗,那么“病情”有可能继续发展; 也就是会因为我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瞒则瞒的做法,直接导致打击、惩治的力度不够,让那些违法乱纪者更加肆无忌惮,不文明现象变本加厉,从而对我们的政府形象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常言道:成绩不讲跑不掉,问题不说不得了。 只有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不可能没有问题,但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讳疾忌医。“自曝家丑”也许面子上会不好过,会让人心痛。但只有自揭“疮疤”,将家丑外扬,才能真正触及自己的痛处,使自己变得清醒,今后少出甚至不出“丑事”。从这点来说,自曝家丑不仅是一种自我鞭策,更是其迈向自我完善的第一步。

自曝“家丑”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出丑不再出丑。但我们也看到,自2009年以来,审计署“自曝家丑”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可是“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再审计-发现类似问题-再整改„„”,依然“屡审屡犯”。因此,对“曝光”的问题,不能一“曝”了之。

“曝光”,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更要做好“曝光”后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规范制度,加强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认真反思,自我加压,真正转变工作作风,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并付诸具体的行动,尽快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推动工作,把“丑事”变成“好事”,达到自曝“家丑”的目的。

“放开海豚”

16日下午,三亚大东海海域发现一头搁浅海豚,在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多名游客不停地要求救生人员将已经奄奄一息的海豚抬出水面与之合影。对此,一位路过的老渔民称,这些做法非常不妥,海豚很容易呛水而导致死亡。(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8版)

据了解,受伤海豚最终死亡。事件中那些抱起搁浅海豚急于拍照的游客,显然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在他们眼中,受伤的海豚仅是一处景色,而非一条生命,所以才会不顾其生命垂危,只图自己玩乐。

事件照片经微博曝光后,引来了大家的一致声讨,却挽不回那只海豚的生命。在谴责这些游人的同时,我思考的是,既然已经有人为海豚打了救援电话,就是说在场者意识到了海豚需要帮助,但是为何没有人在一些游客抱起海豚拍照时予以制止?

这让人感慨,在公共场所,众人的沉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那些作出出格,甚至危害生命之事的人没有畏惧。须知,常识的遗忘时常源于人们对于野蛮的默许,敬畏并爱护生命这样的常识也因人群的沉默、围观,而没能让抱起海豚拍照者最后警醒。

出行时文明素养的养成,不但要寄希望于个人素质的提升,共同监督也是促进文明旅游的重要动力。应该说大家对于旅游中不文明现象的监督已有相当的自觉,微博上随时可见对“到此一游”等不文明现象的曝光。事后在网上的批判与反思,固然能起到一定鞭策作用,但身处现场时的监督显得更为迫切与必需,像受伤海豚这样急需现场援救的,应敢于在现场监督,试想如若有人在事发时向拍照游人大声喊出“放开那只海豚”,或许受伤海豚就不至于最终失去生命。

作风之弊大扫除如何才能不留死角

曾宛斯

2013年06月23日10:1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这也是现实之需。此次整风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突出作风建设,在全过程中要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整风自然是为了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导干部何以脱离了群众路线,这与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认识出了问题”不无关系。随着民众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以及参政意识的增强,民众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期许也越来越严格,“四风”之害如果不彻底清除,领导干部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就很难重塑,群众路线也不可能真正贯彻下去。由此可见,清除“四风”之害,这也是贯彻践行群众路线的必需。

与过去相比,民众对官员的监督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官员们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乃至奢靡之风稍有暴露,就会被民众捕捉到,再经过网络时代新型传播工具的扩散,一些官员的形象一落千丈。当民众对官员形象越来越不满,当官民间的鱼水关系遭到破坏,修复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所以,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中官场乃至官员中的各种积弊,并彻底修复,实乃形势之需。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群众工作,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对官员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时,仅仅靠体制内的监督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外部监督,一些官员对一系列作风整改很可能产生侥幸心理、观望心态以及变通手段等等。整风如何才能不走过场,这离不开真正的群众监督。让群众监督发挥作用,作风之弊的大扫除才可能不留死角。

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发挥群众对大扫除的监督作用,这也是重拾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服务机构也得“宽进严出”

邓海建

2013年06月25日03:4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民政部起草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6月23日结束,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或将有所降低。

《礼记?礼运》曾这样描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老了,能颐养天年,自古便是人类一大梦想。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亿9390万人、预计今年将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2054年突破4.72亿。相比之下,全国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问题尤为凸显。如何养老、谁来养老,这是中国迫在眉睫要思考的命题。

