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创意画

2020-03-03 02:55: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儿 童 创 意 画

儿童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学习游戏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方式。儿童绘画活动是以自我要求为基础进行的,他们的行为不是消极的,而是全部感情的投入,以积极自发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和对自己的认识作出的反应。每个儿童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创作极具个性,不管是绘画,还是捏泥巴,都是在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同时传递出来自感觉、触觉和视觉的信息,他们画的既不是视觉意象,也不是真实的物质世界,而是在头脑中重新构建的一幅图画。这些图画又作为新的刺激影响着儿童,有效地诱发了他们潜在的创造精神。

但是往往有些成人,每当看到一幅儿童画,就简单地用“像”或“不像”作为标准来衡量它的好坏,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绘画就应当是对客观对象的视觉描绘,将儿童局限在成人的概念之中。模仿和创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模仿单纯靠概念处理事物,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对简单物象的摹写。这种偏见和作法忽略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感情流露,并意味着让儿童放弃自我的创造意识,压抑了儿童自我表现的进取精神。

我在教学中,也曾遇到不少对我的教学方法持怀疑态度的家长。有一天在课堂上,我像往常一样,既不在黑板上示范,也不给他们看示范图例,而是孩子们互相观察,让他们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其他的人有什么不同,然后让他们画一个最喜欢的人。

大部分孩子拿起笔就画,但也有几个孩子不敢动笔。我知道,这些孩子中有的曾经在幼儿园或是培训班学过那种一笔一划照着临摹的概念模式的绘画。学画就是照着画,或是只要画得像就是好画的观念,已造成了儿童的心理障碍,他们自由创作的精神被成人所谓的“像”与“不像”的精神压力所破坏,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绘画能力,非得有范画或是老师的示范才敢动笔。还有的小朋友则不管是表现什么样的题材,他的画面上出现的都是原来所学的概念画图形的组合。对这样的孩子则需要用更大的耐心去鼓励和帮助他们冲破那种概念绘画模式和“像”与“不像”的精神禁锢,以恢复儿童自我表现的创造本性。自我表现的源泉是情绪和意境。感受和思考就是这种原动力。“我知道你能画。”我摸着孩子的头肯定地说,并耐心地给他讲述各种人的特征等等,鼓励他拿起笔。任何孩子只要拿起笔,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纸上画出第一笔时,他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启动了。不管他画得怎么样,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

15分钟后,孩子们的“一个人”画好了。有的把头画成一个大圆圈,身体却很小,有的衣服上的扣子画得比脸还大,还有的则把手和脚画成了鸡爪爪,其中也有类似概念画的因式,但更多的是儿童们的随意创造,孩子们很满意。有个小朋友骄傲地指着画面上一个头上绘有一些卷卷弧线的“人”对我说:“我的妈妈很漂亮,她有很多很多的头发,我以后也会有。”还有个小朋友则指着画面上的两根长线告诉我,这是脚。

面对这么多的“一个人”我也很满意。不管是原始意象的遗存,还是儿童表象的再创,或者是别的,只要能表达儿童的情感,就是好的儿童画。看儿童画不光是了解他们的知觉程度,更重要的是须在感情的基础上给予理解,儿童中有对内容注入了感情才能开始真正的认识和表现,尽管可能画得一点都不像。

面对这么多“一个人”,有的家长按捺不住了,他们开始抱怨,说没有看见孩子们画出个“人样”来,有个家长还不无羡慕地告诉我说,某某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鱼,让孩子们照着一笔一划地画,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会画鱼了。可想而知,假如这个班有30名学生,那么就会有30条一样的鱼,看上去的确可观。只不过,我想,如果带孩子去看看鱼,给他们谈谈鱼的知识和鱼的故事,然后再让他们去画鱼岂不更好?很可能,他们画的鱼或许会木象一条鱼,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会画一条鱼,一只鸡,或者一个人,并不是衡量儿童画好坏的标准,重要的是通过儿童作画的过程,让儿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增加他们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儿童画中先行的并不是绘画技巧,而是把握以情感为基础的认识,在明确了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为了具体的需要才产生了技术的必要。

摘自《小书画家乐园》

儿童综合材料创意画教学初探

儿童手工创意绘画人脸吹画

创意画100课

创意石头画

蔬菜创意画

儿童创意美术教案《听一听 画一画》

儿童日记画

儿童创意美术教案《漂亮的小手帕(印画)》

儿童创意美术教案《青青小草(撕贴添画)》

创意鸡蛋画详案a

《儿童创意画.doc》
儿童创意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