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20-03-02 16:11: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2、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3、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①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②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①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②对三味书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可由学生介绍)

1 / 20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姓周,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学过的文章有《风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朝花夕拾》是一步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四、正字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ài 竹筛shāi 渊博yuān bï 鼎沸 dǐngfâi 绣像 xiù 锡箔bï 脑髓nǎo suǐ 盔甲k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ï 倜傥tì tǎng 拗ǎo 桑椹shân,轻捷qīng jiã 油蛉líng, 斑蝥máo, 缠络chán,

攒cuán, 珊瑚shān hú 高枕而卧,豁huō, 敛liǎn, 脑髓suǐ,陌生mî 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 秕谷bǐ,系jì,传授shîu,书塾shú,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

五、快速阅读课文,回答:

㈠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

2 / 201 分之间的过渡段。

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六、合上书,快速回想课文内容

提问:

1、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内容?

2、课文提到了哪些地点?

3、百草园对于作者来讲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乐园

七、小结: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

八、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导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诸多乐趣,恋恋不舍百草园的感情。

二、研讨赏析

1.由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提问: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⑪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3 / 201 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⑫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明确: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

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

那时的乐园”?

明确: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4 / 201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⑬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3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⑭让学生齐读课丈第

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5 / 201 明确: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明确: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⑮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明确: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⑯布置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练习题

二、三

③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三、学习写作特点:

(一)、为什么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到底有什么乐趣?(用自己的话来总结。

6 / 201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有趣的动植物(2)[2]神奇的传说(3-6)[3]雪地捕鸟(7-8))

(二)所有乐趣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一般学生会回答泥墙跟一带,捕鸟。

1、朗读第二段,划出能准确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并分析,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1)抓住事物特点,符合儿童心理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2)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3)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4)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2、划出捕鸟动词,分析作用。

——作者对捕鸟经过的记叙,虽然仅仅用了两个句子共100个字,但写得很细致,很有层次。第一句,简洁交代了冬季捕鸟的条件。第二句,着重写捕鸟经过。这之中,又是先写捕前必要的准备,创造招鸟环境和确保来鸟落网的可能,强调要先露出一块地面再撒些秕谷,支棒要短,竹筛大而多孔,绳长,人远远牵着,看鸟雀下来后再猛然一拉。最后说明,只要掌握好以上要领,罩住鸟是不成问题的。这一小段记叙,语序顺正而严格,绝不能任意调换。“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

7 / 201 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对比闰土父亲的描写,则写出闰土父亲的善良,沉静,捕鸟经验丰富。

▲为什么作者要把他们写得如此详细,又为什么能写得如此详细?

因为这些给作者印象最深,感情最深,当作者充满感情回忆起童年时,这一切便都栩栩如生的出现在眼前。

四、教师小结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所以当鲁迅一天天的长大,他不得不同他的乐园告别上学去了。我们可以想见一个小孩子被押解着,心不甘情不愿的去上学的情形。他能适应得了学校生活吗?

第3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学习了本文的基础知识,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课文。

三、朗读感受

(快速阅读“我”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百草园是我用回忆美化了的乐园,三味书屋却是我生活了七年的学堂。 板书:学堂

四、小组讨论

【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和百草图中情景构成的鲜明对比。 1.检查背诵、默写第2段。 2.进行新课。

⑪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

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8 / 201 明确: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环境、陈设,使读者有如目睹。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⑫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老师“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学生怎能感兴趣呢?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

9 / 201 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读书!”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10 / 201 小结: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总结)

提问: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

心意思?(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

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难明,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3、告别了童年的无忧无虑,鲁迅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思想与见解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他能够逃避,不去上学吗?

