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

2020-03-02 02:32: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

董明 泗县职教中心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形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定位不准确、缺少社会经验加之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高要求,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等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就业出路进行正确的指导。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出路指导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成为了历史的必然,高校的“入口”变宽,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教育的公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但同时也引发了毕业生就业出路难、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问题。数据显示:2011年,应届毕业生规模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约3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面对问题,只有理清思路,认真分析,才有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突破就业危机的局面

一、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

1、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整体上存在着劳动力供过于求的严峻局面,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存在。从2004年高校毕业生280万人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610万,近几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大幅增加,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达到631万人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人才供给之间造成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外,许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地域和职业过于集中,导致部分地区和岗位人才

1 过剩,一些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和岗位无人问津。这都是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原因|。

社会用人机制的不够健全、用人观念的盲目拔高,选择人才片面追求学历和工作经验等苛刻条件, 以及日益突出的用人单位就业歧视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抑制作用

2、高校教育

当前,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年来,虽然加快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并且也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这项工作还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往往与用人单位要求严重脱节,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定位不正确,存在着大量“眼高手低”现象。在择业上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不能把理想前途与自身优势、个人特点及专长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定位,总是选择经济条件较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岗位,而很少考虑自身的特点是否合适。因此,在就业选择时往往错失良机,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大学2 生对自主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4、用人单位

由于我国的用人制度存在缺陷,人才市场不够成熟,用人成本拉不开。用一个研究生与用一个本科生、专科生需要支出的成本没有多少区别。加之日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不少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原来专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却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原来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却要求研究生学历,陷入用人上的误区。另外,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时,也只好唯文凭是论,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无节制地提高用人规格。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对策与出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高校育人育才作用和大学生就业择业的主观能动作用。

1、政府方面

(1)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行动。2009年教育部随即推出了六大举措,力促大学生就业。同时,中组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原人事部“三支一扶”、教育部“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仍然在加大实施力度。各级地方政府也把“促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出台了不少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2)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到基层、到西部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的观念。(3)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切实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谐,不断为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高校方面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就业经费和硬件保障。

(2)以职业指导课为主渠道,全程指导大学生就业。

要加强教研室建设,师资配备齐全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诚信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 积极拓宽渠道,努力开拓就业市场

要结合社会需求发展趋势,针对高校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就业市场开拓方案;调动各种社会关系;广开就业渠道;组织各种形式的招聘活动,包括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会;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就业信息,及时组织毕业生参加国家级、区域性和各省市人才市场现场招聘及网络招聘活动等;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就业基地建设。 .(4)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要加强硬件建设与管理,高校应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给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服务;要加强网络信息服务,开辟社会网站就业市场,发挥网络就业渠道作用,减少学生就业成本。

(5)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加强市场调研,认真做好市场预测分析;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招生计划。

3、用人单位方面

(1)用人单位要树立理性、务实的用人心态、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并不是从单位职业、工作本身的需要来招聘人员,而只是盲目追求所谓的“高学历”以对外塑造所谓的员工素质高。事实证明,“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应该从多方面考核毕业生,考核的目的是看该毕业生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有没有发展的潜力,而不是仅仅看到毕业生的学历。

(2)用人单位应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公平竞聘上岗的平台,从竞争中了解毕业生的才干,而不是看这个毕业生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后台”。否则,会影响用人单位本身的发展,会挫伤毕业生工作的积极性,会造成整个教育系统的价值混乱,会衍生许多问题。

(3)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不可有“重男轻女”思想。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更偏向男员工,原因多多方面的,或许认为男员工的能力比4 女员工强,或许因为女员工要生儿育女,还有女员工的法定年龄比男员工早五年,从而认为女员工真正为企业效率的时间不长等等。但事实证明,相比之下,女员工更珍惜自己在职的时间,更能体会工作的荣誉感,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业绩。

(4)毕业生由于刚毕业,工作经验、社会经验不够丰富,用人单位应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成熟和适应工作,不要一开始就对他们提过高的期望。用人单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毕业生要求,这种要求既有工资待遇上的,更有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上的。尤其是用人单位要合理配置人才,使毕业生在工作上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其顺利地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和舞台,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4大学毕业生自身方面

(1) 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良好的就业心理,是求职成功的因素。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必须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积极进取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要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冷静分析导致择业失败的原因,调整目标,以争取新的机会。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 (2)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就业竞争力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举措,在校期间,大学生应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力争学习门类更多的辅助选修课程,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掌握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应对市场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积累经验。同时,还应该加强社会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在庞大的求职大军中,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或多一项外语能力,或计算机能力,或写作能力等等,通常会引起用人单位特殊的兴趣,并先行选择到他的最佳职业。因此,培养竞争能懒得最重要前提是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而不仅仅是一种争强好胜的抽象意识。 (3)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难以就业,是因为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不明确,

5 在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开展有效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充分做好求职准备, 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才的有效办法,大学生通过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可以发现自己所具有的潜质、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长处,努力克服弱项。因此,在大学阶段,非常有必要为进入社会做好方方面面的准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及早的确定自身的职业目的和方向,在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等各方面。

(4)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对 就业问题提前准备,从而有效的提高其就业能力。

总之,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既要从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也要从大学生的自身上做好工作,让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使政府、社会、学校都行动起来,让就业成为政府、社会、学校的共同责任,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现状,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相信当政府、社会、学校、大学生自己同舟共济时,才能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潘恒羲

杨一波> , 2010.6

2、冯进.当前成人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基于对地方成人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J].成人教育,2010,(1).

6

3、阮美飞.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9,(1),59-62,62.

4、沈延兵:《我国大学生就业评价现状和对策》,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1期

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汇报

《高校毕业生就业劳动合同》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doc》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出路指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