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名词解释

2020-03-03 07:24: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上皮:是上皮组织的简称,指分布在动物体表和体内腔道或管状器官内外表面,以及感觉器官、腺体等部位的一种边缘组织。 2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薄,游离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及内外物质的交换。 3间皮:是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其游离面湿润而光滑,便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减少摩擦。

4 鳞状上皮:是由多层细胞构成,是最厚的一种上皮。紧靠基膜的一层细胞为立方或矮柱状,此层以上是数层多边形细胞,在上为梭行细胞,最表层是扁平的,似鳞状。鳞状上皮具有很强的机械保护作用,覆盖整个表皮,也分布于口、腔、食道等,具有耐摩擦,阻止异物侵入等作用。

5、腺上皮:是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以腺细胞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器官称为腺。

6、腺体: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组成器官。

7、神经上皮:又称为感觉上皮,是上皮组织和外界接触过程中分化出具有特殊结构的上皮,具有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

8、单细胞腺:这种分泌腺有一个细胞,常分散在上皮层其他细胞之间。H.E染色时,因蛋白酶被溶解,胞质着色较浅。电镜下,胞质中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低等动物单细胞腺的种类较多,具有不同功能,常见于表皮等处。

8、间充质:又称为间叶组织,来源于中胚层,由间充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间充质细胞核大,卵圆形,核仁明显。间充质是分化很低的多潜能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可分化为各种结缔组织细胞。

9、嗜银性纤维:又叫网状纤维,分支多,相互交织呈网状,含有大量已糖,被硝酸银浸染为黑色。其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分布在网状结缔组织及肌细胞和脂肪组织表面之外,还分布在基膜的网板上。

10、成纤维细胞:是疏松结缔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数量最多。有两种状态,一般认为成纤维细胞是功能活跃的细胞;而功能不活跃的细胞称为纤维细胞。但在创伤修复,结缔组织再生时,纤维细胞可转化为功能活跃成纤维细胞。

11、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谓巨噬细胞是指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细胞。全身各部都有分布,如结缔组织中的组织C、肺组织中的尘C、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C、肝组织中的枯夫氏C、骨组织中的破骨C ,骨髓和淋巴组织中的网状C、血液中的单核C等,都属于巨噬C。所有这些巨噬C ,共同组成单核巨噬C系统。

12、浆细胞:浆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圆形,常偏于细胞一段。核异染色质较多,成粗大的团块状,沿核膜内侧呈辐射排列。常见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固有结缔组织中,浆细胞具有合成、贮存与分泌抗体的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等。

13、哈佛氏系统:介于长骨骨干的内、外环骨板之间,包括与骨干长轴平行的哈佛氏管和以哈佛氏管为中心,环绕多层排列的哈佛氏骨板组成,有骨单位之称。

14、肌浆网:是肌原纤维内的滑面内质网,位于肌原纤维周围,纵行排列于两条横小管之间,又称为纵小管。

15、肌浆:肌纤维细胞质,含有大量肌丝,是肌纤维收缩和舒张的物质基础。

16、肌纤维:细长成纤维状,均匀成束分布的,丝状的或成层的形式排列,由肌浆、肌梭和肌原纤维构成。

17、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肌原纤维,包括1/2I带(明带)+A带(暗带)+1/2I带(明带),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18、闰盘:是两个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光镜下表现在心肌纤维上,每隔一定距离就有染色较深的粗线,与肌纤维长轴垂直或呈阶梯状的结构。

19、普金野式纤维:心肌除了心肌纤维外,还有一种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纤维,即普金野式纤维,此种纤维,构成心肌传导系统。

20、神经元:其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但一般都是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突起又分为轴突和树突。

21、尼氏体:光镜下,是神经元中的一些嗜碱性的颗粒状或块状的物质;电镜下,是发达的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构成。

22、神经原纤维:光镜下,是银染切片神经元标本中的一种很细的棕黑色、在胞体内交织成网的细丝;电镜下,是神经丝和神经微管聚集成束构成。

23、感受器:感受神经元树突的终末部分的特有的结构,能感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经感觉纤维传入神经中枢。按其结构分,可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被囊神经末梢。

24、效应器:是肌组织和腺体的终末结构。支配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有躯体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

25、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接触点,是神经元之间进行联系或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

26、弹性动脉:是指心脏发出的大动脉,其中膜层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管壁富有-弹性,对于心脏射出的强大压力的血液有缓冲作用。

