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催收疑难法律问题研究:诉讼时效篇

2020-03-02 16:21:0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银行贷款催收疑难法律问题研究:诉讼时效篇

吴春林

【摘要】作者拟对银行贷款催收疑难法律问题做系列研究,本文是关于贷款催收的诉讼时效疑难问题研究,作为该系列的第一篇。银行贷款管理中,对到期未还的债务人会定期发送到期贷款催收通知书,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可能因债务人拒签,或者无法联系等不能取得催收回执,这样,如何保全贷款诉讼时效,成为银行必需认真面对的问题。如果一概为了保全诉讼时效而提起诉讼,诉讼成本难以承担,显然是不现实的。本文就银行催收实务中存在的关于诉讼时效的几种典型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作者的观点并加以适当阐述。 【关键词】贷款催收;疑难问题;诉讼时效 【全文】

多年来,国内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银行贷款催收可谓经验丰富,催收手段也“多姿多彩”,然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辛辛苦苦开展的催收工作,本以为可以保全诉讼时效,却被法院所否定。作者在银行法律事务部门工作,解答催收工作人员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有效保全诉讼时效。为什么从事了多年催收工作的银行催收工作人员,仍然对保全诉讼时效问题把握不住呢?究其原因,一是信贷工作人员对诉讼时效相关法律规定理解存在偏差,二是法律本身规定不够明确,导致理解上认识不一,实践起来“五花八门”。下面,作者就银行催收实务中存在的关于诉讼时效的几种典型形态进行研究,分析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并适当阐述作者的观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债务人无法联系是否构成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延长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一百三十九条、一百四十条分别就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的事由进行了规定,诉讼时效中止的事由为“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中断的事由为“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诉讼时效延长的事由为“有特殊情况”。根据上述法律规定,一目了然,债务人无法联系不可能导致诉讼时效的中断,实务中存在的分歧是,债务人无法联系是否可以归入诉讼时效中止的“其他障碍”事由或者诉讼时效延长的“有特殊情况”事由,有人认为债务人无法联系属于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主张构成诉讼时效中止,有人认为债务人无法联系属于有特殊情况,主张构成诉讼时效延长,也有人认为既不构成诉讼时效中止也不构成诉讼时效延长。

债务人无法联系,的确给银行直接向其催收带来障碍,或者说,银行不能直接向其本人主张债权,不能直接将催收通知书送达其本人。但银行因此就认为构成诉讼时效中止则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的含义为某种客观存在的特殊原因,导致债权人无法行使请求权,该请求权不仅仅是向债务人主张债权,还包括向债务人的同住成年家属(下文将另行分析)和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行使请求权。银行有向其同住成年家属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债权的渠道,显然能行使请求权,银行怠于行使权利,不能构成诉讼时效中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构成诉讼时效延长的“特殊情况”是指,权利人由于客观的障碍在法定诉讼时效期间不能行使请求权,落脚点仍然在不能行使请求权上,即客观障碍应导致权利人无法通过合法途径主张权利,根据上面关于诉讼时效中止的分析,同理,债务人无法联系不构成诉讼时效延长。【1】

二、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送达催收通知是否构成诉讼时效中断

随着社会人员流动幅度的增大,债务人人(现住地址)户(户籍所在地)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债务人往往按照一个地址向银行申请贷款,后又长期外出在另一个地方工作,这样银行向债务人本人直接催收存在实际的障碍。实务中,银行往往向债务人的同住成年家属送达催收通知(催收对象当然是债务人),让其在催收通知书上签字或向其发送挂号催收信函,以作为银行已经进行过催收的证据。一种观点认为,债务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授权,即使是同住成年家属代其签收催收通知书或挂号信函也不能产生送达本人的效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债务人与同住家属关系密切,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催收可以推定为将催收的意思表示送达债务人。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造成上述认定上的分歧。作者认为,诉讼时效制度的目的是敦促债权人积极行使权利,怠于行使权利法律将赋予其不利的后果,而不是为债权人合理行使债权设置障碍,更不是使债务人通过诉讼时效制度而获利。诉讼时效因债权人向债务人主张权利而中断,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送达催收通知是否构成诉讼时效中断,关键在于是否能确定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送达催收通知,就能产生送达债务人的法律效力。判断送达是否生效,只需对催收的意思表示是否到达债务人作出认定,不需要债务人针对催收通知书或信函实施受领行为或作出相应的意思表示,因为送达催收通知是银行作出的其在积极行使权利的一种宣示,并不是一种合意行为,不产生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增加债务人的义务。债务人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预留联系地址,其功能之一就是作出宣告,表明该地址作为其受领送达的场所,债务人联系地址变更,有义务及时告知银行。债权人因不能直接向债务人催收,而选择通过向其同住成年人送达催收通知,是由于债务人自身原因造成,可以认定银行采取了合理的方式在主张债权。鉴于债务人与其同住成年家属的特殊关系,基于合理性原则,参照民诉法关于送达的有关规

