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财政工作思路

2020-03-02 15:33: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回顾<?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财政部门和广大财政干部以“两个率先”总揽财政工作全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认真履行财政职能,继续深化和推进财政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支持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财政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五”时期财政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2005年,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21.2亿元,比上年增长29%。一般预算收入达9.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镇(区)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达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一般预算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至2005年,全市18个镇(区)中,13个财政总收入达到3000万元以上,其中4个镇(区)财政收入超亿元。“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累计达65亿元,年均增长32%;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年均增长28%。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由“九五”末的6.4%上升到2005年的11.88%提高了5.48个百分点。全市人均财政总收入2714元,比“九五”末增加2098元;财政收入在全省县(市)排名中,由“九五”末的第19位,跃居目前第9位。连续4年荣获省政府授予的“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称号。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的基础上,财力相应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财政支出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镇区财政支出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36亿元,五年年均递增24%,其中,镇区财政支出7.6亿元,五年年均递增42%。

财政收入的增长和财力的增强,较好地保证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财政也实现了收支平衡。

(二)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意识增强,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明显加大。

“十五”期间,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第一要务,按照“富民强市”的思路,认真研究落实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促进我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安排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支出,如安排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1.9亿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安排旅游发展基金500多万元,支持旅游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5.6亿元,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执行好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出口退税、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减免和退税27亿元,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三落实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办法,为外贸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四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缓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五是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类资金3.3亿元,促进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际,深化了财政改革,财政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改革和完善镇区财政体制。2001年对镇区实行了“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支基数,收支挂钩”的新体制,确定比较宽松的收支基数(收入基数递增比例为15%、13%、11%,支出递增比例为7%、6.5%、6%),改进了收支挂钩办法,确定了超收财力全留的办法(除上交省20%和所得税中央60%部分)。2004年又适时进行了完善,适当提高了收入基数,进一步放宽了收支基数的递增比例(收入基数递增比例为11%,支出递增比例为6.5%),新的镇区财政体制调动镇区当家理财、增收节支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促进了镇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部门预算改革。2003年,实行了部门预算试点,2004年全面推进了部门预算改革工作,至2005年,部门、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已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部门预算编制框架体系初步形成,细化了预算编制,规范了收支行为,强化了预算约束力。

稳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2002年,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确保了市级单位和教师工资的及时发放。从2005年7月1日起,在市级机关选择5个部门9个单位进行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透明度,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财政管理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全面建立了镇区财政结算中心,增强了镇级财政的调控力度,提高了镇级财政的管理水平。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2005年我市的政府采购目录增加到39个,将工程采购纳入了政府采购范围,使采购规模逐年扩大。全年采购金额为4216.4万元,比预算节约569.76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1.9%。

积极参与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工作,规范操作,不留尾巴。“十五”期间共完成300户市属企业、事业单位改制工作,通过改制,激活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了溧阳经济的快速发展。

构建预算外资金管理新体系。初步建立了新的非税收入征管制度,启用新的非税收入征管网络信息化系统,完善以“收支脱钩”和“票款分离”为核心的管理办法。

(六)全面推进思想作风建设,财政干部队伍呈现新风貌。围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全面推进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有力促进了财政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局机关被常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学习型机关。

一是坚持组织全体财政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文件精神,提高财政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服从服务于发展大局。

二是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建立健全党风廉政责任制,增强广大财政干部勤政廉政、依法理财的自觉性。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

四是积极推进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遥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了财政干部的培训、教育,履行职责的能力普遍提高。

“十一五”财政工作主要体会是:

一是谋财政必须善谋经济发展。要认真落实发展政策,谋划发展办法,加大有效投入,把财政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要发挥财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要落实政策、出主意、想办法,创新机制,加快有效投入、加快结构高速步伐。做到更加开明,点子更加高明,理财更加精明。

二是谋财政必须善谋百姓利益。要积极落实惠民政策,特别是“三农”政策,把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实惠。要切实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为民理财的理念,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只有这样,财政工作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是谋财政必须善谋改革创新。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把日常财政管理转化成规范高效的服务。改革是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发展的动力。以改革促发展,财政工作才能充满活力。要克服只求保险、不求出新,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将创新意识渗透到财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依靠制度有效地管人、管事、理财,建立促进财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十五”期间,财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全市财力特别是市本级财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全市区域间财政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三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四是历史遗留政府债务较多,各种风险有向财政转移和积聚的趋势,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机关作风建设、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等。

二、“十一五”时期财政工作奋斗目标

“十一五”是我市总体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财政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制定和实施好财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理财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构建财政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强化制度管理,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改革、发展形势要求的财政干部队伍,外树服务型机关形象,内兴学习型机关新风,构建以“廉洁、高效、规范、务实、创新”为核心的财政文化。

三、2006年财政工作目标和要求

2006年是我市全面贯彻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度财政工作,对于实现“十一五”财政奋斗目标和开创我市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两个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两个率先”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以优化发展为方向、以优良服务为保障,以加大有效投入、加快结构调整为抓手”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着力深化改革,依法理财,强化财政监督和绩效评价,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力争全市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新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市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现行财政体制下我市支出需求和财力状况,经市十三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安排为:一般预算收入103670万元,比上年度增加14303万元,增长16%(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243595万元,比上年度增加33595万元,增长16%);按照适度从紧和确保重点的财政支出安排原则,2006年安排支出90202万元。

2006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认真落实“两加”会议精神,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今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起步之年。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两加”会议精神,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机制。市、镇(区)两级财政要根据财力可能,合理安排对经济发展的投入,要通过预算、税费、贴息等财政手段,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做大财源“蛋糕”。一是要加大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投入,足额安排好企业挖革改支出、科技三项费用及各类贴息支出,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继续支持重点和规模企业发展,增强骨干财源对财政的支撑作用;大力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和绿色溧阳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继续执行好三废企业和福利企业、出口退税以及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提高民营企业新型财源对财政的贡献率。四是积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梳理涉及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项目,向上申报,争取省和市的专项扶持和支持。

(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突出多予放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依法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各级财政继续

形成依靠制度管人管事、预防和惩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树立依法行政、科学理财、廉洁奉公的财政形象。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财政工作思路.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某年财政工作思路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年财政工作思路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某年财政工作思路

财政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

财政工作总结和财政工作思路(提纲)

财政工作思路

财政工作思路

财政工作总结及财政工作思路

财政工作思路(新)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财政工作思路.doc》
“十五”财政工作总结和财政工作思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