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小康知识点

2020-03-02 13:48: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什么是小康:“小康”就是温饱有余而富裕相对不足。人的生活状态一般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我们所说的“小康”不是指富裕,不是想象中的“家家住别墅、户户开汽车”,更不是“现代化”,而是解决温饱之后的一种较为宽裕的生活状态。也就是指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4.小康概念最早提出源出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5.人的生活状态一般分为贫穷、温饱、小康、富裕。

6.小康通俗地讲就是吃穿不愁、住房宽敞、出行方便、环境整洁、医疗便捷。

7.“小康”理解的误区,明确“全面小康”不等于“总体小康”,“小康”不等于“富裕”,“小康社会”不等于“人人小康”。

8.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十三五”时期。

9.贵州省全面实现小康“三个不能少”:一个民族不能少、一个县不能少、一个乡镇不能少。

10.我省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阶段性目标是:第一阶段,到2016年,20个以上县(市、区)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目标,1个市(自治州)所辖县(市、区)全部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第二阶段,到2018年,60个以上县(市、区)达到全面小康目标,2个市(自治州)所辖县(市、区)全部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第三阶段,到2020年,力争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全面小康目标。

11.我省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重点任务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速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2.贵州省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三个不能代替”:一是坚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全省的总体小康代替;二是坚持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三是坚持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社会广泛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群众的直观感受。

13.《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分为六大类,具体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 14.“三项核心指标”:一是以县为单位人均GDP≥31400元;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7000元以上;三是环境质量达标(分别是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95%、城镇污水处理率≥85%、城市(县城)空气质量达标率≥85%、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50%)。

15.“三项前置指标”:脱贫指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EI、县级环保部门能力建设达西部地区标准。

16.“两个必要条件”: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认可度达到80%以上。

17.人民群众认可度是什么?人民群众对当地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总体感受,对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个方面认可度。

18.人民群众认可度调查分为:入户调查、电话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入户调查占50%、电话调查占30%、网络调查占20%。 19.人民群众认可度电话调查:0851——12340。

20.贵州省开展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年度为2012—2020年,统计监测工作从2013年开始,每年开展一次。

21.人均GDP,指的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个年度)同一经济地域内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常住人口

2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农村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农村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计算公示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自有住房折算净租金。

2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食品支出是指居民用于主食、副食、其他食品以及在外饮食的支出总和。 24.“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指的是: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

25.民族政策四项教育,指在干部、群众、青少年及学生中广泛开展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四项教育。 26.“六进”指四项教育进学校、进机关、进部队、进企业、进社区、进村寨。

同步小康工作总结

同步小康心得体会

同步小康示范

同步小康工作计划

创建同步小康

同步小康工作

同步小康驻年终总结

同步小康志愿者辞职报告

同步小康半年工作总结()

同步小康工作进校园

《同步小康知识点.doc》
同步小康知识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