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嗓音机能(通俗教学心得体会)

2020-03-02 05:29: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歌手可谓千姿百态,万花竟放,流行歌手层出不穷,流行音乐的学子也日益增多,无论我们走到哪个角落都无不感到流行音乐的存在,流行音乐早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于是,希望能够向通俗歌曲演唱爱好者们提供一些方法和经验,来提高嗓音机能。

我们先从大家所熟知,公认的流行歌手身上看看他们的嗓音和在方法的运用上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譬如:惠特妮.休斯顿,迈可.波顿,顺子,孙楠,刘欢等,他们的音域宽广,力度对比大,音色纯透明亮,声音流畅,声线集中,气息饱满且控制力强,共鸣运用充分且能准确协调,气息和声音聚焦牢固且极富穿透里。这些特点使他们的歌声具到鲜明的色彩和突出的个性,也极有感染力,给听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们无疑都是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拥有良好的嗓音机能,才得以使嗓音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和持久的青春。

一,建立歌唱运动中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的对抗性动态平衡。

有一定声乐基础的人都知道,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是歌唱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点。如何放置和稳定这两个点关系到呼吸的控制能力和嗓音的音域,音色以及声音的穿透力。

发声时,呼吸支点推动气息,使声带振动发音。而且共鸣焦点则是将气息,声音,共鸣聚拢起来,具有阻气,集中声音的功能。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具有对抗性,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若只有支点没有焦点,声音就无法同意集中,若只有焦点没有支点,声音就苍白无力,也不肯能够流畅连贯。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对抗性的强弱与音高和音强成正比,保持好他们的动态平衡就能有效地扩展音域,加大力量对比。

1,呼吸支点的位置。

歌唱的呼吸是以人体胸腹之间的横切面作为支撑面的,如果我们把横切面想象成一个托盘,把呼吸想象成一个气柱,那么这个气柱就是靠着个托盘托起来的,而给予托盘支撑力的则是人体的腹部和腰椎。我们不妨作一个自我体检:先报纸身体直立,自然挺胸,然后收腹提臀(收下腑时使臀部两侧向上向内收紧),此时能感觉到收腹的力量顶着后腰,腰椎紧迫,有明显的受力感。昌盛受力感的地方就是唱歌的呼吸支点,也可以说是唱歌的动力和气息就是以此为起点,自下而上地推行。根据歌唱的发声原理,音高和音强与气息的推动力就是成正比的,音唱得越高越强,不仅消耗的气息越大,而且气压也越强,这就是与需要气息支点的推动力的越大,腰腹部位的用力明显增大。反之,音唱的越底越弱,消耗的气息就越少,气压越弱,腰腹部位的用力也随之减小。

2,共鸣焦点的形成。

共鸣焦点指的是声带发出的基音经过各个共鸣腔的扩大和修饰之后汇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声音的出发点或声音的“出口”,使声音更加集中,明亮,有穿透力,并从这个汇聚点或声音的“出口”投射出去。由于流行歌曲的延长位置比较靠前,一般来说是把这个焦点放在头部的前额中间或眉心处。对这 个焦点我们可以这样来体验:先是张开口腔,提起上鄂 ,使口腔与鼻腔贯通,即打哈欠时的状态。然后抬起眉眼,使前额和后脑都有向上提升的感觉,即人在兴奋时的状态。此时,感到鼻腔和头腔有力扩张,鼻根因扩张好似上移并与眉心靠拢,如果我们把自下而上送来的气息和声音有意识的向鼻根(或眉心)处集中,再经此投射出去,这是的声音(不是鼻音)必然会与直接从口中发出的声音有很大的区别,前者集中,润泽,明亮,有力,而后者松散,苍白,暗淡,虚弱。

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发生时的嘴张开的形状来协助我们更有效的形成焦点。唱歌时,要求口腔内外多要打开,打开方法是:首先使面部肌肉和联结上下牙床和颌关节放松,以微笑状让口腔横向打开,再以放下下巴和抬起上腭的状态让口腔纵向打开。此时,张大的双唇不要形成内蹦紧的情形,而要形成外翻敲的外观,就象喇叭的出口一样。这样张嘴,能够更明显的体会鼻腔上移的感觉,也能进一步提升口腔,口咽腔,鼻咽腔的腔壁张力,使这些共鸣腔的反射力得以增强,同时还能为声音的传送提供更好的通道。从许多优秀歌手的现场演唱和MTV中,我们都会看到他(她)们的嘴唇就是这样张开的,看看享誉全球的男高音唱歌家安德烈.波切利和音乐剧首席女伶伊莲.佩姬的演出实况,顺子演唱《星星》的MTV,乔许.葛洛班的演唱会等,一定会有感悟。

3,呼吸支点与共鸣焦点的关系。

找到了支点和焦点,体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抗性动态平衡就不难了。我们知道,气息推动力来自支点,推动力是将气息,声音,共鸣推向焦点。而焦点则是通过提升咽肌力量和缩小声音“书口”将气息,声音,共鸣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阻气能力,同时与支点产生一种对抗。发声时它们之间的对抗性平衡关系就是:气息推动力必须根据音高和音强的要求始终大于声带的阻气力和焦点的阻气力,否册就发不出准确是音高和响亮的声音。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在歌唱中,音高和随着旋律而变化的,音强是随着节律和情感表达的需求而变化的,支点的力量也就随之而变化,故这种平衡是动态的。

