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史论文

2020-03-02 06:00: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迁移人口对新疆民族关系的作用

[摘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自成立以来,大批吸纳各种各样从内地来的劳动人员移民,对新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研究兵团移民对新疆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及主要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兵团;迁移人口;积极作用

兵团是一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保卫战、解放中国大西北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第二军、第六军、原新疆三区革命的民族军和原陶峙岳将军率领的起义部队组成的,执行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神圣使命,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复员的特殊部队。可以说,没有流动人口就没有兵团。兵团从1954年正式成立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到2000年底兵团共有人口248.05万人,下辖14个师(局)的173个农牧团场,分布在自治区的14个地州,土地面积6897.69 万公顷,国内生产总值180.68 亿元① ,形成了农、工、商、文、教、卫、科研、金融、服务业等门类齐全、结构完整、实力雄厚的联合体。兵团在独立的垦区区域,有自成体系的公检法司监机构和武警部队;有独立的教育体系,办有各种类型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专、技校、中小学、幼儿园,还有社会功能较为齐全的城镇建设、科研、卫生机构等。在亘古荒原上兴建了五个新城镇(石河子、奎屯、五家渠、北屯、阿拉尔)、172个团场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唯一的一支屯垦戍边的半军事化力量,是新疆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对于新疆及其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当前民族分裂主义者内外勾结、活动猖獗、企图在新疆成立“东突厥斯坦”,分裂我们国家兵团的存在、稳定和发展,对分裂主义分子和国外敌对势力是强大的政治、军事威慑力量,这支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稳定不能动摇。

一、兵团在新疆稳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②

兵团现有土地面积近7 万平方公里,耕地95.8 万平方公顷,人口24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26万人。兵团下辖10个农业师,三个农场管理局,一个工程建筑师, 172个农牧团场, 907个独立核算企业,兵团已成为新疆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另两个是地方企业和中央直属企业)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巩固边防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兵团始终有“兵”的特点,寓兵于民,劳武结合。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迅速调集35个武装值班连队开赴边境地区,建立起了82个哨卡、检查站和巡逻点,同时调集三万职工在边境地区实行代耕、代收、代管的任务。随后又在长达2091公里、纵深10公里—30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58个边境团场,采取民对军的斗争方式,年复一年的在争议地区我方控制区内生产放牧,即使颗粒无收,也坚持不懈,被称为种“军事田”,放“政治牧”,有效的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兵团针对边境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边境师(局)农牧团实行“团包面,连包片,民兵包点”的生产,护边双承包责任制,形成“军、警、兵(团)、民”四位一体的联防体制,有效的加强了边境控制和管理。

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兵团先后看押改造了内地遣送的12万名犯人。1983年“严打”后,又承担对18个省市重刑犯的看押改造任务。1983年以来,兵团共出动4万余人次,协助公安部门抓获犯罪分子500余人,追捕越狱犯70余人。1989年乌鲁木齐“5·19”事件发生后,兵团迅速组建民兵防爆分队511个,共13554人,出色完成了146个重要目标的警卫任务。

1990年初,为了维护新疆的稳定,在20多天内,就组建了24个团、7.4万余人的应急部队。在平息1990年4月5日巴仁乡反革命武装*中,兵团的农一师、农三师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7年伊犁“2.5”骚乱事件中农四师出动武装民兵500人(投入200人, 300人待命) 。

半个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反分裂斗争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稳定新疆的基本力量,从而也维护和巩固了新疆各族人民之间的新型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能够不断加强联系和交往,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具有维护祖国统

一、地方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战略地位。

二、兵团人口迁移提高了新疆地区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新疆人口的科技水平较低,文化素质整体偏低。20世纪50年代以后,数量较大且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移民,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新疆人口的整体知识结构,提高了人口的文化素质。从新疆兵团移民构成分析,其中有一批文化程度很高的移民,如所谓的“右派”,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大批的支边青年,部队转业军人等,他们有知识、有技能、有管理经验,在生活和生产中帮助他人共同提高生产和文化水平,其结果是促进经济的开发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并大大提高了兵团及新疆人口的整体文化科学技术水平。根据调查资料,从20世纪50—80年代移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移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提高了4.6倍,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提高了1.5倍,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提高了2倍,文盲人口比例下降了一半③。另外,由于兵团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移民较快地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状况,有相当数量的移民在迁移兵团后,提高了原有的文化知识水平。总的来说,兵团移民的平均文化知识水平远高于新疆当地人口,移民改善了新疆人口的知识结构。

