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2020-03-02 12:21: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篇1:现代散文精选

一、入选理由:

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充沛酣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期盼,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年02月23——1929年01月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

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为民族的振兴四处奔走。

二、入选理由:

一篇谈论时间问题的经典美文,寓意深邃,文情并茂,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匆匆(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 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 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 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关于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三、入选理由: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比喻和层进句式,共同演绎出火烧云上来、变化直至下去的整个过程。全文直接从色彩变化入题,通过对地面上人和动物的外观变化反衬出火烧云的颜色,进而突出火烧云的绚丽多变,自然引入对于火烧云形状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故事性的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火烧云(萧红)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哪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代表作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有《孤独的生活》、《火烧云》、《回忆鲁迅先生》。

四、入选理由:

《海上的日出》是巴金的散文名篇,描写景物的高超手法,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关于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中篇小说《灭亡》。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五、入选理由: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 香山红叶(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象枫叶?” 刘四大爷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刘四大爷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睛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关于作者:杨朔(1913——196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 ,山东蓬莱县人。青年时期曾在东北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并从事翻译工作,研究古典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开始写散文和小说。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革命根据地。1942年春,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随军转战。1949年转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任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后转到中国作协。1956年后,担任中国保怀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亚非人民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常驻开罗),中国亚非作家常没事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诗的意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精炼,有独特的风格,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散文代表作《荔枝蜜》、《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蓬莱仙境》、《茶花赋》、《铁骑兵》。篇2:散文精选 夜深了,不想睡,只因夜太美。 劣的文字来怀念我们曾经的岁月

当雨落成诗:当叶落成殇:当雪已倾城 爱到飞蛾扑火

青烟鸿影一盏茶,孤灯小楼听夜雨 烟雨江南

青烟鸿影一盏茶,孤灯小楼听夜雨 文烟雨江南

斟一盏香茗,点一支烟,独倚轩窗,眸凭夜雨,落寞任雨舞,孤独任风伴。雨点点滴滴悄悄奏起岁月的乐章,风徐徐而来静静伴着记忆入绮梦。

晶莹雨滴抚着流年的瑶琴,寂寥凝成行行斑驳的宋词,染了一曲春思,染了一眼胭红,染了一生尘梦。

翩跹绵绵的细雨中,落入淡淡的花心间,挂在幽幽的嫩叶上,倾听徐风吟唱,碎落静谧孤夜,演绎一幕幕花前事,演绎一段段断桥情,演绎一首首红尘曲。

几番梦回,暗香凝情,烟雨氤氲了视觉,雨帘倒映着,那幕转身遗落的清泪,溶入雨滴洒落在大地,溅起红尘滚滚,断了浅缘,陌了天涯,踽踽独行,飘零雨中,瞬间沧海俱变,刹那物已人非„

眸对苍白的雨,抬手捧起点滴雨水,丝丝凉意侵入心间,倾间心也苍白。

忧伤在细雨中缠绕不断,黄灯残照孤影,倾听窗外流年的琴瑟,静静拿起清茶,看那清水倒映昔时容颜,唇轻轻贴在茶杯,让缕缕暗香入心扉,让丝丝忧伤缠心头。 点点雨滴紧凑一段哀曲,声声入心,闭目饮尽清茶,苦香缠绕,更伤情。

雨落雨洒雨满天,茶苦茶香茶填心。孤影缠雨谁怜?一盏茶尽谁添?雨入寒墙相伴,胭脂泪落茶杯。憔悴雨笑憔悴人,岁月茶蘼寞心房!

纵横交错思绪飞入半空,顺着细雨斜落,滴滴答答,谁姗然步履,踏在红尘中,平平仄仄行在宋雨中,款款而来,用轻盈的曲子诉说千种风情,缥缥缈缈从远方传来,缥缥缈缈从远方远去,遗落一双痴望双眸,遗失一颗痴恋的心。 一夜雨,一杯茶,一种闲愁,两处离绪,雨的情你何时能落尽?茶的香你何时能殆尽?无奈,点点滴滴,无奈丝丝缕缕,落寞了心扉,这次弟,又乍一个愁字了得!

