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农村市场

2020-03-03 15:09: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研究现状 分析趋势 加大流通开拓农村市场的力度

奚秋生

一、我省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

1、农村市场商品供应充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少商品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今年以来,这种状况继续有所发展,受这一大趋势的影响,农村市场商品货源总量充足,但依然存在商品结构性矛盾,一方面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适合农民消费的商品较少,另一方面受农民收入和购买力分流的影响,有效需求相对不足。省贸易厅对417种主要消费品1998年上半年的供求情况进行排队分析,其中供大于求的商品284个,占68.11%;供求平衡的商品133个,占31.89%;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减缓。1997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87.7元,比上年增长3.0%,增速比上年回落了20多个百分点,其中现金支出1898.1元,增长5.8%。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915.1元,同比下降

6.4%。由于夏粮减产、农副产品价格下降、乡镇企业不景气等因素,农民收入下降,导致消费从紧。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今年1-9月份,26种主要生活消费品零售量比去年下降的有23个,增长的仅3个,降幅最大的是毛线,零售量同比下降37.8%。

3、生活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我省农民生活消费的突出变化是吃穿着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逐步下降。1997年农民食品消费支出人均为1216.5元,比上年下降1.6%。食品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8.9%,这是继上海、北京、浙江后第4个达到小康水平的省份。1997年,农民衣着消费支出人均为167.5元,比上年下降2.7%,比重为6.5%,低于全国水平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76.2元,同比又下降15.3%。

二、制约农村市场发展的原因分析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1997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比1996年的增幅低1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90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是自1991年以来,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首次出现零增长。

其原因一是家庭经营现金收入下降,今年上半年人均为664.3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01.13元,同比下降13.2%。主要是粮食减收28.5元,出售牧业产品减收23.6元,其中出售生猪减收30.2元。二是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下降。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得到的收入为494元,同比下降9.4%。乡镇企业停产和拖欠工资现象较为普遍,据省人民银行调查,邗江县3000个乡镇企业中,有80%存在拖欠工资现象。三是城市企业普遍清退农村进城打工人员。

2、非商品支出快速增长。我省农民的非商品支出主要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今年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47.3元,比去年增长30.6%,增速居各项支出之首。二是子女教育。孩子在外上中学,开学就需上千元。有的为了“换户口”上职业中专,需交数千上万元。三是社会保险,农村险种在增加。四是通讯、水电、修路支出增加。五是文化娱乐及服务支出。据江阴市供销社调查,今年该市农民非商品支出同比增长9.4%。常熟梅李供销社调查反映,农民非商品支出占货币总支出的30%。非商品支出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商品消费。

3、流通组织滞后,流通渠道不畅。在我省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的形势下,出现了部分农产品供应过剩,农民卖难,价格下降等现象,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产品的卖难,其实质问题是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不相适应的矛盾,农副产品结构调整滞后,生产、技术、加工、流通等信息不灵。大市场需要大流通,而我省目前农村商品流通渠道的网点、规模、设施等,与我省农村市场的发展需求不相称,适应农村市场商品流通的体系不健全。在工业品下乡方面,也还存在着条块、地区、部门等障碍,市场分割,不能做到货畅其流,影响到销售的增长。

4、信息服务比较薄弱。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产销之间的联系不够畅通,极易造成农副产品的积压和卖难,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最终仍影响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以生猪为例,去年苗猪价格暴涨,最高达每公斤20元,于是不少农民纷纷养母猪。至今年8月末,全省母猪存栏121.2万头,同比增长3.97%,比重达7.43%,此后导致苗猪价格跌至每公斤5.81元,同比下降57.12%,于是一些农民又纷纷宰杀母猪。

5、消费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已从基本生活消费

品消费向家用电器消费转变,但农村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差转台等基本问题影响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如没有自来水,农民不愿购买洗衣机和热水器。我省虽然没有无电乡镇,但相当一部分农村中,电价高,电压不稳,停电等现象十分普遍。据调查,常熟市梅李镇计划内电价0.65元/度,超计划电价1.5元/度,农民反映,买得起空调而用不起空调。因此,如不尽快改善消费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就不能有大的提高,家用电器不可能在农村得到普及。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1、新一轮家电消费热即将到来。家用电器产品是我省目前市场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1997年,我省农民每百户家用电器的拥有量及增长率为:洗衣机41.5台,增长11.7%;电冰箱15.9台,增长16.4%;彩电34.4台,增长21.8%;空调机2.1台,增长15.9%;抽油烟机3.3台,增长50.7%;吸尘器2.9台,增长32.8%;电风扇195.3台,增长

7.2%。今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用”的支出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家用电器即将进入快速普及期。从目前的消费现状看,彩电在苏南农村已基本普及,苏中和苏北正逐步普及,发展势头迅猛,需求年增长在25%左右,主要是低价位、大屏幕的国产名牌彩电畅销。冰箱、VCD等吸引着较多的新婚青年。洗衣机需求加快,在农村仍以双缸洗衣机为主,部分富裕户及苏南地区的农户多选择全自动洗衣机。抽排油烟机、电饭煲、电热水器等家电商品需求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继80年代中期城市家电热后,以农村家庭实用的普及型家用电器热,即将在农村兴起。