定,债权人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送达催收通知的,即使最终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没有通知到债务人,也应当推定催收意思表示已到达债务人,催收通知产生送达债务人的法律效力,诉讼时效中断。【2】

审判实践中,由于法律规定模糊,不同的法官对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送达催收通知的效力是否归属于债务人的理解不一,出现有的法官支持,有的法官不予支持的分歧。鉴于上述现状,建议银行或银联通过向最高人民法院提交司法建议,促成最高人民法院就该问题作出相关司法解释,明确向债务人同住成年家属送达催收通知的,推定催收意思表示到达债务人,诉讼时效中断。

三、信函催收能否构成诉讼时效中断

实务中,银行有时是由于考虑成本与效率问题,采取邮寄挂号信函的催收方式,通过向债务人发送挂号信或特快专递邮寄催收通知书;有时是由于债务人无法联系,试图通过向债务人申请贷款时预留的地址邮寄催收通知书的方式取得催收回执,以证明已向债务人进行过催收,从而导致诉讼时效中断。如果债务人签收并承认银行的催收行为,诉讼时效当然中断。然而事与愿违,实务中往往出现催收信函被拒收退回、无人签收退回、债务人否认收到或虽承认收到信函但否定是银行向其催收等情况。

关于信函催收存在的上述情况是否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审判实务中也是意见不一,作出支持的判决有之,作出不予支持的判决也存在。作者认为,信函催收的法律效率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判断的标准如上文的分析一样,不是债务人是否受领了一纸催收通知书,而是看银行的催收意思表示是否到达债务人。如果由于债务人拒绝签收导致催收信函被退回的,银行依据退信回执上的“拒收”事由,即可证明银行的催收意思表示已经到达债务人,可以推定债务人已经明知银行的催收意思表示,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如果因无人签收退回的,银行已经明知债务人没有收到催收信函,不能推定债务人已经知晓银行的催收意思表示,不能产生送达债务人的效力,因此,不能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果;如果银行有相关邮寄催收信函的证明,而债务人否认收到的,应当由债务人举证证明,否则,推定催收信函送达债务人,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如果债务人承认收到过信函但否定是银行向其催收的,鉴于银行与债务人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根据合理性原则,应当由债务人举证,债务人不能举证的,可以推定银行向其发出的信函是以催收为内容。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地方高级人民法院已经就信函催收的相关法律效力作出了规定,在信函被拒收退回、债务人否认收到或虽承认收到信函但否定是银行向其催收等情况发生时,认定诉讼时效中断,或将举证责任课加给债务人,如果债务人不能证明,则认定诉讼时效中断。【3】【4】【5】但遗憾的是,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信函催收的法律效力没有一个统

一、明确的规定,为了有效保护金融债权,建议银行或银联向最高人民法院提交司法建议,促成最高人民法院就此作出相关司法解释,明确银行信函催收的效力问题。至于催收信函因无人签收退回的,由于不能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银行可以采取公告催收的方式(关于公告催收的诉讼时效问题下文将详细分析),将催收的意思表示送达债务人,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律效力。

四、公告催收能否构成诉讼时效中断

实务中,银行经常采取在报纸上刊登公告的方式,催收到期贷款。采取刊登公告的方式,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债务人无法联系;二是债务人拒签催收通知书;三是将若干债务人一并公告,为降低催收成本。可是一旦涉讼,一般法院会认定银行公告不具有送达债务人的法律效力,从而对银行主张诉讼时效中断不予支持。例如,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03)藏民二终字第03号》认为:“债权人主张债权,应采用直接的、债务人能够注意到的形式。《启示》仅具有广而告之的性质,其发布方式并无当面催告的实际效果,并不意味被上诉人必然注意到这则启示,且被上诉人也无法律义务必须关注此种启示,故该启示不具有导致本案诉讼时效中断的意义。

银行贷款各类催收通知书

不良金融债权纠纷中催收公告的的诉讼时效研究

银行贷款催收公告(多户)

银行贷款催收公告(多户)

如何确保邮寄贷款催收中断诉讼时效

婚约法律问题研究

试用期疑难法律问题解析2(劳动合同法)

污染环境罪法律问题研究

用地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户籍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

《银行贷款催收疑难法律问题研究:诉讼时效篇.doc》
银行贷款催收疑难法律问题研究:诉讼时效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