袅袅琴声入耳,缕缕暗香入心。孤灯残照,怜影难抚,持笔暗香盈袖,伤痕墨入短笺。在这雨落的花影中,你我隔窗相望;在这清茶的暗香中,你我相依相伴;在这孤寂的小楼中,你我执笔诉情;在这寂寥的空间,你我静听心声。雨幕惭行远,茶尽心将还,青烟鸿影一盏茶,孤灯小楼听夜雨„ 佛灯轻氲浓愁 作者: 潇湘妃子

隐现云陌的素绢,染了几许朝雨的清冷?

潮水往复的韩江,翻了几许璧月的雍容?

柒音索瑟的凤弦,击了几许疼痛的思念?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不敢知道,我已失去所有发问的勇气!我已断了所有念想的幽渺!两年来,我心湖的烟柳不再弄晴,我思林的芳草不再繁华!我逃开所有,逃开湘子桥的隐约箫音,逃开牌坊街的冰冷玉璧,逃开开元寺的袅然烟香,我蓄集了所有的梦想,堆砌在那北阁佛灯跳跃的火苗上!

佛灯的光线,碎了几番心潮涌起的浓愁?

颔首,佛灯微影重叠,隐现着那渐暖的渔灯。这灯光亮得了半角韩江,却又如何亮得开我心上的迷离?旧恨绵绵的躯体,眼中除了寒江万里,还望得见几番生机?佛灯那苍黄的色泽,染透了密郁的竹叶,渗出一丝丝的凄凉,这厮又该添了我多少郁结?

驻足,佛灯微光渐散,那本为佛家之物,本是引着世人穿透心间的雾霭之物。叹我这沈休文,多情多感,踏至何处,触及何物,总失不了一份离人心上秋的悲凉。颔首千次佛灯,总失不了凄然,倒是污了灯光的清寂,污了佛家的风尘。

泪陷,佛灯微色浓阔,那昏黄记录的旧时月光已不再,那暗淡重叠的旧时萧音已不再。可怜这三千里寒风,添了这半里路的苍冷!倚着那弦月,任潮水击得船桨左右摇动,费了泪的痩影,触及什么都是痛!枕梦罢,心口直翻涌起月下他吹箫的情形;提琴罢,泪光又升腾起船头处他浅笑的风姿!叹一句,春夜不堪情浓,邀星独饮溢愁! 夙愿断兮琴音缢,玦月阴霾四面相逼,回忆曾经过去,红绸早已梦瘗,空余一地悲戚,也许,用一生泪滴,再等不到奇迹!

情缘断兮梦烟翳,残叶凋零埋葬昕夕,染弦染指胭离,青衫乱了香菂,白落一池阴曀,或者,用一生血谛,再不会有归期!

佛灯还在,只是泪又乱了思绪,添了愁情!

„„

★仅以此文,哀悼一位曾起誓不会离去,却违背诺言的尘封在韩江水底的痴情人,哀悼一段曾奢望一起叙写,却由我独终的淹没在韩江波下的感情。

——潇湘妃子 父亲的口头禅 石林闲散

父亲做古已经二十一个春秋了。

可是,二十余年里,每当他来到我的梦中,我的心总是痛着,酸酸的,甜甜的痛着。却对父亲说不岀话,心里堵得慌,总有一种想放声痛哭的欲望。虽然父亲仍是满脸严肃的盯着我,甚至又在骂我,或者追打我。梦醒来,虽然我已悲泪浸帎,但我总想仍回梦里,把梦延续下去,为的是再看一眼我的老父亲。

常常想念父亲,我便常去他墓地看他,总会情不自禁地跪在他的墓前,双手扒住坟头,脸贴在墓碑上,哽声叫声"爸爸--",千言万语却又堵在心头,说不岀来。想放声痛哭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二十-年了,总想为父亲写段文字,可父亲于我,是座陡峭而巍峨的山,文字的脚步不知从那块石那撮土攀援的好。虽然父亲一生艰险一生平凡。

