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工作

2020-03-02 12:53:4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及案例

海派文化及其特征

以“海派文化”为核心的上海文化独树一帜,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一个典范。海派文化所蕴涵的时尚,求变、创新等方面的特征,十分突出。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并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进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学者认为,广义的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时期。即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为孕育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上海的外来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转折时期:1949~1976年,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使海派文化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成熟时期:1976年至今。结束了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浩劫后,海派文化开始了新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走向成熟。

海派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首先,海派文化具有开放性。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不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海派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次,海派文化也具有创造性和扬弃性,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海派文化讲求实际和实效,义利并重。同时能够清醒地辨别是非,不唯利是图,能有选择、有区别地对待新鲜事物,不盲目和盲从。最后,海派文化具有多元性,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先进与落后,都能在海派文化中共存共生。

旧上海的知识产权制度与案例

1 中国最早的著作权晓谕

上海是我国近现代出版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旧上海出版业比较发达,在全国率先引入了铅印、石印等印刷技术。同时期版权的保护意识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已在书籍出版发行活动中有所体现。

光绪庚子春三月(即1900年4月),《申报》的创始人、英国商人安纳斯·美查(Frederick Major)创办的“图书集成局”以铅字排版出版线装书《资治通鉴》,并于光绪壬寅年(1902年)印成上市,书内就附印了上海道袁树勋与上海英美租界会审公堂张贴的晓谕各一份,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官方最早为著作权签发的晓谕。二份晓谕的内容相近。从晓谕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晓谕指出古籍不存在著作权的问题。但是当图书集成局将古籍重新整理再用铅字排版出版后,图书集成局就对出版的书拥有了版权,他人再利用照相制版石印该书,就构成盗版,所以被禁止。

如上所示,该晓谕的主要内容是:

钦命二品顶带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哀为出示谕禁事,正月十七日准。英总领率霍函送英商美查公司经理图书集成局毕礼纳原亲一扣,据称局中向用华文铅字排印中国各书,字模号数甚多,内有扁字一种,系本局独创,为各印书局所无。前年本局所印之《东华录》等书,被华人照样石印,继又书《经世文编》等书割裂缩印,减价出售,柞特大碍声名,且亦因之耗本。兹闻又有华人,欲将本局所

1印之《二十四史》及各新书,潜谋翻印及缩作石印,似此不顾损人专图利己,洋商资本何以保全。请照会严行禁止。函请出示晓谕并札伤上海县租界做员示禁等由到道。除函复并分行县委严禁外,合行出示谕禁。为此仰各书坊及诸色人等知悉,所有该局扁字铜板排印新旧书1籍,均不准照缩重印,其新书不准重刊翻印,改头换面,以图射利,如敢故违或被指告,定提究罚不贷,凛之切切。特示。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三十日示

2 旧上海的商标官司

(1)“仁丹”控“人丹”案

晚清时日货“翘胡子仁丹”行销我国城乡,仁丹的主要原料大部分是中国药材,只是生产设备和操作技术比较新颖。当时上海开办中法药房的老板黄楚九看到仁丹销路很好,于是便找到了一张名为“诸葛行军散”的药方,根据药方做成药丸,主要成分有薄荷脑、儿茶,冰片、丁香,砂仁等10余种药料,号称“人丹”,以“龙虎”为商标,称作“龙虎人丹”。龙虎牌人丹刚上市时,业绩平平,曾作价转让与人,但因为接手者无力与日产的翘胡子牌仁丹抗争,后不得已又回盘给黄楚九。五年后,黄楚九也有了些“法律意识”,遂正式将此商标向农商部注册,同时仿效日本商人的经营之道,大做宣传。于是打开了销路,“龙虎人丹”也就此抢走了“翘胡子仁丹”的生意。生产仁丹的日本东亚公司老板以“冒牌”的罪名,正式起诉要求黄楚九的中华制药公司马上停止生产。黄楚九也不甘示弱,特意聘请了一位律师据理力争,认为人丹是一种药品,注册了商标的龙虎人丹不存在冒牌仁丹的问题。双方在法庭上唇枪舌剑,各执一词。官司一直打到北京大理院,前后历经10多年未能定案。据说黄楚九为此花去诉讼费10多万元。但有关官司的新闻报道也正好替他做了免费广告,获益远远超过了10万元诉讼费用。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官司再从北京打到南京,转至上海,最后是黄楚九胜诉。最终,“龙虎人丹”驰名全国,畅销至今。

