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2020-03-03 03:24: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一、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

一般认为,杨修的死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恃才放旷,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

杨修的死肯定或多或少跟恃才放旷有关系,但把杨修的死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则大错特错。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陈琳曾替袁绍写檄,辱及曹操祖宗,操能容之;祢衡在众目睽睽之下,裸体骂曹,操能忍之;曹操部下诸多文臣武将都曾是曹的敌人,操能用之。你说,曹操为何就单单容不下一个杨修呢?故言操嫉贤妒能难以立足。

其实,操杀杨修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政治原因,是因为杨修卷入了曹丕、曹植争夺曹操接班人的斗争。一般来说,曹植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聪明单纯、备受迫害的形象,颇得后人同情,其实他只是一个失败者,若胜了,谁知道是啥样啊。曹植也是个恃才放旷,不拘言行的主儿,他文才确实高,谢灵运曾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之评,但文才高未必就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曹操看透了这一点,故立曹丕为太子。 然而曹操深知,自己百年之后,杨修不死,一定不会甘心失败,一定会和曹植有所大动作,这样,曹氏统治集团的最上层就不会稳定,甚至会给外人以机会,大权旁落绝不是没有可能,曹操在自己死前百日,终于作出决定,杀掉杨修,剪去曹植的羽翼,以巩固曹丕的地位和统治,保证国家的安危。

杨修只是一个文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才智只是舞文弄墨,度人心思的小智,不是安邦定国,经天纬地的大智。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却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注定了杨修的一生必将以悲剧而收场。

因此还可以这样说,曹操杀杨修正是他深谋远虑,顾全大局,坚决果断,铁拳钢腕的政治家的表现。曹操杀杨修的背后,或许有诸多的无奈和不得已,但这决不影响曹操的最终判决,优柔寡断、情重于理、妇人之仁、因小失大岂是曹操所为?

二、杨修之死的启示

在中国,为人处世应该韬光养晦,切忌锋芒毕露,即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亦当谦虚谨慎,不骄不傲。其实,岂止是才智,官场政治更是如此,纵观中国历史,急流勇退,装傻假愚者往往可颐养天年,恃功而骄,功高震主又有几人善终?谦虚内敛是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审人处世观,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不根据生存的环境选择处世方式,这才是大不智,轻则难遂大志,郁郁一生,重则身首异处,祸及子孙。

杨修之死,实为明鉴。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及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与反思

《《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doc》
《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