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10001110000

2020-03-04 02:00:2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0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

从2009年起,安徽省高考开始自主命题。把握好命题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备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的衔接

1、关于高考改革

2、理想状态中的新课程高考是怎么样的

3.在考查思路上,力求与新课程的教学思路接轨,强调对历史学习能力、方法和过程的考查。

4、在考查目标上,突出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5、在考查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

三、2009年高考命题分析 1.试卷命题的思路

(1) 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

一是倡导制度创新,认识到制度创新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是倡导社会改革。商鞅变法、戊戌变法、1861年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世纪伟人邓小平、明治维新的内容。

三是倡导民主共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对民主的追求;民主与革命的辩证关系;辛亥革命后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历程;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此外,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提醒学生要正确掌握民主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民主体制的建立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等。

四是倡导理性爱国。既要反对西方人妖魔化中国,也要冷静地分析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

五是倡导生态文明。 六是倡导社会保障。考查了福利国家的概念,分析了福利国家的意义和困境,倡导建立良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

七是倡导民族团结。

八是倡导和平与发展。考查了20世纪以来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追求;中国政府致力发展中日友好的努力;宁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了联合国为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

九是倡导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中、苏、美、英四国的历史经验全面考查了

19、20世纪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纷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从政治史走向社会史 (3)从传统史学到现代史学

(4)着重考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包括基本线索和重要史实。基本线索如每一章的前言,重要史实就是考纲中明确要考而且大事年表中又有记录的事件。

(5)用文明史的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看问题。斗争哲学、冷战思 (6)重视人文主义教育,体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 2.2010年安徽高考文综历史考什么?

安徽省2010届高考,文综科仍将自主命题。值得我们关注的首先是考试的内容。必修

1、必修

2、必修3必考无疑。选修1中的四个专题(商鞅变法、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选修2中的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 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单元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3.明确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思路

第一轮:从2009年7月—2010年3月,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

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注意基础知识落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特别要注意《考试说明》中已明确了的那些知识点

第二轮:2010年3月—5月上旬,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

第二轮主要是专题复习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分为专题知识结构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达到“纵中有横”,实现\"纵横交错,经纬沟通\"。这时,教师可将前面所学知识列成专题进行讲述式复习,把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有头有尾的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

第三轮:2010年5月上旬—6月6日,主要目的是提高解题能力,查缺补漏。

复习时执行“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薄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要求抓好两条复习主线,一方面是对照《考试说明》看教材和教材的标题,注重基础知识,把握阶段特征;另一方面是对照试卷看题目,查漏补缺,以适度紧张的平常心、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强烈的自信心,结合《考试说明》,最后落实每一个考点,个个过关。

4.适当训练,把握方法,提升能力。 5.掌握解释和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6.要正确书写历史概念。

7.与我省乡土历史有关的知识点 8.关注热点

热点问题包括三类:一是时政热点;二是周年大事;三是长效热点。历史备考每年都会关注长效热点,如近代化、科技发展观、民主进程、统

一、国家关系、中 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这些热点在今年考题中也有所反映。

(1)武广高速铁路正式通车(2)谷超豪孙家栋获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3)河南安阳考古确认曹操高陵 可能藏其遗骨

(4)中美联合声明二00九年十一月十七日,

奥巴马于二00九年十一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会谈,成果丰富。 (5)2010年中国进入世博旅游年

(6)热点一:长江流域世纪日全食 (7)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8)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意大利 (9)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10)联合国气候变化高峰会议

(11)2009年11月9日,是象征东西方冷战终结的柏林墙倒塌事件20周年的历史纪念日.(12) 2010年中印建交60周年

(13)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4)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 (14) 2009年10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通过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并且赞扬儒家思想对人文社会的贡献。 (15) 聚焦社会周年纪念大事 科学应对社会热点 (16) 中蒙建交60周年

(17) 胡锦涛出席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 (18)中国和印度正式建交60周年,

2010年高考历史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提纲)

一、从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看命题意图、考生答题和教学问题

例.(09年安徽35)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蒲安臣使团 ;日本:岩仓使节团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安徽使用的人教版教材没有介绍蒲安臣使团,选修教材在明治维新的单元中也只是在图片的注解文字中说到这个大型的使节团。命题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没有选取原始材料,而是用陈述性的文字介绍基本情况,这样就使考生没有任何阅读障碍,可以很快集中精力理解题意,调动储存的知识,思考如何回答问题。试题的文字平实,指向明确,在命题技术上没有纰漏。

该题有效地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和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比较性思维能力。 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一直是高考追求的目标,而比较这种理解能力又是历史思维水平较为适中的。考查比较性思维虽然涉及的基础知识面比较宽,但试题的效度和信度比较容易把握,测量上的伸缩性并不大。此类试题基本上是要求考生理解试题信息,结合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比较性思维,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本质的、系统的整理、对比,然后做出自己的结论。因此,考查比较性思维能力符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水平,也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

