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2020-03-03 12:38: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提起中国文化,我脑中首先涌出的词汇就是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是初高中教科书上对我国悠久文化的特点总结。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早已不再停留在这两个抽象的词汇上,下面我将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主要特点两个方面来谈谈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

首先关于中国文化的形成。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所以我认为中国文化的形成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中国人对自然条件的“人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地理环境可以大致概括为:东南沿海,西北内陆毗邻茫茫沙漠、戈壁,而西南地区则耸立着世界屋脊。海洋、高山、沙漠这些自然屏障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这一点对于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它关系到了文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中国独特的自然环境也为其独特的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础,比如其大片平原和充沛的雨水、适宜的气候使得中国农业文明及其发达,而海洋文明则不如西方临海国家那样强大。但文化形成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类对自然的“人化”过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础、中央集权统治、宗法制社会结构、礼乐教化制度、不同地域间的文化融合、宗教的传入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在进行社会生产活动中逐渐确立起来的或者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的“人化”过程,它们是形成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悠久文化的不竭源泉。

其次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特点数不胜数,这里我想列举几点我认为比较明显重要的。第一就是具有浓厚的宗法制家族色彩。不同于古印度和古希腊的奴隶制,中国社会是由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在这样的制度下,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大世家”、“家长制作风”等等词汇都有所反映。在宗法观念下,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这样又可以引申出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三纲五常也可以看成是宗法制家族的产物。在宗法制家族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人的伦理观也逐步形成,所以我认为浓厚的宗法制家族色彩是中国文化一大显著特点。其次我认为相对于海洋文明那种竞争开放的文化特点,中国文化绝对具有本分保守的特点。的确,小农经济基础下的人们安于劳作,安土重迁,并且古代国家政策主张重农抑商,人们大都固守一片土地过一辈子,并不四处走动开拓视野。这种生活模式形成了中国人较保守的思想观念,中国文化便也随之打上了保守的烙印,如中国人的性观念就不如西方国家开放,对于一些新鲜事物中国人也不愿主动尝试。这种保守本分的观念也容易滋长一种自大的情绪,清朝皇帝“天朝之大无所不有”的落后观念就是一个证明。最后我认为中国文化较之其他文化还有一个重大特点,那就是绵延不绝。试比较中国文明与同时期发轫的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等古文明,你就会发现大多古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没落甚至完全消失,但中国文明浩浩荡荡上下五千年却在朝代更替、外族入侵等等磨难中绵延不绝。这当然同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密不可分,例如中国历史上因战争而引起的民族融合,就使得汉族文化和外族文化在磨合中互补长短,这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使得中国文化更具生命力,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很好的例证。当然除了上述我所例举的三个特点之外,中国文化还有诸多特点,如课本上所说的人文传统、尊君重民、中庸协和等等,这些特点我也十分认同,因课本有所讲解故不再赘述。

作为一个青年人,我或许还没有很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我一直以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为骄傲。平时看到日剧、韩剧里频繁出现的汉字,甚至是韩国首都汉城的改名,我都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极大影响力,至少在东亚文化圈绝对是最有底蕴的一位。希望今后的中国文化更加开放更加包容,当然坚持原有特色更为重要。

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

我对旅游的理解

我对销售的理解

我对执行力的理解

我对孝道的理解

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

我对安全的理解

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我对发展观的理解

《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doc》
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