这些年,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做了不少探索,社会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成了两种主要的选择模式。在思考“如何安放我们的老年”时,似乎传统机构养老仍是主要选择。然而,庞大的养老需求与捉襟见肘的机构服务之间,俨然成为一对待解的矛盾:一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2012年,中国的空巢老人为3600万,失能老人则高达0.99亿。这些失能老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是护理性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的养老机构可以提供 “康复护理”服务。另一方面,有数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达到2.2亿,要实现民政部与发改委提出的“养老床位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到2015年要增长到30‟”的目标,还要增加280万张床位。即使取比较低的建设投入数据,按照10万元一张的床位建设费来计算,也还要投进2800亿元才能完成280万张床位的建设目标,折合下来,一年要900多亿元。这几乎是和“登蜀道”一样困难的事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放开并盘活民间机构养老市场,“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必会成为一道棘手的难题。就此而言,降低养老机构准入门槛,显然是务实的选择。

门槛低了,服务不能低。这就需要三重保障:其一,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养老机构本就良莠不齐,门槛低了,标准不能低。譬如“许可办法”提及的一些底线要求——如床位数在10张以上;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等。养老服务,虽然是服务业之一,也是人命关天。软硬件或可商榷,但底线的规范必须明确。

其二,开放而多元的养老服务接续工程。公办不够,民办补位;专业不够,社工补位;资金不够,政策补位。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有偿或无偿加入到机构养老的格局中来,就要善于激活各种要素、整合各种能量,不能仅仅靠门槛调节来破题。譬如可以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通过财政兜底、政策引导和加强监管,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又譬如在我国台湾地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人才中,有相当数量的社工,也就是志愿者。这并不是素质高下的问题,而与其社工晋升制度息息相关:做几年社工可以考证,可以便于进入政府机构工作,还有一系列激赏机制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其三,责权对等的退出机制。养老服务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项人本的事业,需要尊重与理解,需要关怀与慰藉。正因如此,对于其间的症结与不堪,才要坚守“零容忍”的姿态。正如有专家对“办法”中提出的“养老机构具有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年人等不合规行为的,由民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之说颇有微词,认为最高3万元的罚款过轻,起不到威慑作用。养老机构再少,还是应该对底线下行为“一票否决”。

每个人都有年华老去的时候,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不管今天的中国养老面临怎样的困境,踏踏实实破解难题、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少些争执、多些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宽进严出”不啻为合适的选择。

食品安全呼唤社会共同治理

李强

2013年06月19日08:2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个部门联合启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此次活动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这是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后,食品安全所有相关部委首次集体发声。而活动的突出主题,是将构建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平台和法律环境,引导公众积极、理性、合法、有序地参与食品安全的社会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不但对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造成极大危害,其产生的负面效应有时甚至已经超出自身范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问题。如三聚氰胺,不但对婴幼儿身体造成极大创伤,其后的赔偿和诉讼更成为焦点事件。而食品安全问题,往往不仅会波及消费者,生产者同样不能幸免,一旦某样食品发生质量问题,引发信任危机,广大种植养殖户和生产企业,都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这已为很多实例所证明。 也正因此,相关部门不断展开专项治理,加强日常监管。但我们目力所及之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频频爆出。这其实说明,单凭政府一己之力,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此番提出“社会共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思路。

有一组数据其实很能说明问题,13亿中国人一天的食品消费量是40亿斤,而全国提供农产品的种植养殖户有2亿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有一千多万个。如此的体量,倘若靠政府监管,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这些年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人均收入仍然不算太高。高标准的安全食品,即意味着全程可追溯的食品供应体系,也意味着价格的大幅提升,这恐怕只能在部分城市的部分人群中能够实现,广大中低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显然并不足以担负如此高品质而价格相对昂贵的食物。

这么说并非是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找借口,而在于实事求是讲明现实难度。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唱高调喊口号非常容易,但若要现实治理,则必须脚踏实地。现实国情表明,食品安全治理,仅靠政府监管远远不够,它涉及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运输流通、终端销售乃至消费者等诸多环节,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质量危机。因此,“社会共治”可谓是必由之路。

而作为政府,不仅要在质量监管整治层面继续给力,更要在营造法律环境上做出更多努力,不但使管理能够渗透到各个环节,更要让每个环节的参与者懂法守法,实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此外,从前述数据也不难看出,食品安全问题,与产业集中度差也有极大关系,这其实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作为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产业逐步走向集中,使得散户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过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管的效率和效用。

但显然,经济成长和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必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作为政府,一方面要持续发力,让人民群众看到切实的变化,同时也要加强宣传,晓之以理,公众自然会理性看待问题,合法参与治理。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doc》
新闻评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