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狂人日记》有感

2020-03-03 12:26:1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狂人日记》有感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下着雨出游是不可能的,于是百般无奈地摇了摇书箱,没想竟掉出一本泛黄的损了书角的小册子,落眼处分明地写着《狂人日记》。于是我颇有兴趣地翻阅起来。

《狂人日记》不是长篇大论,篇幅过长的文章对于鲁迅来说是不必要的。于是鲁迅就以简练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这一“狂人世界”。

《狂人日记》是以“我”的日记的形式,描写了“我”这个害了“迫害狂”症的人的精神状态及行为语言。若将它看作是一篇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文章的话就错了。文中意在揭露的是封建礼教的弊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祖上的规矩”。由此可见,文前序中(注1)“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其中的“医家”也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从“狂人”的言语,他具有“迫害狂”的基本特征: “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

“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

“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可以看出,“狂人”的精神有许多错乱和偏见,但又有清醒的认识,敏锐的洞察力。如若不然, 他怎会从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的字缝中看出“吃人”?

《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就是“吃人”。从古代的“易子而

食(注2)”,一直吃到徐锡林(注3),又从徐锡林,吃到“狂人”的内心境界,这些形形色色的,有史、无史记载的“吃人”现象,放在文中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狂思想”、“狂举措”, 虽然不符合逻辑,但也不失其本质——狂的有理。

鲁迅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封建礼教是仁义道德的“内涵”,仁义道德就是封建礼教的幌子,就像个蛋壳——没人磕它——被人吃过的人又想着吃别人,这就又是为什么“吃人”能长盛不衰的本质。

我们现在的“仁义道德”,联系“狂人”的恐惧、多疑、奇怪的思维模式,不难看出,“有四千年‘吃人’ 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人吃人,人人吃人,人人吃人人,是当时乃至现在的真实社会现状。所以,归根结底是得先不吃别人,而再别让吃人的人再吃人。这样一来,我们兴许才能见到真的人,离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也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

(1)《狂人日记》前的序: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

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2)“易子而食”: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是宋将华元对楚将子反叙说宋国都城被楚军围困时的惨状:“敝邑易子而食,析骸而爨。”

(3)徐锡林:隐指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浙江绍兴人,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的重要成员。1907年与秋瑾准备在浙、皖两省同时起义。七月六日,他以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身份为掩护,乘学堂举行毕业典礼之机刺死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攻占军械局,弹尽被捕,当日惨遭杀害,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炒食。

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

读《呐喊·狂人日记》有感

读《呐喊·狂人日记》有感

读鲁迅作品《狂人日记》有感

《读<狂人日记>有感》1500字

狂人日记

《读《狂人日记》有感.doc》
读《狂人日记》有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