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

2020-03-02 00:39:1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 风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二、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馨和美的亲情是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在误解和冲突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共同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手足之情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三)、了解作者及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等

1902年,鲁迅去日本学医 ,后来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要用笔作武器,唤醒民众觉悟,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四)、分析理解课文 1.初读——读通课文 方法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看注释、查字典。遇到疑难问题打上问号。 初读检测:给加点字注音

风筝 嫌恶 模样 什物 ....可鄙 瑟缩 惊惶 虐杀 ....丫杈 憔 悴 苦心孤诣 堕 .....2.再读——整体感知 方法指导:

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把握文章主题,用圈点勾画法完成以下问题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为什么不许小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你认为风筝事件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强化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4、你从本文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三读——研读解疑(鼓励学生把课文中的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合作探究) 方法指导:

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研读思考便能解决。请同桌合作探究,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 相关链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旧式的家长只要求活泼天真的孩子端坐书斋,捧着四书五经,终日诵读不已;心无旁鹜,只需醉心于功名利禄。完全无视孩子爱玩的天性,无视孩子除了读书以外还有别的需求,无视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我”毁掉的不仅仅是一只风筝,而是一颗稚嫩的心灵,扼杀的是童真。这决不是“我”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种封建伦理观念、封建的儿童教育观念的一种反映。 ——摘自《论野草》

(五)、延伸迁移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

(六)、总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鲁迅的兄弟之情; 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有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有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我们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七)、写作导航

感动源于生活,小事、细节流露真情

《风筝》教后反思

首先,我非常感谢市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和大家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我又一次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研究的重要性。

《风筝》一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较大难度,因为他们对鲁迅的思想、作品都知之甚少,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是一无所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一下子要求他们对课文理解透彻很难做到,只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

鉴于学生的情况和鲁迅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设计了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采用的方式是先让学生说,然后我用大屏幕出示,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在学习课文时,我的总体设计是按总—分—总的思路来安排的。总,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个个片段,或一词一句。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才容易理解全文。另外,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初读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依据这两点,我设计了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3.探究解疑,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完成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三读法,即初读,目的是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标上?号,并进行了字词检测。再读,目的是整体感知,方法是圈点勾画法,设计了四道问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在回答鲁迅的感情时又适时进行了朗读训练。三读,目的是研读解疑,先让学生把初读时的疑问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语境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探究解疑。之后我出示了一个相关链接,帮助学生理解封建的教育思想和传统观念。最后安排了延伸迁移,即说说自己玩过的游戏和玩具,这是写和说的训练,也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了游戏对儿童的意义。

尽管我进行了认真准备,反复修改,课后仍发现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鼓励不多,启发不够,学生质疑不积极,在解疑环节,总觉时间紧,在课文挖掘上不够深,作家作品介绍时内容偏多。

以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仅是我的个人只见,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领导及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我一定会欣然接受并不胜感激,谢谢!

《风筝》教学意图及课后反思

《纸船和风筝》课后反思

风筝教案及教学反思

备课教案及课后反思

an en in教案及课后反思

孔乙己教案及课后反思

《三国鼎立》教案及课后反思

纸船和风筝课后教学反思

剪纸《菊花》教案及课后反思

数脚教案及课后反思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doc》
风筝教案及课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