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白族服饰

2020-03-03 17:21:0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白族服饰

巍巍苍山揽云梢,逾逾洱海碧怀抱,更胜人间虞美色,白族姑娘捧酒邀。

下关风抚上关花,百色交艳耳边恰,巧手针得绣球落,茉莉羞下倚人家。

——题记

白族,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远的少数民族,他们活跃在中国西南边疆,传承着炎黄子孙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依稀得带着白族人民的特色文化。

而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白族姑娘,说起我的家乡,自然是千言万语说不完。正因为我是一个姑娘,正所谓爱美之心,姑娘有之,又所谓佛靠金装,人靠衣装,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下我们白族的服装。

我们白族人崇尚白色,就像茉莉花一样,清香飘然。因此做衣服也是一样,服装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当然,十里不同天,在我们大理周围,男子们一般缠上白色或者蓝色的包头,上身穿上白色对襟衣,披上黑领褂,而下身呢,配上蓝色或者黑色长裤,远远看时,正如一匹白马,悄然而来。

而我们女子呢,一般多用绣花布或者彩色毛巾缠头,上衣也依旧是白色亦或是浅蓝色,配上黑丝绒领褂,当然女子们也自然少不了一个对红坎肩,右边衬结纽处挂上三须”、“五须”银饰,纤细的腰上系上绣花短围腰,而下身配上蓝色宽裤,三寸金莲蹬上绣花鞋。回眸一笑,宛如仙子下凡一般,阿哥们经常笑着问:阿妹可是从天上而来?

而白族少女的头饰,便是最浪漫的地方,上面还蕴含着一个众所周知的成语:风花雪月。想必一定有人不解,这个谜底就在白族少女的帽子上,垂下的惠子就是我们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就是我们上关的花,而帽顶呢,象征着我们巍巍苍山上的皑皑白雪,而帽子弯弯的形状的就象征着我们幽幽洱海上的皎洁皓月。而头发也是有讲究的,已婚者挽髻,未婚的女子呢,就把头发梳成辫子垂下来亦或是盘在上面,然后缠上绣花、印花或者彩色头巾的包头。既能显得我们已婚女子的贤良淑德,又能显得我们未婚女子待嫁闺中的微微羞涩。是不是很美呢?更有诗曰: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流苏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其实我们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色彩对比强烈而协调,色彩鲜艳而又不俗气。白色的素雅与红色的艳丽形成对比,正因为白有红而显得不那么平淡,而恰恰又是红因为有了白而不显得那么艳俗。就如电影《五朵金花》里的阿鹏哥穿的一般,深浅协调搭配,给人一种明快大方的感觉。

古时候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大理国“国王服白毡,正妻服早霞,早霞者,白色也。”而我们白族人的审美呢,夹杂着理性祥和儒雅,正如苍山洱海一般的景色相衬迎。 而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而白族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像各种神话剧里的仙子一样的飘带,而飘带呢,是白族挑花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而我们白族的帽子呢,也是有讲究的,就像我们小孩子戴着的帽子,叫童帽。童帽呢是一种服饰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均以彩绣装饰。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而我们成年了的女子戴着的头巾,则别有一番风味。白族头巾呢,是方形的,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 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 出的特色。刺绣头巾。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当然,我们所有的头饰呢,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

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最后呢,我们白族的绣鞋也是一种标新立异的美。它是一种刺绣工艺品。流行于云南大理。主要有三类:

其一为船型绣花鞋。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总的来说呢,我们白族的服饰大多为深浅结合,颜色艳丽却不显得缭乱,给人一种大方自然的感觉。

听完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白族的服饰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呢,是不是很想来我们云南好好亲身体验下我们妙趣横生的生活呢。我代表我们白族人欢迎你。

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春节习俗

白族春节习俗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集体舞教案

白族民风民俗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白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云南白族调研报告

白族的丧葬习俗

《浅谈白族服饰.doc》
浅谈白族服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