板书:成长。

4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大?是体重的增加,结合课文,说说你的见解。

11 / 201

五、归纳中心:

1、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对比,表现了儿童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六、感悟总结

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活泼、天真、好奇、求知欲强等)

在我们学过的《风筝》一课中,在我们看到的鲁迅的照片中,他却是一个很严肃的,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那么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七、板书设计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 比

百 景色优美多样 设施陈旧古板 三

草 能听神话故事 不答“怪哉”这虫 味

园 闰土爸教捕鸟 先生让死读书 书

12 / 201 难忘的乐园 乏味的书塾

热爱自然,反对封建教育

八、作业: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但引导上要花更多的时间。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13 / 201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 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14 / 201

四、学习基础知识:

(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 正音正形后齐读)

注音:衣襟jīn 鸡毛掸dǎn子 玉簪zān花 骊lí歌 花圃huā pǔ

抽chōu屉ti 屉tì 雇gù车 咻xiū咻 哭号kū háo

听写: 肿胀 zhǒng

zhàng 狼狈láng bâi 栅栏zhà lán 包袱 bāo fú

廊檐láng yán 徘徊pái huái 恐惧(kǒng)(jù) 花圃:培育花儿幼株或幼苗的园地。

咻咻: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 玉簪花:一种庭园观赏植物,花白色,芳香

骊歌:告别的歌 零落:稀疏不集中。指朋友都在各地东奔西走 叮嘱:叮咛嘱咐 知交:知己的朋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五、跳读全文,感知课文

1、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A花 B毕业典礼 】【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仅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什么线索呢?(毕业典礼)而作者在描写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插叙)】

六、理清课文脉络 毕业典礼前:

一(1-2) 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 二(3-12) 回忆了我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形。 三(13-30)回忆了爸爸逼“我”上学的情形。 四(31-34)回忆了爸爸喜欢花的情形。 毕业典礼中:

五(35-37)毕业典礼。

六(38-45)回忆了很多人希望“我”快快长大的情形。

15 / 201 七(46-53)回忆了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的情形。 毕业典礼后:

八(54-67)毕业典礼后,爸爸的花儿落了。

七、爱的体验与表达:

1、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老师是从父亲逼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A殷切的希望 B严格的要求 C温暖的关怀 D热忱的鼓励 „„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训练语言表达)

(父爱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八、小结:文中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关爱。那么,让我们在成长的记忆长河中谨记:生活中,有一个人叫父亲,有一种爱叫父爱。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些线索写了哪些事?

二、分析重点段落:

1、第一段写爸爸对她说的话,还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对应?

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

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②“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好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③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讯时,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她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表现?(与“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话相对应)

16 / 201 ④作者用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并且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和描写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话引起的。作者采用这样的思路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呢?

(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波澜起伏,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

2、在回忆的事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两件事,爸爸逼“我”上学和爸爸让“我”一个人去汇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件事刻划爸爸的形象。

⑪阅读第

二、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读

22、

23、

28、29四个小节,两者体现出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描写显得矛盾吗?(既严厉又充满爱心)

②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③单独去汇款这件事对“我”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使“我”有勇气闯过困难,感受自己长大了)

⑫阅读全文,归纳一下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历程。

①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来了。很重感情,特别爱花。

②“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

③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3、问题探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

17 / 201 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总结:通过写爸爸对“我”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我”的人生体验,表现了“我”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还小,但也应承但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和父亲的故事: 父爱如山 成长的足迹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A殷切的希望 A六年后我当上学生代表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B严格的要求 B能做许多事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C温暖的关怀 C再也没有迟到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D热忱的鼓励 D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四、作业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笔。参考题目:

A成长是首歌 B阅读父亲 C父爱的光辉

D 我不想(渴望)长大 E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18 / 201

2、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3 丑小鸭 安徒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复述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难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三:学情分析:童心无价,处在七年级学段的孩子们正是天真活泼,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他们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课堂教学把重点放在有感情。但是他们读书不够仔细,读起书来往往流于形式,深入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充满童趣和睿智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它的作者是——(学生答:安徒生),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篇作品《丑小鸭》。

19 / 201 (三)、了解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丹麦作家,诗人,因为他的童话故事而世界闻名。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电影动画的制作。