(2)佛手牌味精案

上世纪20年代初,十里洋场上海滩,外货倾销,到处是日商“味の素”的巨幅广告。于是,我国近代味精食品工业创始人吴蕴初发出了为何我们中国不能制造的感叹,并自己买了一瓶回去仔细分析研究,最终发现“味の素”其实就是谷氨酸钠,1866年德国人曾从植物蛋白质中提炼过。随后,吴蕴初就在自家小亭子间里着手试制。

1923年11月,吴蕴初的“佛手牌”味精研制成功,并以其绝伦的质量,赢得了国人的信赖与欢迎。这对一向垄断中国味精市场的日本“美女牌”“味の素”造成了极大的冲击。1924年春,日本铃木株式会社得知吴蕴初已将“佛手牌”味精向北洋政府农商部商标局呈请注册,便经由日本驻华大使出面,借口“佛手牌”商标及“味精”二字与他们广告宣传所使用的“调味精粉”四字相似,从而向北洋政府施加压力,同时向农商部商标局提出异议,要求取消“佛手牌”商标及“味精”二字。针对这种情况,吴蕴初等一面北上北京,到农工商部、外交部和商标局说明事实真相,一面在上海各大报纸上登载这件事情的所有真相,并进行驳斥。一时间,上海各界议论纷纷,日本“味之素”的销售更加冷落。恰值此时,上海“五卅惨案”引起的抵制日货运动爆发,日本人由此不敢再扩大事端。农商部也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认真调查,研究该案,最终驳回了铃木株式会社的无理要求。

3 旧上海的专利制度

(1)《沪江商业市景词》中的旧上海专利

出版于1906年即清光绪三十二年的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作者为“余姚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是一部介绍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其内容全部以竹枝词的形式予以展现。其中有两首有关当时“创业专利”的竹枝词:

自开专利动人心,竞出新机卜赏音。

世上聪明推白种,无行无处不搜寻。

旧业翻新别出奇,有才创造必多赀。

奏明专利无人夺,仿制应需限满时。

从上面两首竹枝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显然是十分熟悉当时的上海市场和专利制度的。在前一首中,作者认为专利机构的建立及专利法的颁布对进入上海的洋商十分有利;第二首则表明,专利法的出台有利于保护发明人的权利,从而有利于推进中国发明的起步。

(2)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十年专利”

晚清光绪初年,在列强经济侵略的深入刺激下,中国产生了第一家机器织布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者为洋务派官僚和商人,公开宣称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外国纱布的进口,与洋商分利。由于机器织布获利丰厚,所以从开始创办工厂之初,洋务派官僚便要利用手中掌握的官府权力独揽这项财源,防止别人染指。从1881年到1882年,郑观应代表织布局先后两次上禀,经李鸿章奏准,上海机器织布局拥有“十年专利”。李鸿章奏准清廷明令:“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十年专利”政策是晚清半封建半殖民地政府的政策,虽然它公开昭示的意图与实际作用严重背离,但“十年专利”政策所扶植的官督商办的机器织布局,毕竟成为中国近代化纺织工业的先导,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影响

经济学家传统地将资本分为三种类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显然已经成为第四种资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报告的《多种文化的星球》一文中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是一种决定性力量。”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也曾经说过:“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布迪厄是近40年来在西方学术界中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当代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文化资本”。他在其著名的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表现为三种基本的类型: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中西文化碰撞的主要地区之一,上海形成了以“海纳百川、中西合璧”为核心内容的海派文化。虽然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但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集中表现。对上海而言,海派文化就是一种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文化资本。海纳百川,兼蓄并存,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化符合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特别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

同样,海派文化的浸润对于推动上海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及管理也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文化

建设将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1 海派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创新阶段和水平的不断变化,自主创新又逐渐涵盖了开放式创新的内容。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最早由Henry w.Chesbrough于2003年5月在其著作《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中提出。Henry w.Chesbrough针对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形势的改变而不得不改变创新模式而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观点,建立了开放式创新的模型,指出开放式创新是指在均衡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来产生创新思想,同时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市场渠道为创新活动服务。开放式创新模式主要是针对封闭式创新模式而言的,企业员工流动性的增强、知识扩散化的加速以及私人风险投资的发展,致使企业研发部门或实验室的创新效率低下而成本过高,企业不得不放弃封闭式的创新模式而寻求开放式的创新模式,以便让创意流出企业,并最终找到实现其商业化的更好途径;当然与此同时,也让创意流入企业,并将其作为新的激励和企业模型。

