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设计1

2020-03-02 12:58: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五年级下册《众数》教学设计

高良乡鲁古完小 柏云斌

2011年5月9日

【教材分析】众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新增的教学内容,它和平均数、中位数一样都是一种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教材将这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如何根据身高选拔参加集体舞比赛的队员”“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全班同学的视力水平比较合适”等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观察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中,认识另一种统计量——众数。在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的同时,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利用成语,激趣导入

万( )一心 ( )志成城 芸芸( )生 ( )所周知

教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要从老师带来的几个成语开始,谁能把他们补充完整?(学生补充)这几个成语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板书:众,你知道它在这些成语中是什么意思吗?(“众”是人多的意思)

二、新课

1、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阳光小学要举行集体舞比赛了,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学生自由谈想法)为了做到最好,五(2)班班主任先选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

大屏幕出示例1:

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师: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呢?或者说你认为应该根据什么来确定参赛队员的身高呢?(学生可能会说平均数或中位数比较合适)交流汇报想法后,师说:小林、小平、小明是怎么想的呢?请把课本打开122页,看看书中小林、小明、小平的想法。(122页内容) 师:你认为谁的方案选出来的队员身高更均匀呢?空口说没有说服力,要想让大家心服口服,必须经过验证。我们怎样来验证哪种方案更合理呢?

生: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想法各选出10名学生,然后算一算每种方法中最高与最矮的同学身高相差多少,身高最高和最矮相差越小越好。(引导学生算算各种方法选出的最高和最矮的同学之间相差的量进行比较)(小组合作)

师:在这组数据中,

1、52出现的次数最多,它能反映这组数据的多数集中情况。我们在统计量中也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众数。

师:刚才我们给成语所填的“众”表示的是人多,这里的“众”指的是什么多?(数多)数多就是众数,可见我们可以用语文中解词的方法来帮助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我们学过的中位数就可以用这种方法理解,“中间位置的数叫中位数”,那么,谁能根据自己对众数的理解用数学语言概括众数的概念?

生概括师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师:在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很重要?(“最多”和“这组”重要),“最多”帮助我们判断谁是众数;“这组”这个词指定了众数的范围,可见众数是相对而言的。

2、巩固众数的意义,了解众数的特点

①同学们对众数的意义理解的如何呢,我们来做一个检测。 数据组:

2、

4、

4、

5、

3、

9、

4、

5、

1、8中,众数是(4)。 数据组:

7、

6、

6、

5、

5、

6、

5、

5、

4、4中,众数是( 5)。 数据组:

2、

4、

4、

3、

5、

4、

5、

1、

5、7中,众数是( 4和5 )。 数据组:

7、

1、

6、5,

8、

3、

4、9中,众数是( )。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3、质疑:到现在为止,我们知道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不仅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还可以用众数,针对这一点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不一样?

②什么时候用众数,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来解决问题?

4、在练习中释疑

这两个问题提得很好,下面我们以两个实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公园里各有两组人在草地上做游戏,两组人的年龄如下: 甲组:14 10 10 10 6 乙组:50 40 5 5 10 分别算出两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岁? 其中哪个统计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

师:为什么三个数都可以?三个统计量都表示集中趋势,这也就是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共同点。 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平均数不行?众数为什么不行?为什么用中位数?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师:那在生活中它们应用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的哪一个呢?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 (2)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平均成绩,应该选取( )。

(3)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解决问题了。

四、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1、生活中的数学

你去商场买过服装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2、师: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过去了,回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你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吧!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教学程序设计比较合情合理,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从含有“众”字的成语开始,引导学生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学习,去克服困难→在“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的问题探究中发现众数的意义→找众数的热身练习→在寻找几组数据的众数中因矛盾冲突发现众数个数的特点→学生质疑: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不一样?什么时候用众数,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来解决问题?→在练习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三个统计量在生活中的应用选择→欣赏生活中的数学→学生自由畅谈、一起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不足之处:

1、在导入时,虽然以“众”字的成语开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作为数学课,以成语来导入,有几位同学便被引入到语文中去了,以至于后边的课没有认真地听,不能很好的理解众数的意义及运用。

2、能察言观色,但没有更好地把握眼底的信息。当出现意料之外的状况时,我好像紧张的无所适从了。在找下面三组数据的众数时,第三组数据的众数学生出现了三种意见:4 5 4和5,第四组数据的众数学生出现了二种意见:全部是众数;没有众数;我想当时的紧张应该缘于老师的没想到,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还会有分歧。现在想来,如果能首先冷静下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众数的意义,相信问题自然就不再是问题了。

3、练习的设计还不够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没有讲解得清楚。在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时,有这样一道练习:

公园里各有两组人在草地上做游戏,两组人的年龄如下: 甲组:14 10 10 10 6 乙组:50 40 5 5 10 分别算出两组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岁? 其中哪个统计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

甲组的三个量正好都是10,这很好的说明了三个统计量都表示集中趋势,这也就是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共同点。这一组数据的设计比较合理,关键是乙组的平均数是22,中位数是10,众数是5,其中哪个量能较好反映本组的年龄特征?到底选哪个量,有些模糊不清,不利于学生体会三者之间的区别。

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会通过各种学习而努力改进,朝着为学生的发展这个目标前行。

6.1.3 众数 教学设计1

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的教学设计

五下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N教学设计

众数平均数与平均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1.doc》
众数教学设计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