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 实践课程作业

2020-03-02 18:21: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青少年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报告

关于人格发展不健全青少年问题

的治疗报告

关于人格发展不健全青少年问题

的治疗报告

作者:滕志琪

案例情景再现

旁白——刘1关于中学生姚美丽的故事起······) 第一幕(家中):

姚 饰——案主 刘2 饰——姚父 剧情(1):父女在家基本无言语交谈,父亲不关心其生活及学习问题

剧情(2):姚某上网聊天结识不良社会青年陈某、金某等多人 第二幕(校外) 侯 饰——陈某 滕

饰——不良青年T 刘2

饰——被抢学生

剧情:姚某与陈某等不良青年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威胁学生 第三幕(学校) 张

饰——学神学长 滕

饰——班主任

剧情:姚某收到喜欢自己的对自己关怀有加的学神学长张某的表白,答应成为他的女朋友,两人坠入爱河。但一不小心被班任发现。 第四幕 侯

饰——陈某

刘1 饰——社会青年金某 刘2

饰——警察 张

饰——学神学长张某

剧情:老师批评姚某,令其分手,写五千字检查,否则收回团员证,姚某害怕老师便旷课逃学离家出走。长达两月。游荡社会和陈某等人鬼混。抢劫盗窃多辆自行车,多部手机。并在大哥陈某的怂恿下准备继续进行盗窃抢劫。在作案时姚某和陈某被抓获(被抓时张某在场,一场爱恨情长的分离上演······)随后陈某被判刑,其他人逃跑。 第五幕

姚 饰——案主 刘2 饰——其父 张

饰——警察

剧情:民警和其父的劝说下姚某讲述事实,念其15岁的年龄,民警令其父带回姚某,并与学校班任商议保留其学籍。 后续

。。。。事情应该有所改变但是。。。。

升至初三的姚某继续上网交友,继续之前的行为。 于是乎——社工来了!!! 剧情完结(谢幕)

一、案主资料

姚某(姚美丽),女,90后某校初三学生。

家庭背景:该案主原本有个幸福家庭,8岁时其母因患癌症投河自杀,案主幼小心灵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从此失去母爱,一直跟随父亲生活。其父是一个不善言辞、老实巴交的工厂门卫,上两天班才回一次家。案主原是某校初中学生,团员、班干部,思想活跃,性格外向,思维敏捷,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初中二年级,案主染上网聊的不良嗜好,成绩直线下降,且经常迟到早退或旷课。他通过网聊认识了校外一些有行为偏差的辍学青年陈某、刘某等,由于陈某经常来该校找姚某,并在校门口附近寻衅滋事、殴打他人。其次,姚某与成绩优异对她关怀备至的初三的学生张某坠入爱河,此事被班主任发现。为此姚某被学校老师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写检查还欲收缴其团员证。对此,案主感到很委屈,怕老师收回团员证,因此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逃学出走达两个多月。期间案主跟李某、陈某等多名行为有偏差的辍学青少年游荡在社会上,先后对多名不相识的青少年学生采用言语威胁、殴打等方法抢得多辆自行车、多部手机部进行变卖。同年某月某日,案主在陈某的怂恿下与其他不良青年同伙等人在A地区作案,案主和陈某被派出所抓获(随后陈某被判刑)其他人逃跑。次日由民警通知案主之父将其带回。案主在民警的帮助下,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交代了上述犯罪行为,鉴于其尚属初犯且只有15岁而未给予处罚,遂与其学校进行沟通和协商,同意在其作出深刻检查后恢复其学籍。然而升至初三的金某并未得到好改,继续与一些社会人士来往进行不良的社会行为。

二、主要的问题

1、家庭关爱的缺失。案主童年时期时母亲因不堪疾病的折磨和不想给家庭增添负担选择自杀,从此案主失去母爱。而剧中的父亲,一个普通的工人。父女间的亲情关爱无处体现。在剧中父亲仅仅是负责给案主赚钱的“机器”。

2、迷恋上网聊天,盲目交友。案主在家时基本上都是在上网和“朋友” 聊天,而且为了上网聊天案主经常上课迟到早退,甚至荒废学业到网吧上网。并通过网上聊天结识了校外一些有行为偏差的辍学青少年,并与这些人一起游荡在社会上,甚至后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有严重的心理偏差。案发前,案主拒绝老师的处罚,采取了极端的行为,离家出走,逃学离家出走长达两个多月。案发后,又自卑,不敢面对现实。但另一点她害怕老师的惩罚,在老师责令其分手时她也表现出了胆怯。在本剧末尾走出警局的的时候她的一切表现也反映出她还是希望做一名好孩子。但回到现实中却不能走出心里的困境,约束自己的行为。觉得自己与其他同学有差距。

三、理论依据——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我们依据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心理分析理论为指导,根据案主的个人情况和现实的状况,认为当前的任务就是対案主姚某的叛逆、走极端的人格和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缺乏理性的思维)进行治疗,帮助其恢复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增强案主自我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心理社会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强调自我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即是生物的我,冲破一切阻碍的自我满足,获得自我的需要。超我是社会化了的我,会根据社会道德行事,会对本我起到制约的作用,规范行为。而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达到一种平衡,调节人在需求与内外环境中权衡,最终以理性抉择的形式表现出来,被认为是理性的我。