尽管这道题的答案要求并不高,考查的思维水平也比较一般,但是从整体上看,考生答题的情况并不好,得分率较低,与命题估计的难度值有一定的距离,说明大部分考生的理解力偏弱。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很多考生的基础知识混

乱,事实性知识知道很多,但概念性知识不清晰,近代化的概念有明确的内涵和时间,但不少考生从大化改新开始叙述日本的近代化。第二,对事实性知识仅仅掌握到知道的层次,理解远远不够,因此不能提炼出特点,比较出差异。如叙述中国近代化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再到五四运动,下笔千言,都停留在再现的水平上。第三,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材料的能力较差,审题能力较弱,题目交待的时间段很明确,材料和问题也都限定了范围,但答非所问,无条理、无要点、逻辑混乱的现象很普遍,虽洋洋洒洒,但得分甚低。第四,由于不能理解材料和问题,因此不能把握比较的角度,偏离了主题,有的貌似言之有理,却不符合题意。该题第二问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的延伸,并不是脱离材料要求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差异,设问中非常明确地限定了“这一时期”,遗憾的是,不少考生却没有注意到。即使从应试考虑,以这道题反思教学也很有价值。

“第一问就事论事,大部分考生都能应付;第二问要求放大“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假如这第二问变成一道简答题:比较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者和学习西方的不同特点,可能大部分考生都不会跑题,而该题的测试结果,大部分考生恰恰都在第二问上败走麦城。究其原因,似乎就是因为比较的角度放在了“近代化”上。这反映出教学“教教材”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高考历史试题虽然不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它的基本内容出自于教科书,也就是学什么、考什么。但是,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不会原封不动地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因此,拘泥于教材的教学无法对应高考的要求。“教教材”就是按照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不敢打乱教材的结构。现代化已经是被史学界广泛接受的一种史学观念。高中历史教材不是完全按照现代化史观编排的,但是,现代化的历史观念渗透其中。„„明白教材的特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也就是用不同的视角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重新建构知识。

——徐贵亮《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5题解析与反思教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8期)

二、2009年安徽历史卷试题特点

1、总的特点——稳中有变 平稳过渡 重大变化

2、试题依据《课标》、《考纲》和教材。

3、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4、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命题不拘泥于历史教科书的具体表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009年安徽《考试说明》

5、反映前沿成果,体现新的史观。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9年安徽《考试说明》

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5、富有地方特色。

以选择题第一题(安徽文综,12)为代表,试卷打上了鲜明的安徽烙印,颇为适合安徽考生“口味”,富于地域特色,很有人情味。该题考查历史上安徽的行政区划,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这一基础知识与安徽地方史有机结合,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三、2010年高考历史学科复习建议

1、重视主干知识,全面落实基础。

全面把握《课标》和《考纲》,深刻诠释教材。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旨在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作为选拔性考试,在保持学科特点的前提下考查主干知识是一贯原则。

强化基本历史概念的诠释 加强历史比较能力的培养。

2、适度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历史不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安徽卷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对论题”(安徽文综,19)对应了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确立150周年(1859-2009)。“中日近代化题” (安徽文综,35)对应了百日维新开始110周年(1898-2008)和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40周年(1868-2008)两大热点。“外贸题”(安徽文综,36)对应了改革开放30周年(1978-2008)这一热点。但是上述试题并没有“单刀直入、就点考点”,每一题都只是“软切”热点,考查角度都较为新颖,基本做到“只有人猜到方向,没有人知道角度”,有效避免了被“押中”的风险。

3、注意边缘知识延伸。 对策:

(1)平时注重文史知识积累。 (2)课堂对文史知识的拓展。 (3)临考前专题讲解和训练。 (4)关于选修问题。

“考查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该科目必修与选修I的内容。”

“选修内容的考查不低于10%” 。

——安徽省高考方案

可能的变化: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5、关注时空定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一段历史,有一段历史的时代特征。一切历史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反之,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总能看到相应的历史。

借助时、空这个重要的历史要素,很多选择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6、借鉴高考试题,原创试题。 原创试题的原则 (1) 围绕主干知识; (2) 精选原始材料; (3) 创设多种情境; (4) 培养四种能力。

7、训练解题技巧,培养应试能力。

8、适当关注安徽史。

9、发挥集体的力量。

1、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届高考备考复习方案

届高考历史有效备考之我见

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届高三历史复习备考计划

历史中考备考指导方略

高考一轮复习方略

届地理高考复习备考工作计划

高三生物高考备考方略

高考话题作文备考方略

届高考政治备考方略之经济常识、哲学常识

《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10001110000.doc》
届历史高考复习备考方略1000111000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