在新疆,兵团人的生活和新疆地方有着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联系,兵团和地方拥有共同的土地、水源、社会经济环境,兵团各团场所开发建设的片片绿洲镶嵌在新疆各处。由于兵团移民大都来自国内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移民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并将不同地区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民俗文化汇聚在一起,加之兵团农业以连队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团场为重要的管理机构的组织方式,极易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疆兵团特有的丰富多彩的移民文化。兵团移民的迁入并且频繁的往返于新疆与内地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如引进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和家畜,交流生产工艺,传播较为先进科技知识等。因此,兵团移民对新疆社会的现代文明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兵团人口虽然以汉族移民为主,但包括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人口也占兵团人口的11.4%④。各民族在兵团建设事业中相互关心、帮助、提高,涌现出许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创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兵团移民为维护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作出重大贡献。

三、兵团人口迁移对新疆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新疆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移民无疑提高了新疆的人口密度,增加了劳动力资源量。新疆的人口密度从1954年每平方公里3.12人提高到1998年10.92人,其中兵团地区的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2.5人。历史上新疆的南疆人口较密集,经济也相对比较发达,如1949年新疆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南疆。50年代来新疆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和人口迁移,改变了新疆人口的分布格局。1998年,新疆北疆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46.94% ,南疆占47.25% ,东疆占5.81%⑤。

兵团人开发了许多生存条件极差的地区,拓宽了新疆生存空间,提高了新疆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新疆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资源利用方面,兵团始终坚持“不与民争利”原则,在荒漠戈壁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建设了如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等名绿洲,截至1998年底,兵团拥有耕地面积达102.1万公顷,果园面积达3.2万公顷,耕地面积比1954年扩大了8.63倍兵团耕地面积占新疆的耕地面积,由1954年的7%提高到1998年的30.87%⑥。使新疆的土地资源得到了开发利用。

四、兵团人口迁移对新疆经济的影响

兵团的移民数量大,职业种类齐全有力的推动了兵团的经济建设。20世纪90年代是兵团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工农业产值, 1998年比1990年增加了1.75倍,国内生产总值,1998年(163亿元)比1990年(19亿)翻四翻⑦。近年来,兵团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实施科教兴农。在工业发展上注重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使大多数工业企业的技术设备、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达到全国同等企业中等以上的水平。兵团第三产业也发展很快,在繁荣商贸流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信息咨询、保险、房地产业等。兵团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又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兵团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兵团的开发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新疆的开发建设,兵团的开发建设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和农业的基础。兵团的经济发展在新疆举足轻重。50年来,兵团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了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1998年,兵团国内生产总值和工农业增加值分别占新疆的14.7%和12.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工农业增加值均居全国前列。兵团农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粮食、甜菜、水果等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国和新疆。棉花、油料人均占有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棉花单产位居全国第一,为新疆农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兵团的工业在新疆占有重要的位置,棉纱及布、糖、机制纸及纸板、水泥、原煤、发电量等在新疆占有较大比重(分别占42.1%、39.8%、31.6%、22.9%、10.9%、9.8% ) 。兵团充分利用自身地缘、资源、产品、集团、人才、政策等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横向经济,先后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展了经济技术合作,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00多个,利用外资项目100多个,出口产品23类100多个品种⑧。总之,新建生产建设兵团迁移人口在维护新疆稳定发展,提高新疆地区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对新疆资源开发利用,及新疆经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兵团这种既屯垦又戍边的特殊组织形式,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新疆实际,其作用是其它任何组织难以替代的,它的地位不能削弱。

参考文献

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信息网: www.xjbt.cei.gov.cn.②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③方英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史》,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997。

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8年。

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1990—1999) ,新疆人民出版社。

兵团组织论文

兵团社区建设论文

科技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会计史论文

科学技术史论文

会计史论文

工艺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兵团史论文.doc》
兵团史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