开放式创新理论的提出、发展为企业打破企业边界的藩篱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战略指导。开放式创新理论的要义在于:企业要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两种资源,进而得以高效地利用本行业、其他行业人士所拥有的、彼此看似毫无联系的知识财富。纵观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开放式创新必将成为企业走出创新困境的主要创新模式,不能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因此,能否深刻理解开放式创新的要义,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海派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它代表了文化的某种特点:开放创新,兼收并蓄。上海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高,市场自由度高,能够与相关产业形成创新联盟,有利于开展开放式创新。而且,上海是中国大陆英语、电脑教育完善、普及程度最高的城市。当大部分国人还不知英语为何物的时候,上海的英语培训学校已经遍地开花。比如,上海最早的“洋泾浜英语”就是上海开埠后,华洋杂处所形成的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上海人在中外交流中的开放、包容与睿智。正是这种普遍较高的外语水平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语言基础。所以说,海派文化熏陶下的上海企业特别适合开放式创新的模式,海派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是上海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2 海派文化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

“敢为天下先”,是海派文化的独特品质之一。上海率先引进、推广了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创造了不计其数的先进技术和工程项目。比如,上海最早引进了印刷技术,先是引进了铅印,石印,随后又引进了机器动力,从而使得上海出版印刷业得以快速发展,并最终在近代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文化中心;1865年,上海第一家煤气厂在苏州河畔建成;1882年,上海外滩扬于天路诞生了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电话第一次在中国使用,2003年,上海建成了世界上跨度最大、最长、螺旋最大的钢拱桥——卢浦大桥,2003年,全球首条商用高速磁悬浮列车线路在上海运行;2005年,上海建成世界最长、最宽跨海大桥——东海大桥,世界最大深水港——洋山深水港也已正式开港运营„„

上海在知识产权方面也总是走在全国前列。1984年,须一平建立了上海专利事务所,成为国内第二家涉外专利代理机构;1994年,上海大学与北京大学一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知识产权学院,迄今为止,上海已经拥有4个知识产权学院,6个知识产权研究中心;1997年,上海知识产权培训中心成立,2001年,

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成立,2005年,上海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上海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发布:2008年,上海成立了知识产权仲裁院„„

与此相对应的是,海派文化熏陶下的上海市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在晚清、民国时期就有了注册商标的意识,并且能够娴熟地利用当时的制度处理知识产权事务和纠纷。而且,海派文化是一种极具理性的地域文化。上海人的守法守纪、遵守契约的思想意识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使得上海人形成了追求公正、追求平等与崇尚规范的理念。时至今日,上海市民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仍相对较高,并已形成了浓厚的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因而非常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和谐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事务的交往中,特别是在面临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压力时,海派文化有利于缓和、化解国际问的知识产权冲突。因为海派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西方文化有着天生渊源的东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保护自身核心理念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接受现代文明的一个成功范例。基于海派文化的上海知识产权文化的独特品质,可以为我们寻找到一条能够融入世界而又不迷失自我的有效途径。

3 海派文化对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当然,与我国传统文化一样,海派文化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足、缺陷,这对建设上海的知识产权文化也会有消极的影响。海派文化熏陶下的上海人有着精明而自傲,崇洋媚外同时又盲目排外的思想,容易斤斤计较且崇尚实惠哲学,处事审慎保守,容易安于现状,缺少魄力。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了近年来上海的经济发展虽全球瞩目,但文化地位却没有较大提升的现状。联系到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海派文化的这些缺陷可能会使得人们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安干现状,阻碍创新力度的提升,使得民众有可能为了蝇头小利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盗版等侵权行为熟视无睹,使得各个主体间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知识产权诉讼泛滥。因此,当我们在充分吸收海派文化中有利于上海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精髓的同时,也应防止海派文化对其的消极作用,以求去伪存真,扬沙拣金。

海派文化感悟

上海海派书画艺术馆简介

关于举办上海海派美食文化节

张爱玲与海派作家

上海知识产权十大案件

上海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

上海文化与道德体验

世博会演讲稿:海派建筑和文化世博

上海市民知识产权认知度调查报告

上海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件

《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工作.doc》
海派文化与上海知识产权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