(四)、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①注音:讪笑shàn xiào 吐绶鸡tǔ shîu 灯芯草xīn 铰链jiǎo liàn 迸出bâng chū

②听写:沼泽地zhǎo zã嫉妒jí dù 木屐jī 飕飕 sōu sōu 讪 笑

③释义:讪笑 :讥笑 丑陋:丑的,不好看 沮丧:失意,懊恼 嫉妒: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弥漫:充满,布满 骇人听闻:让人听了就吃惊害怕 来势汹汹: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 排挤 pái jǐ (1)拥挤;推挤(2)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

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企业排挤出去。

五、研讨赏析

1、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2、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理线索)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 ——(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一(1-3):写初生的丑小鸭遭到大家的冷眼与打击。

20 / 201 二(4—38):丑小鸭与不幸的命运抗争。

1、(4—12):逃到沼泽地——受到蔑视

2、(13—32):来到农屋——被称为废物

3、(33—38):走进树林——欣羡天鹅

三(39—47):丑小鸭命运转折,它勇敢地飞向白天鹅,成为白天鹅。】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

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

沼 泽 地: (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 (被嘲笑)

灌木林里: (向往美与幸福)

老 农 家: (被追打)

花 园 里: (被赞美 )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 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 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3、研究探讨: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是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有人说,他如果不被善良而又软弱的鸭妈妈赶走,就是最初生活的地方,也会变成白天鹅。你同意哪种看法呢?

21 / 201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感悟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它对自己的认识发现过程说明,没有对美好境界、理想生活的追求,不经历那么多的磨练,就不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

七、拓展引申

1、在我们的现实 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 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文章——《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命运无轨道》

2请学生谈谈自己听了两篇文章的感受。

八、总结:通过对丑小鸭的曲折经历的描写,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八、板书设计:

丑小鸭

对美的向往

丑小鸭 —————————————— 白天鹅

(嘲弄、歧视) 不懈的追求 (美丽、洁白)

要有一颗好的心:善良、宽厚、有理想、勇敢地追求美与幸福

丑小鸭告诉我们:

1、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 般高贵的灵魂。

2、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3、在拼搏中才

22 / 201 能真正认识自己原来也可以变成“白天鹅“ 4„„„

九、作业布置

1、从以下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随笔。 A命运无轨道 B丑小鸭的梦

2、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

1、教学按照: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辨形象—悟主题的思路进行,各环节衔接紧凑,思路清晰,学生在“辨形象”一环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在探讨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真正原因的辩论时,气氛热烈,思维敏锐,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认识。

2、分角色朗读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不足:在处理“知内容”这一环节时教学时间偏多,以至于文中精彩片段朗读不够充分。

4 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诗歌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难点: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三、学情分析: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四、教学课时:2课时

23 / 201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三、学习基础知识:

⒈生字:伫(zhù)立 涉(shâ)足 延绵(mián) 萋萋(qī) 瞬(shùn)息 忧郁(yù) 幽(yōu)寂 尴(gān)尬(gà) ⒉解释: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忧伤,愁闷。 ⒊诵读

①师范读,读出节奏来。 ②生练读。 ③生有感情读。

④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 ⑤生齐读。

四、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24 / 201

五、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读诗

采用的方式:范读或听读,抽读,齐读。

教学时注重读诗的节奏和重音。

2、说诗

①诗的主题是什么? 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

③假如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劝告 希望

教师小结: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悟诗

①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②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4、品诗

⑪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通的感觉。诗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5 / 201 ⑫、这首诗中诗人对生活是什么态度?

强调“热爱、积极乐观”

六、小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当堂背诵)

七、作业 :抄写生字词;仿写诗《假如„„》

第2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农民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也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代表作有《波士顿以北》(1914)《山间》(1916)《新罕布什尔》(1923),《西流的小溪》(1928),《见证树》(1942)以及《林间空地》(1962)等。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 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

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26 / 201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品味一句话:“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中的“往事”指什么?“轻声叹息”是诗人后悔吗?