2、建房及装修热将再一次升温。住房仍是我省农民的重要基本建设之一。1997年,我省农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人均居住面积达3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是90年代以来增加较多的一年,人均居住支出为427.3元,同比增长4.6%,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为17.2%。从今后几年的发展趋势看,苏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集中建房阶段已基本过去,农民大多侧重于住房的装修上。苏中和刚刚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苏北地区,建房仍是农民的头等大事和必需的投资。现在农民建房面积一般都在100平方米以上,而且标准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因此,农村建筑、装饰材料需求将稳定增长,并在相当范围内形成启动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

3、部分农村消费城市化。由于道路交通建设的发展,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介的普及,城乡消费的时间差正在缩短,农村消费城市化的趋势正在形成。从吃上看,荤副食品的消费增加,农民也讲营养。1997年,我省农民人均消费肉类142公斤、家禽5.3公斤、蛋类9.8公斤,鱼虾9.1公斤,分别比1990年增长52.6%、2.5倍、63.3%和85.7%。在穿着上,成衣化、时装化趋向明显,近几年成衣率普遍提高,全省平均达到30%左右,其中苏南地区达到50%左右,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居住讲究空间质量,苏南地区卫生设施配套率达50%以上,使用液化气的农户十分普遍,高档家庭用品和新型服务消费成为农民的主要支出项目。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88.5元,医疗保健支出80.9元,交通和通讯支出126.3元,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25.4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53倍、2.56倍、11.6倍和5.5倍。农村消费城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农民进城购物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过去农民进城是来去匆匆,买了东西就走。现在农民进城常常是一家子进城逛逛,既购物,也休闲。据溧水县反映,该县农民人均每年有130元的消费在南京市区实现。

4、消费层次差距在扩大。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性,以及农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农民消费档次的差距将越来越明显。高的趋向城市化,低的仍停留在温饱阶段。据我们调查,高收入家庭特别是青年家庭的消费需求向通讯、娱乐、保健、旅游等领域延伸,电话机、影碟机、音响、健身器、高档卫生洁具等高消费品开始进入高收入农户,而低收入家庭消费仍集中在基本日用消费品上。

四、努力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

1、进一步认识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性。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农村商品流通带来了新的机遇。商品流通工作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与商品流通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连。因此,作为流通部门,要把开拓市场,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发展商品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省消费品市场平稳偏淡,在当前许多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开拓农村市场,对于支持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保证我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开拓农村市场涉及多方面的关

系,应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研究解决农村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从集镇建设、网点布局、业态分布到有关政策扶持、税收、工商登记、流通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我们认为,县城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前沿阵地,是城乡市场的结合部,特别是当前县级商业企业正在进行改制,县级商业行政部门面临转体的过程中,开拓农村市场应加强县级商品流通主管部门的调控职能,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努力培育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要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首先要抓好培育完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工作。一是要深化县级商品流通企业的改革,发挥县级商品流通企业的作用,把农产品收上来,把工业品送下乡。对一些主要家用电器,县级商业经营企业要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送货上门、安装及维修,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二是大力办好县城一些重点集镇的商品批发市场,逐步完善功能,加强管理,使之成为发展农村经济供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的基地。三是建立以个体、私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规范化的村镇商品市场网络,发挥个体、私营商业布点广、流动性强,方便农民购买的优势。

4、建立科学的农副产品流通体系。要继续深化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要以发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努力搞好肉、禽、蛋、菜等鲜活农副产品的流通,通过建立完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把农副产品的生产和农副产品的城乡消费联结起来,保证农副产品的正常流通。并通过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向农民提供市场价格和信息,引导农民的生产和消费。对生猪等重要的农副产品,省市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以市场供求为导向,引导农民的生产和销售,避免盲目性。对生猪和食糖的省级储备制度,要继续完善,适时吞吐调节,保证重要农副产品市场的供需和价格的大体稳定,以维护农民的利益。

5、发展新的营销业态开拓农村市场。实践证明,连锁超市等新的营销业态的农村重点集镇受到普遍欢迎。苏州6个县级市商业部门已在重点集镇开设了50多家分店、连锁店。徐州市贸易局直属企业在毗邻四省开办了234个联销点,年销售达3亿元。要把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租赁等现代流通方式引进农村市场。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环境,稳步推进以新型营销方式开拓农村市场的步伐;二是要利用国有名店的商誉、品牌优势,在农村兴办连锁店、加盟店、专营店,活跃农村商品市场,并引导农村商品市场的发展。

6、工商联合开拓农村市场。要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现在一些工业产品的科技投入更多的是为城市消费者服务,而为农村消费者考虑得不够。特别是家用电器的功能,更多的是在高精尖上做文章,而很少考虑农民的需求。农民更重视产品的实用及价廉,如果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减少些功能(如画中画、菜单、丽音、四维音响、模糊控制、上排水)而将价格降下来,将很容易被农民接受而打开农村市场。商业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农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支持工业部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特别是质量可靠、操作方便、功能简单、适用性强的商品。同时,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要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

如何开拓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的开拓

家电企业开拓农村市场

论农村市场的开拓

利用现代流通开拓农村市场

加快开拓全市农村市场工作计划

开拓农村市场四窍门等

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论文

开拓农村市场的营销学思想

连锁超市开拓农村市场初探

《开拓农村市场.doc》
开拓农村市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