27、肌性动脉:是指解剖学上已命名的中动脉,其中膜层含有大量的平滑肌,管壁平滑肌的收缩,可推动血流加速并向小动脉流动,对局部血量的调节起作用。

28、毛细血管:是动物体内分布最广,分支最多,管壁最薄的血管,其通透性强,与组织细胞紧密接触。其主要功能为运输物质。

29、淋巴管:其结构与小静脉相似,但管腔内有成对的瓣膜。较大的淋巴管其管壁结构也由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但淋巴管管壁较静脉管壁薄,管腔较大,管腔内主要为淋巴细胞,没有红细胞。 30、肠绒毛:是肠粘膜伸出的指状突起,具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是小肠特有的结构和吸收功能单位, 。

3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肠绒毛吸收细胞的微绒毛又称纹状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又称刷状缘。

32、鳃小片:是鱼类与周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单位,由上下两层单层呼吸上皮及其间的支持细胞和毛细血管网构成。

33、鳃窦:是鳃小片基部的鳃丝动脉进入鳃小片后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位于鳃小片支持细胞及扩大的薄膜所围成的空间内,又称为窦状隙。

34、鳃心:是入鳃动脉两侧靠近鳃丝基部的横纹肌纤维束,具有牵动鳃丝软骨使鳃丝分开或靠拢以及通过其有规律的收缩牵动入鳃动脉管壁使血液畅通的作用。

35、肾小球:位于入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之间的一团毛细血管球。电镜下,血管球毛细血管为有孔毛细血管。由于出球微动脉较入球微动脉细,血管球内保持有较高血压,水和小分子物质过滤到肾小囊中。

36、肾小囊:包围在血管外面的双层囊。外层为单层扁平上皮,内层由一层多突起扁平细胞构成。具有过滤血细胞,血浆等大分子蛋白质的作用。

37、肾小管:细长的单层上皮管道,可分为近端小管,细端和远端小管,主要有重吸收和排泄作用。

38、原尿:毛细血管内物质通过有孔内皮细胞,基膜和足细胞突起间的裂孔膜三层结构过滤后进入肾小囊腔的滤液。

39、胰岛:胰腺的内分泌部,是散步于外分泌部之间的细胞团组成,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

40、门管区:在肝门处纤维膜的结缔组织把伴行进出肝脏的肝动脉、肝门静脉和肝管三者包裹在一起集合成束,成肝门管。肝门管随结缔组织深入肝实质并分支,分布于肝小叶之间结缔组织,分别形成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41、浆液腺性泡:成泡状或管泡状,由单层立方上皮或锥形腺细胞构成。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

42、精小叶:通过间介组织把精巢分成许多小叶,称为精小叶为精巢的实质部分,其形状呈管状又称精细管。

43、产卵板:由白膜向卵巢内部伸进许多由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和生殖上皮组成的板状结构,它们是产生卵子的地方。

44、雌雄同体:是指一个体内同时含有可辨认的卵巢组织和精巢组织,并分别产生卵子和精子,但一般精子和卵子发育和成熟的时间不相同。如蚯蚓

45、性转换:又叫性反转,动物体开始出现雌性或雄性,以后又转变不同性别。如黄鳝。

46、合子:许多动物精子进入卵子后即旋转180度,结果颈部中心粒朝向卵子的中央,中心粒周围出现一个星光。精核膨大,核膜解体,染色质暴露在卵子细胞质中,经过去致密而变得疏松,并利用卵质中重新合成核膜,形成雄性原核。

47、受精:是指精子和卵子相互作用产生合子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两性生殖细胞接触和识别到精子入卵直至完全同化为止。受精过程包括顶体反应、皮层反应、受精膜的形成和雌雄原核形成及融合等。

48、人工受精:是用人为的方法采集精卵,根据精子和卵子的生理特性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促使精、卵相通而达到受精目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卵子受精率。在畜牧业、水产业都广泛采用这种方法。

49、卵裂:卵子受精后获得新的遗传物质并进行了细胞质的重新排列,随后便开始发育。单细胞的受精卵经过若干次连续不断的有丝分裂形成一个多细胞胚体的过程称为卵裂。卵裂阶段的细胞被称为卵裂球或分裂球。

50、原肠胚:囊胚继续发育和分化,部分细胞通过各种运动方式迁移到囊胚内部,形成一个双胚层或三胚层的胚胎,成为原肠胚,留在原肠胚外面的称为外胚层,迁移到里面称为内胚层或中胚层。

植物组培简答题

组培实习报告

组培论述题总结

组培操作工年终总结

组培社团章程

组培重点总结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生物组培室工作总结

英语组国培日程

植物组培十大特点

《组培名词解释.doc》
组培名词解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