很明显在剧中案主的表现(思维的变化,剧中前后表情的变化)显示出案主的本我受到抑制,然后体现在逃学、网络、冲动和叛逆,以及自我的不能实现,超我的发育不全(做事缺乏理性思维)。 综上,我们找到案主的问题所在和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四、服务的目标

(一)、争対案主

1、树立案主的自信心,走出心里的困境。克服自卑感,发挥和挖掘其潜能,能使她积极地融入集体,恢复刚入学好学向上的那个班干部的情形。做一个乐观向上、坚强自信的中学生。为她以后的学习成长打好基础。

2、帮助案主走出网络的世界,消除她的“标签效应”,为她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改变她盲目交友的习性。减少上网聊天的时间,在学校尊师守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主动地与父亲或老师交谈。并让其感受到朋友的关爱,有一个好的生活状态。

3、帮助案主提高认知能力,理性思维。克服和消除叛逆,冲动、走极端的错误行为。学会处理各种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最终达到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平衡。

(二)、对于案主所处的环境

1、家庭

使原本受到创伤的家庭里父亲和案主间冲破隔阂,能够有正常的交流,使案主和父亲都能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达到关系融洽。

2、学校

通过対案主的服务,可以使按住所在的班级老师和同学能够达到共识対案主及有需求的同学尽可能给予帮助。

五、服务实施

1、介于案主的环境与目前的困境。要自信开朗的融入学校生活,我们依据“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接纳、尊重、关爱的服务理念,从案主自身出发然后学校、家庭、同辈群体和社区开展不同的工作。 针対案主,分阶段进行。采用小组、个案相结合的专业模式。 以真诚友好的完全接纳的态度介入案主,得到案主的信任和配合。 (1)、找相应的青少年机构,进行一次有专业人员小组的活动可以是游戏,或者知识竞赛,或者一次集体的出游,引导案主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表现出她真实的自我。从而和案主进一步的接触,达到心与心的沟通。逐步进入同龄群体的健康的生活群体。 和老师商议,利用素质教育课堂。在班级举行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辩论和学习分享(网络的利与弊,同学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使其在心里认识到同学对其的接纳,和网络的利弊。因为案主本身自我期待能很好的生活。所以在这模式下,心理暗示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针对案主的家庭环境,缺乏关爱的家庭温暖,盲目交友,与案主进行“烦恼”话题的交流,通过我们进行的话题引导,给与她一个环境让案主能够倾诉自己的心事,宣泄自己积蓄已久情绪。介于案主的真实情况这个情节可以是通过写信或面对面与案主交谈。但是不能给案主压力和被迫感。给与她一些支持和帮助,分享她的不愉快。内容还可以逐步加入问题如询问她觉得和她曾经的“朋友”在一起最快乐的是什么,不开心的是什么?自己觉得班级中的同学怎么样?希望自己得到什么?自己希望身边有怎样的朋友?等一些问题。然后我们给予她思想上的支持,介入了解案主的需求。

在发现她有某些特长或兴趣比如追求潮流可以给她带一些关于相应年龄的时尚杂志或书籍。通过对她的逐步了解设置相应的方案如陪她聊天等,拉近和案主的距离,聊一些共通的话题。然后介入当中帮其树立交友学习和生活的态度。逐步解决案主上网与不良青年的交往的状态。与曾经的“朋友”断绝联系。 进行家访和沉默的父亲作深入的探讨,可以通过录像或视屏表达父亲对案主的关心和爱,也让案主知道父亲的爱不会表达。条件允许可以让父亲去学校接她放学,进一步让案主和父亲打破之间的隔阂,逐步摆脱某些不良青年的骚扰。

与班级干部、同学、老师,以及社区的居委会建立联系。对案主进行支持,比如课堂上的鼓励或者生日派对,然后我们做相应的考察监督活动。 (3)、在亲情与社工、班级的、人员互动中感受温暖与敞开心扉之时。帮助其提高自我的保护意识,学会正确的交友。避免再次误入歧途。社工案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运用接纳和平等关爱的理念做好案主的思想工作,和老师同学达成愿望给予其友善的帮助,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2、后期

介于案主基本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之下,对父亲孝顺关心的情形,适当帮助案主解决其他接下来面临生活问题,因为按住的父亲工作工资低,可以向居委会申请经济上的援助。使其可以专心学习。最终考上心仪的高中。

六、结案与评估

(一)、一年的服务対案主有着很大的帮助,三个治疗目标基本实现。

1、案主克服自卑的心理,走出“标签”的阴影,积极融入社会。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成绩取得进步。

2、案主以不再沉迷上网交往不良青年的,和不良社会青年不在有任何的联系、在学校尊师守纪,得到老师的认可。有了良好的生活态度,对父亲关心,和父亲积极地交流。

3、按住的理性思维增强,确定学习目标,分清是非。能够很好地处理遇到的事件。本我、自我、超我达到平衡的状态。

(二)、反思

案主的情况让我们知道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工介入中,如何让案主能信任也是很有挑战的。

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要在学校中多关注家庭存在某方面问题的青少年,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是渴望成长的。

青少年社会工作作业

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报告

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作业

青少年社会工作论文

青少年社会工作策划书

青少年社会工作复习题

青少年社会工作论文

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大纲

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案设计

社会工作实践

《青少年社会工作 实践课程作业.doc》
青少年社会工作  实践课程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