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2020-03-02 11:23: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课中

——《山地的形成》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新时代教师,正值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平日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本着“起点低一点、讲解少一点、训练精一点、落实紧一点”的原则,设计了我的课堂。下面是《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反思,我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精心导入、引人入胜。

本节课主要阐述常见山地的类型、成因、特点等,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我精心挑选图片(如五岳独尊——泰山、世界第一高山——喜马拉雅山脉、窄峡夹青天的华山、风景秀丽的黄山、叹为观止的“猫咪山”等),并制作视频播放,寓教于情于景,既给予学生直观的美的享受又凸显课堂内容,可谓一举两得、美不胜收。

二、注重衔接、一脉相承。

山地的形成是第一节内容内力作用的代表,常见的褶皱山、断块山属于地壳运动的典型地貌,而火山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不可分。因此在系统讲授山地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小组完成表格(只填第一节相关内容),完成如下:

实践证明表格形式不仅较好较快的巩固了第一节内容,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起前后内容的联系,长远看有助于学生自觉建构知识体系,因此体现了地理学科内容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三、模具动画、任我所用。

如果说山地美在其雄伟、险峻的外观,那么山地的骨架(地质构造或岩层形态)则晦涩难见。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背斜、向斜、断层等),我采用模具演示,用一本厚书(每一页代表岩层,页码越大,岩层形成的年代越老)分别演示背斜及向斜的形态、受力分析、地貌类型等,并让学生前后桌两人进行演示和提问,强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难度大的地形倒置成因分析,我采用启发式讲解与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并当堂背诵记忆,较好的破解了本节的重难点。

四、课堂活动、兴味盎然。 本节课不仅理论知识繁多,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在学以致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下,我由浅至深设计了3个课堂活动,分别是野外判断地貌和地质构造类型、石油天然气及地下水的勘探以及隧道、大坝的选址问题,特别是隧道、大坝的选址问题,尽可能的逼近工程论证场景,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大组,组内分为若干小组,两大组分别论证隧道、大坝的最佳选址,最后各大组派一名工程师代表上台陈述理由,经过激烈论证,最终确定隧道在背斜修建、而大坝在向斜修建的结论。

本节课采用的多种教学手法诚然有可鉴之处,但也存在维纳斯断臂般的遗憾,即讲解褶皱山浓墨重彩,而轻描淡写了断块山,有头重脚轻之嫌;一般地形与地形倒置的成因分析,未点拨前者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而后者以外力作用为主导成因。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教学这片广袤的天地里,吾将上下而求索,体味探索赐予的智慧与惊喜。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必修一实习教学反思[版]

必修一教学反思

地理必修三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工作计划

必修一教学反思1.0

1.1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计划

《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doc》
必修一地理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