父亲,和中国的大多数父亲-样,自己不识字却非常重视儿子读书。但父亲重视我读书却有些特别。在我刚五岁时,他就把送我进学校。他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他还对幼小的我说,“你读不好书,就不如头猪!”奇怪的是,父亲又从来不限制我只读学校的书。只要我读的是书,父亲便绝不会干渉我读的是啥书。他说,只要是书,总是有益的。

同时,不管我能不能听懂,父亲还常常严历的训诫我,说,人,从小就要立志向。他还跟我讲他的故事:少年时,他就立下了,要重振他爸在他两岁时抛下他们毌子四人撒手人寰前,被他烧进鸦片烟枪的那份偌大家业的志向。后来,他也真的这样做了。这我信!因为“阶级斗争”时期,我曾亲耳听见-个到我们院子来接受训话的大地主悄悄对父亲说,“再迟解放三年,你比我这地主还大,挨的斗还多。”

在那“狠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父亲还经常悄悄带我上街搞“投机倒把”,教我学做生意。他说锄头能挖岀金娃娃,生意经中也有金元宝。当年,我不明白父亲的用意,甚至还有些反感。到中年时我“下海”后,我才尝到了甜头。我好感激父亲给我打下生意的基础。也终于明白了,原来父亲是想多教会我一种谋生手段的良苦用心。

“*”初期,小小一个生产队长的父亲,却被打成“当权派”,晚上,被队里的造反派揪去批斗。社员会上,造反派强按父亲的头,要他低头认罪。父亲昂首望天,犟起脖子终不肯低。第二天晨早,能干的父亲,照常有条不紊地安排社员南山割麦,北田栽稻。当毌亲为他担心时,他又用他那句口头禅宽慰她,“怕啥?世间事,一阵风。”父亲看到小小年纪的我,跃跃欲试准备找借口报复造反派的儿子时,他又厉声斥责我,“你才几斤几两?长你的本事,去看书!”

父亲,在我青少年时期,还时常有意无意给我讲他年青时的事。他说他小时捡过柴卖;随继父在荒山野岭搭住茅棚,开过荒;青年时,被拉壮丁拉苦了,还组织过四十几个相同命运的人,扛上长把弯刀,背起火药枪,上山与壮丁队武装抗衡过;为交捐他打过保长;还为受辱,在大街上他大骂(伪)乡长被关,他又砸烂乡公所门窗硬闯岀来了„„每次讲完故事,父亲总会感慨:“人啦,要无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临了,他还总不忘那句口头禅:“世间事,再难、再险,也是一阵风。”

但懵懂少年的我,只知道父亲的故事惊彩,够刺激。并不懂父亲为啥给我讲这些,更不懂他那句囗头禅是啥意思。

后来渐渐长大了,再听父亲的故事,才慢慢咀嚼岀,一字不识的父亲,是在用他自己的行动,自已的故事告诉儿子,人,要想在世上立足,就要尽量多学本事。人,来到世间,总会经历许多艰难、险阻,也总会遭遇不公和欺凌。而在遇上困苦、坎坷时,不可退缩,要敢往前闯。这些遭遇又总会象-阵风,再狂、再猛,也总会有过去的时侯。这些,就是父亲的口头禅的禅机吧。

但父亲对我又是极其严厉的。他见我从小就不怕事,专惹人所不敢惹的恶人、歪人,甚至有时无理也爱去主动惹事。他就会对我非打即骂,还常常教训我,“不怕事不等于去惹事。尤其是不占理的时候!”虽然他近四十岁时才生了我,但我几乎从沒见他对我笑过。

就这样,父亲用他的故事和他的口头禅,铸就我一生无论是在事业、情感,还是生活都历经坎坷,甚至是有生命危险的时刻,也从不退缩,敢往前闯的性格。也养成了我不管是富豪还是达官,只要我有理,我敢正靣交锋的秉性。虽然这秉性后来曾给我带来厄运,使我几次跌入人生低谷,也数次失去升迁的机会。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总能在跌倒后迅速站起来,而且站得更高。也活得更有尊严,活岀了个铁骨铮铮的男人。

长大后,我开始独立闯社会。但我仍沒闯岀父亲那充满关切、翼护和导向的复杂而严厉的目光。父亲呵父亲,这就是我的父亲!