4,支点与焦点对抗性的强弱对音的高低的影响。

在训练以及延长中,首先要找到支点和焦点的内在感觉,要明白气息的推动力和声带阻气力和焦点阻气力之间的对抗性动态平衡关系。在这种发声观念的引导下,才会自觉运用增强或减弱支点用力,并且同时增强或减弱与焦点的对抗性来唱出高音或低音,而不是紧迫咽喉挤出音高或强压喉舌逼出低音。

唱高音时,支点的力量增强,那么阻气力就响应地需要焦点通过进一步地聚拢而得以增强,因此,昧心和鼻根好似紧缩在一起,使声音的“出口”尽量缩小。唱低音时,支点的力量减少,眉心和鼻根的紧缩程度也适当缓解。席琳.迪翁演唱《The power of love》时,她在高音区用的真声,从她的面部表情能够明显看出焦点的位置和其工作状态。台湾歌手许志安,伍思凯,张惠妹,内地歌手孙楠,韩红等也是运用这种方法来唱高音的。

二,建立“第二声带”的新概念

也许大家会觉得奇怪,人体只有一个声带,那里来的第二个声带呢?的却,从人的胜利上来讲只有一个声带,长在喉室里面。但对歌唱者的心理来说,在共鸣焦点处建立起“第二声带”的新概念,有助与歌唱者将使用喉部歌唱的意识转换到用“第二声带”歌唱的意识上来。这不仅能是来自喉室声带的嗓音得到补偿,即改变音色,扩展音域,增强嗓音的穿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歌唱者的喉部和声带从繁重的劳累中解放好出来,延长歌唱的寿命。

1,“第二声带”的位置。

在声乐训练在中,我们时常强调声音的位置,针对流行歌曲演唱而言,声音的位置较之其他的唱法更靠前。事实上,前面替代的共鸣点就是我所提出的“第二声带”的位置,它是因心理上的一种想象和意识上的一种转换而存在的。歌唱时,发声的意识和感觉要集中投放在焦点这个位置上,想象始终是在此处运用“第二声带”阻气发声,把对喉部状态的注意力分散和转移,这样能使歌者真正做到喉部放松,既能唱得高又能唱得低,且声音集中。

2, “第二声带”的发生原理

声带是因阻挡气息引起振动而发声的,心理上的“第二声带”同样也是依据这个发声的。可是“第二声带”并不真实存在,怎么会发声呢?我们可以通过吹口哨的想象来说明“第二声带”发生的原理。

吹口哨时双唇收拢,形成一个很小的出气口,气息送到唇边因受阻而引起振动而发声,此时,收拢的双唇好比闭和的声带,唇中的小孔好比声带中间的声门,气流经过唇中小孔与经过声带声门的情形也是一样的。

通过对吹口哨发声原理的了解,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气流经过口腔时能够用吹唇的方式发出口哨音,那么气流经过头腔和鼻腔时也能运用“吹头”和“吹鼻”的方式抑或我们把吹口哨的位置换为头腔和鼻腔而发出“头哨音”和“鼻哨音”。而“第二声带”的位置正处于头腔和鼻腔的交汇点(共鸣焦点),因此,“第二声带”的声音就是“头哨音”和“鼻哨音”的混合音。

3,“第二声带”的功能及运用

首先,“第二声带”概念的建立能使歌唱者把发声的感觉和注意力集中在共鸣焦点,而不是在咽喉部位。这样以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喉部的放松,缓解了声带的疲劳。其次,“第二声带”概念的建立能使歌者找到“唱歌的嘴”,进一步稳定声音的位置。再次,“第二声带”概念的建立能极大的改善嗓音的品质和色彩,拓宽嗓音的音域,增强嗓音的力度。

有了“第二声带”的概念就能带动用嗓意识的转换。事实上,“第二声带”与共鸣焦点是重合的,工作状态也是一致的。基于“第二声带”的发声原理,必须使从口腔到“第二声带”之间的气流通道形成类似于吹口哨的气流通道,而焦点的存在恰好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二声带”发生时,焦点必须牢固稳定,头腔鼻腔必须保持兴奋和扩张,鼻根和眉心靠拢,有适度的紧缩感,当气流和声流(指声带的基音)推至焦点并被支点的力量顶出去时,“第二声带”的作用便会显现出来,声音中带有“哨音”的成分。

训练“第二声带”发声可用汉语拼音中的复韵母“ing”来发音。发“ing”时,首先要将发声意识和体验放在焦点位置上,双唇半张开,上下牙分开,舌头平方,上颚抬起;注意不要用喉和嘴来发出“ing”,要让气流和声流充分进入鼻腔和头腔,用“歌唱的嘴”来发出“ing”,此时,“ing”的发音明显变得亮丽,通透,集中。