“往事”是指当年就自己的人生之路所作出的选择轻声叹息“并不是后悔,而是想到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条,人生却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休的遗憾。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1、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2、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 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一般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未选择的路》用生活中的路,来象征人生的道路,生活的路有选择,而人生的路更需要选择,其实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六、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假„„》告诉我们: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这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的。

《未„„》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

27 / 201 自主的选择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假„„》先用假设的方式提出问题,然后用劝告的口吻,阐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未„„》前三节写林中两条路的不同,难以选择。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写未选择的路。

七、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八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欺骗 不悲伤 乐观

不忧郁 怀念

《未选择的路》

选择前的沉思 慎重(久久伫立)

未选择的路 选择了更幽 更美 人迹很少的一条路 千万条之多

(自然之路) (暗含充满挑战 艰难之路) (象征) 选择要慎重

踏上自己的小路,开始艰难跋涉 人生之路 因不可逆回

(岔路口) 感叹“未选择的路”也许更美却舍弃 显忧郁惆怅

(一种舍弃美——缺憾美)

九、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 背诵两首诗歌。

教学反思: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28 / 201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本文教学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并试着联系自己的实际知道该怎么去做。

5 伤仲永 王安石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㈡过程与方法:朗读,自主探讨。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三、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

文言文的能力。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 知文情、理解文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29 / 201 回忆《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通过陈远方斥责其父友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讲究礼貌、诚信。而今天我们要学的《伤仲永》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五、诵读练习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2、自评,其他同学评读。

六、字词积累

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奴隶lì: 谒[yâ]见 : 扳 pān: 称:chân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30 / 201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七、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八、小结:请同学们在课后熟读课文。

九、作业:背诵课文

第2课时

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

31 / 201 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分析课文:

请一位同学复述第

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课文结构:

文章分两部分:(

1、2)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3)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三、小组讨论

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32 / 201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四、感悟语言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3、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学习重点:

1.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既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

33 / 201 答:\"伤\"是\"哀伤\"\"感伤\"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诗,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 4.你怎样理解文中的\"泯然众人矣\"?

答:\"泯然众人矣\"一句点明结局,痛惜之意溢于言表,发人深省.再过七年以后,是方仲永的第三个阶段,才能衰竭,成为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五、总结: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抄写生字词

七、板书设计:

5 伤仲永

指物作诗立就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

(五岁) (十二三岁) (二十岁)

(父)不使学

借物说理 后天教育 关键 成才 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知道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到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

34 / 201 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6 黄河颂 光未然

一、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理解歌词大意。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难点:理解歌词大意。《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一二两班学生少部分爱回答问题,勤思考,爱动脑;但 三分之二的学生思想懒惰。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到过黄河吗?(生回答)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黄河。(出示黄河资料)这就是黄河, 1938年9月,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了壶口瀑布,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三、感性认识并了解作者:

1、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并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35 / 201

2、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享年89岁。

四、朗读诗歌 ,扫除生字词:

1、划分朗读节奏。

2、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3、可能认错的字:

气魄pî 山巅diān 狂澜lán 哺bǔ育 九曲qū 澎湃pãng pài

澎湃:波浪相互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山巅:山顶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大,引申为广阔或壮大 哺育:喂养,比喻培养 狂澜:巨大的波浪,文中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澎湃: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4、朗读要求: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五、小结:A学生能够积极把握字词;B学生阅读兴趣浓,善于发表见解; C学生乐于有感情地朗读。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6 / 201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衣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3、诗人在歌词前还加了一段内容,这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边思考:朗诵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铺垫、概括、总起、提示】

4、歌词中,哪些诗句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哪些诗句集中赞颂了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1)找出文中集中写出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的地方。用声音来表现它的英雄气魄(指名读)

问:在哪些词句上我们需要特别的注意,把它读好?