那年,因为看不惯“造反”岀身的生产队长,依仗权利经常对人家大姑娘、小媳妇随意调戏、亵玩,我愤而动了手。疪护地主子女,殴打革命干部。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个年代,可是件掀天大事。那天傍晚,公社派一个班的持枪民兵,带枪来抓我扭送公社时,在我竭力的反抗中,父亲见我终于寡不敌众被扭住时,护犊之情瞬间爆发,但又无力翼护的无奈,使他一声悲嚎,纵身跳进了严冬刺骨的塘水里。父亲,难道那时,你信奉了一生的囗头禅倾刻坍塌了吗?难道这件事再难再险,就不是世间事?就不会是一阵风,不会过去吗?

然而,父亲的口头禅依然禅机灵念,事情真如-阵风过去了。半夜时分,当我人证、物证俱全,囗若悬河般-番大道理、小理论驳得“革委会主任”和队长理屈词穷,而平安归家时,父亲,我看到了你平生第-次流泪,也是第一次当靣夸我,说我能平安脫险,就证明我有点儿本事。但你瞬间又是一脸严肃,还骂我,说沒记住你“不怕事但莫惹事”的话。可是,父亲,你可也曾说过“人要敢斗恶护弱才算真胆量”的呀?篇3:《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 《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后感

假期里我在家里读了由顾镶、雨柔选编的《百年中国散文精选》,读完后深有感触,它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让人感受到不同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智慧与对生活的信念,我觉得在一本书中,能够读到这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本书收集了不少近代作家的精美散文,并且每一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品,文学家们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上世纪的百年中,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确如鲁迅所说,是中国文坛上“散文小品的成功”。

徜徉在百年哲思散文的海岸,一路的灵光美景令人流连忘返,精选的经典散文作品就像构起了一个清新典雅的自然王国,无比悦目。也许这些文章并非全部是精美的珍珠,但他们一篇篇美丽而迥异,给读者播撒着智慧,向人们洞开了一片片思想的家园。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文章现在读来仍然散发着浓郁的“香气”。虽然写的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但是,这些事情在他们的笔下,却演变成了人生思考,使他们成了一系列人生边上的眉批,永恒纯粹超然,让人们觉得每一篇散文都由于浸入了思考而被垫高了层次,让人们不觉得便有一种被这些散文呼唤的感觉,它呼唤起了读者的审美愉悦,还有着启人心智、点悟生活的另一种功能。它们再次证明:优秀的散文作家都兼为驾驭文字的高手和深邃敏锐的思想家。 瓦雷里说:“诗歌是跳舞,散文是散步”。其实,仅仅在散文的世界里,就既有作家直接倾吐灵魂隐秘、气血充盈的情感舞蹈,又有闪烁着创作主体新知与睿见的智慧的思想散步。 书中许多作者都是我们所熟知的,留给我印象最深刻最鲜明的有鲁迅的沉郁雄浑、冰心的隽秀玲珑、朱自清的淳朴淡薄、沈从文的轻灵曼妙、丰子恺的厚重平实。其他的,也都各有千秋。 正如季羡林所说:“美的散文往往写的是身边的琐事,古今中外有很多这样的名篇。我所说的身边琐事范围极广,人身旅途中的所历所感,无不包容于其中,在我们这个林林总总的花花世界上,遍地潜伏着蓬勃的生命,随处活动着熙攘的人群,撷取其中一颦一笑,写出那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事物。这样的文章能净化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性灵,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

合上这本厚厚的书,我轻轻闭上眼睛,感觉内心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澄澈和明净。仿佛受过了一场春雨的洗礼,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让我看到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广阔的胸襟。让我不禁感觉原来生活中很多我们认为的琐事并非只是淡然无味的,而是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的体会,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参悟出人生的真谛,变得越来越成熟。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

《散文.doc》
散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