这种方法的运用在欧美流行音乐界早已普及,华语歌手陶喆,林俊杰,王力军,李玟,爱戴,顺子等,他们也深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模仿这些歌手的唱腔,有助于更快找到“第二声带”的位置,使“第二声带”的概念更加清澈,明朗。

三,建立歌唱的整体意识

有些歌手歌唱时总感到气息不够,力不从心,局部肌肉(如颈,喉,下巴,面腮等)僵硬,疲劳,酸痛,甚至无法唱下去,除了方法掌握不够以外,还有缺乏歌唱的整体意识的原因。建立歌唱的整体意识,有助于将歌唱的局部运动转变为整体运动,无论在歌唱的动力,状态的稳定,声音的统一等各个方面,都会获得更大的支持和有力的保障。

总所周知,歌唱是一项全身运动。我认为这项全身运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方面:

(一)歌唱的心理运动状态,主要指歌者对音乐的需求和热爱程度,对音乐的表现欲望,对音乐的艺术态度及处理方式。

(二)歌唱的肢体运动运动状态,主要指歌唱时站立的姿势和形体,肢体的运动态势,面部表情等。

(三)歌唱的生理运动状态,主要指各个与唱歌有关的器官,肌肉,骨骼,关节等的动作是否符合科学发声的要求,他们之间的配合是否协调,正确。

(四)唱歌的技术运动状态,主要是指发声方法是否科学,掌握的程度,以及各种控制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否娴熟。下面结合这几点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歌唱发声的推动促进作用。

1,歌唱时气息和发声通道的形成。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了解到呼吸支点和共鸣焦点的功能和作用,这两个点的位置和稳定与否对歌唱技术状态而言是决定性的因素。歌唱时的气息在人体内起于呼吸支点,止于共鸣焦点,由于声和气是走在一起的,所以歌唱时的发生从心理上讲在人体内也应是起于呼吸支点,止于共鸣焦点。由此可见,支点和焦点的位置决定了气息和发声通道(以下简称通道)的长短,而这两点之间各个相连的器官和腔体的动作及打开程序决定了这个通道的形状和大小。在训练中,我们总是要求口腔的喉腔必须放松,打开,不要抬高胸腔,稳住呼吸支点等,就是为了保障通道的畅通无阻。

2,建立歌唱的整体意识能使呼吸支点获得更牢固的依靠。

呼吸支点和共鸣焦点这是两个概念的提出,已经把发声的范围由一般人认为的是从喉腔到口腔扩大到从下腹到头腔,这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歌唱的整体性,但我认为还不过。虽然直接参与到歌唱运动中来的是从下腹到头腔这样一个范围内的器官,肌肉,骨骼,关节等,但是与他们相连的其他器官,肌肉,骨骼,关节等则是间接参与到歌唱运动中来的,它们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通道的下端(或入口)是支点并与腰椎合二为一。腰椎不仅支撑人体上半身的身体,更负担起支撑气息的重任。那么支撑腰椎的又是什么呢?是尾椎,再往下依次是双腿,双脚和坚实的土地,这说明力具有传递性。人体的重量(包括腰部的受力)是沿着腿,脚传递给地的,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道理来讲,正是地给予了人体最牢固的支撑,因此,支点的力量最终是从脚下获得的,也可以说支点的力量是能够转移到腿部,脚步的。歌唱时,应该保持身体直立,腿脚有力,颈部伸长,身体好像比平时增高了许多,有一种“立地顶天”的感觉。难怪我们在演出实况中常常看到一些歌手们唱到高音,强音,长音或气息消耗殆尽时,总会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踮起脚跟,张开双臂引体向上,使出全身的力气把声音推上去。这正是因为踮起脚跟时,可以使腰部从下方得到更多的支持力,从而支持气息;之所以要张开双臂,是因为这样可以进一步打开胸廓,松弛肩,背,颈等部位的肌肉,促使通道更加畅通。

3,歌唱整体意识过共鸣焦点的影响。

在通道的上端是共鸣焦点(即出口),人在很兴奋地时候焦点会自觉向上抬起,这完全符合歌唱发声的要求。歌唱时,人的内心活动应是积极而灵动的,做到身心愉悦,情绪饱满,思维活跃,神情灌注,体力充沛,肢体灵活,动作舒展,表情生动,仪态大方。这些状态都是唱歌整体意识的具体表现,他们对焦点的形成,稳定,上移,对通道的连接,畅通,延伸都将起到协助和推动的作用。但是,只有把自己由内而外地全部投入到歌唱运动中,这些状态才会被唤起并表现出来。也只有把歌唱的整体意识交织在歌唱运动的全过程中,才会主动,自觉地把自己完全投入进去。

以上这些认识还不够完全,也比较粗浅,我希望能够与同行和学生们有更多的交流,探讨,共同为通俗歌曲演唱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心得体会】怎样提高英语听力?

怎样提高双语教学

怎样提高执行力的心得体会

学习怎样提高执行力心得体会

怎样提高执行力的心得体会

浅谈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机能学实验教学水平

中国通俗音乐教学设计

怎样提高个人修养

怎样提高执行力

怎样提高表达能力

《怎样提高嗓音机能(通俗教学心得体会).doc》
怎样提高嗓音机能(通俗教学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