“望”、“奔”、“掀”、“劈”、“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小结:我们要读好诗歌,一定要读好关键词句。(生齐读) (2)你发现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个“啊,黄河”。】

①提示“三个‘啊,黄河’”读法是不是一样处理的呢?为什么?

第一个“啊,黄河!”应读的舒缓深沉(重点词:摇篮)。第二个“啊,黄河!”应读的坚强有力(重点词:屏障)。第三个“啊,黄河!”应读的高亢激昂(重点词:臂膀)。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习,充满战斗决心,要读的铿锵有力。 ②指三名学生读,评点。

③齐读,提示:语气逐渐加强,感情逐渐加深,深情、坚定、激昂,读出变化!

5、总结读好诗歌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抓住关键词句。

37 / 201

6、分角色朗读。

7、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8、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七、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八、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三 板书设计:

6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唱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教学反思: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是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7 最后一课

都德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8 / 201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了解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积累生字词;

㈡过程与方法:概括法 讨论与点拨法

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难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学情分析:

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三、简介背景及作者:

1、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39 / 201

2、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四、正字音

郝hǎo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â 强qiǎng迫 踱duï步 哽咽gěng yâ

祈祷qí dǎo 惨白cǎn bái 肃静sù jìng 宛转:形容说话或歌声、鸟鸣声曲折、抑扬、动听

哽咽:形容因情绪激动而说不出话

懊悔:对自己所做的错事,所说的错话感到悔恨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的一种仪式

五、小说常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4、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

六、分析:

40 / 201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和感受。

第二部分(\"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

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部分(\"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部分(\"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七、小结: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朗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朗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从幼稚贪玩到疑惑诧异到难受懊悔到悲愤董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八、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2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

41 / 201 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三、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部分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㈠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①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②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③*“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④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⑤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⑥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㈡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①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往日) 老师态度:骂——(今日)态度温和

②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③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④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㈢分析第三部分。——难受、懊悔

42 / 201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㈣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四、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五、作业:

第3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分析人物形象。

三、分析小弗朗士形象: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

43 / 201 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

44 / 201 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①、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②、受到老师的影响,

③、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四、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5 / 201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五、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46 / 201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六、板书设计:

7 最后一课

都德

线 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

一、(1-6 )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 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 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六、作业

47 / 201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教学反思: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朗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是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2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和说服力。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㈡过程与方法:朗读,理解,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难点:揣摩本文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熊文。但是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现代较为久远,而且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审美意趣非同寻常。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不容易深透理解和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隽永意味。在教学中要着力引导。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1课时

48 / 201

一、导入新课

齐唱《国歌》,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那样,是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 时候”创作的。她如战鼓震撼了中国人的心,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着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前。

二、积累运用:

1.记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并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逼狭(xiá) 崎岖(qíqū)

阻抑(yì)

(1)

逼狭:狭窄。

(2)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3)阻抑:阻挡、抑制。

(4) 回环曲折:曲折环绕。

(5)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2.生合作听记,并自选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了解作者及背景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光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的破坏。封建复古势力从一蹶不振中昂起头来,对新文化运动发动猖狂的反扑。社会黑暗到了极点。中华民族正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每个人该怎样抉择,必须作出明确的回答。那些民族精神不健全的人,怯弱的人,脆弱的人和奴颜婢膝的人,有的离开,有的退隐,或化敌为友,为虎作伥,或畏惧斗争,循迹而去。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则在黑暗中徘徊,苦于看不到光明,精神不振。

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严重的历史关头,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49 / 201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五、

(三)再读探究

1.题目与内容:结合课文内容解读“艰难”“雄健”,说说两个词分别蕴涵哪两层含义。

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②国运:处境艰难。

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

六、小结:

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中华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七、作业: 抄写生字

第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我们就是要靠雄健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像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那样勇往无前。

二、研读与赏析

50 / 201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狼》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教案

语文:《狼》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珍珠鸟》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30狼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 丑小鸭》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珍珠鸟》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doc》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