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想 及反思[优秀]

2020-03-02 13:36:2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江镜学区

设计意图:

1、紧扣“神机妙算”,通过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三个方面感受人物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内心等方式,扎实训练,强化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3、自然拓展、整合资源、加深理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

教学重难点:学习“雾中借箭”,揣摩文章重点词句,感悟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词:(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引入:刚才,同学们背诵了的卷首词。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来继续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一、整体感知

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

3、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5、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借箭经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用心体会。

2、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一)生:我从这儿体会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齐读此句体会雾大。)(师: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你怎么知道是他算准了的?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懂天文。(板书:懂天文)[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师可以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引导学生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继续汇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二)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引导读重点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借箭过程中,诸葛亮、鲁肃、曹操说话时各是怎样的神态,让我们来看录像体会。]

师:看完录像后,你们能模仿他们的神态读他们的话吗?请同学们自己试试。

师:(试读后)让我们分角色读他们的话,(老师读旁白,请一个学生读鲁肃的话、男生读曹操的话、女生读诸葛亮的话)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而且识人。)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顺风顺水。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生: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找句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4人小组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画图、另两人用文具盒或者钢笔当船,演示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

[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6、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哪是曹军的水寨?哪是东吴?怎样掉转船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

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

1、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三个方面;联系全文,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知道了鲁肃是忠厚老实的。知道了周瑜会怀疑、所以才把鲁肃叫上做见证的……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读周瑜的话,试着从不同角度把句中的“神机妙算”换一个词来说。出示字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解疑;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学生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三、总结延伸

1、师描述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古诗云:“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投影出示)

2、再读课题:想一想,诸葛亮借了曹操的箭,那么有借就有还,他还要找机会还箭。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去还吗?(《赤壁之战》去还箭)

3、你们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课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思考:读懂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脉络顺序,品析了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教学任务就已经圆满完成了。《三国演义》中精彩的故事很多,如果能将学生引向课外对原著的阅读,那是求之不得了,善莫大焉!本模块在课堂学习基础上,通过教师凝练的叙述,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课外,并布置了适当的趣味作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

四、作业超市

1、读《三国演义》英雄人物的故事。

2、逐步积累三国演义人物的歇后语: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计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 我真不如他

识人心

教学随笔: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学生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以充分发展。

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可谓是智慧的化身。不管是怎样的战争,总能在诸葛亮的谈笑风生中灰飞烟灭。《草船借箭》中,描写诸葛亮与周瑜、鲁肃的对话有十一处之多。语言简洁、干练,只有一处提到诸葛亮的“笑”。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然而就是这一“笑”,这一意蕴深刻的笑,却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笑,这一句,好似一条线串起了洒落一地的珍珠,让我们读出了诸葛亮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读出了周瑜的妒贤忌能,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守信。而这样的设计,正遵循了我们“和美语文”典型的圆形结构,找到一个支点,拉出一条线,画成一个圆。而老师与学生正是在这一唱三叹,一锤三击中,创造精彩。文章的主人公形象立渐丰满,诸葛亮就这样带着他的神机妙算从泛着书香的文字中笑盈盈地走了出来。

4、围绕中心,拓展知识领域

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诸葛亮,中心事件是借箭,牵涉到周瑜、曹操,长江、大雾等等人和物,这些都已经分析过了,收课时是不是照例布置作业,算是结束呢?我一首小诗,投影出来: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我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显然,如此收课,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识领域。同学们学习课文,抄背小诗,寻求不尽,兴味极浓。

5、“读周瑜的话,试着从不同角度把句中的“神机妙算”换一个词来说。”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侧面作出对诸葛亮的评价,所以发言踊跃,气氛热烈,形成了围绕“才干”的辐射性思维。这样处理对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创新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心,贵在“因文而异”、不拘一格。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其感悟的途径也迥然不同。在阅读本课文中这一“算”,便“算”出了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这说明,教师点拨、引导之法,从根本上说是“教无定法”,“无法即法„,其基础还在于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的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之中,既高效地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寓教于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及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设想 及反思[优秀].doc》
《草船借箭》教学设想 及反思[优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