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

2020-03-02 12:28: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夜雨寄北 —— (唐)李商隐

一、导入

二、了解作者和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去世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读诗

查资料,说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夜雨寄北》,“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题解:秋天下雨的夜里,(我写下这首诗)寄给北方的友人(妻子)

四、理解诗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诗文意思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体会诗境:“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

“却话巴山夜雨时”更为精彩,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似顺流之舟。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然而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期待,反而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五、合作探究

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句有什么意蕴?

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谈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快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二、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表达了游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别情的美好心愿。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教案2

夜雨寄北 《论诗》教案

夜雨寄北的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doc》
夜雨寄北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