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参赛教学案例

2020-03-04 02:35:1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 《辉煌的美术历程》第3课——《心灵的慰藉》教学案例

课 题:《心灵的慰藉》(湘教版) 课 型:高中美术鉴赏课 年 级:高一年级

课 时:(共2课时)(本课例设计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对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认识。了解宗教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2、拓展目标:进一步学习欣赏与佛教有关建筑、佛像、石窟等艺术形态的方法。

3、情感提升目标:了解并感受宗教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佛教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佛像、石窟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1、主要在与让学生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在中国佛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现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电子课件等。 教学切入点:

从美术作品的欣赏入手,在用美术语言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去了解宗教美术的特点。同时也要把宗教美术作为人类的文化来学习,其中包含着人类的追求和信仰,也渗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教学创新点和特色:

整节课都在教师设置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师生的交谈中展开。着重于欣赏作品与探讨、交流相结合,从导入到新课教学都能很好的体现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标、新课改、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景设计:(放映电影《神话》片断及背景音乐《喃无阿弥陀佛》)

1、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2、师生问好。

2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在课前先通过播放一段电影《神话》,通过播放音乐《喃无阿弥陀佛》来创设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观,同时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5分钟):

1、师:(风趣地)同学们:这电影有看过吧? 生:(是《神话》)

师:这首《喃无阿弥陀佛》音乐有听过吗? 生:(我们碧水公园的绵洋寺有放过这音乐---)

师:是的。但今天我们在美术课堂上播放这音乐你们不觉得奇怪吧,你们千万不要以为走进了佛堂啦!其实老师播放这音乐是有目的的,与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有关,你们猜猜看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是什么?

生:(《心灵的慰籍》)

师:哦,挺厉害的!为什么说是这课?

生:因为这一课讲的是宗教的内容,而宗教中就有佛教,刚才的音乐是佛教音乐。

2、师:回答完全正确; 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心灵的慰籍》这一课。

(师:多媒体出示课题:《心灵的慰籍》)

3、老师先请同学们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来理解“心灵的慰籍”这几个字的? 生:自由畅谈

师:(小结)是的,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是一种信仰。其实它与社会、科技、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人们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再加上统治阶级的利用,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就成为特定时期内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信仰的是为数众多的鬼神,即多神教。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认为在他们周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原始宗教----。

(设计意图:以佛教音乐来营造课堂氛围,点出课题。让学生了解宗教产生的原因 )

三、新课教学

(一)佛教建筑艺术(10分钟)

1、师:同学们知道世界上除了刚刚说到的佛教主要还有哪些宗教?

生:(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

师:其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三大教,在我们中国佛教的影响力最大,所以今天我们重点来了解佛教,一提到佛教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菩萨、寺庙、石窟、和尚、唐僧、西游记--------) 师:是的,一讲到关于佛教的问题,同学们就讲了这么多,说明你们对佛教有了一定了解,那么你们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谁?起源地在哪里?又是怎样传入我们中国的吗?

生:(佛教产生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佛祖是释迦牟尼、并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

2、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佛教世界。首先请欣赏几幅建筑,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下面播放的哪一幅是佛教建筑:

师(播放课件:展现佛教建筑景观、基督教建筑风光、哥特式建筑景观、伊斯兰教建筑)

生:欣赏并回答

5 师:没错,刚才你们看到的佛教建筑是印尼婆罗浮屠(公元8世纪--9世纪,爪哇岛),这是亚洲著名的佛教建筑,是一座大型的佛塔(中国古代称印度的佛塔,即窣堵坡为“浮屠”),或称大窣堵坡。它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的墨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婆罗浮屠”在梵文中的含义就是“山丘上的佛塔”。它修建于印尼夏连特拉王朝时期,费时约15年。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衰微,婆罗浮屠也被废弃,同时被火山灰及丛莽所湮没。直到1814年才被重新发现。1907年--1911年和1973年--1983年两次修缮,才形成今天所见的面貌。

婆罗浮屠不仅是印尼现存最重要的佛教建筑,而且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佛塔。整个建筑全用石块砌成,约用了200万块石头,塔基边长112米,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五层方形台,各边都有数层曲折;方形台之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台,直径分别为51米、38米、26米;顶端的一座巨大的钟形窣堵坡,从地面至塔尖,原通高约42米,现通高31.5米;方形台的各层,在主壁和栏杆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回廊两壁上有连续的浮雕,共长3200米,有2500幅画面。浮雕的主要内容为佛教故事。在台基掩盖的方形层基部也有约160幅浮雕。在方形层的各栏杆,按一定间隔配置一个外向的佛龛,共432个,中间各安置一尊等身大坐佛。此外,在三层圆台都有一圈钟形小塔,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计72座,它们像众星拱月一样环绕着中心大窣堵坡。每个塔内均置一尊佛像,加上中心大窣堵坡的佛像,共有505尊。

6 师问:像这样独特的建筑形态,到底意味着什么? 生:谈体会

3、师总结:原来,婆罗浮屠的设计者们试图创造一个立体的“曼陀罗”。曼陀罗是佛教用语,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是“坛”或“坛场”。印度佛教密宗修“秘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便在修法处划一圆圈或建一土坛,有时还在上面画以佛、菩萨等像。以后,一般把划为圆形或方形的修法地方或坛场称为“曼陀罗”, 认为这里是佛与菩萨聚集之处。换句话说,“曼陀罗”就是佛与菩萨修身养性之地。实际上这是佛教徒们心中的理想境界。他们使用规则的方形、圆形等完整的图形,企图表现这种理想世界秩序井然的境界。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欣赏佛教的建筑形态让学生了解关于佛教有关的艺术形式,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已经从更高的艺术角度来理解和欣赏宗教的产物。)

(二)、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石窟壁画(15分钟) 师:我们再来欣赏一组石窟壁画:佛本生故事壁画 (1)师:媒体展示《尸毗王割肉贸鸽图》 欣赏与思考:这幅图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生:回答问题--- 7 师小结:所谓佛本生故事, \"本生\"意即前生,本生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前生善行,数世舍己救人的事迹。尸毗王本生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个,此图以割肉情节为主,做对称布局,尸毗王庄严端坐,右侧是天国诸神,左侧是世间之人,右上方有一鹰追一鸽,向毗王飞来,鸽子落于王右手,乞求保护,王左手举起如讲说状,又似拦鹰护鸽之势。右腿下垂,左腿盘坐,面部半侧作沉思之态。一裸体披发人面带凶相,执刀割王股肉,旁有一提秤人,秤两端盘上,一是鸽子,一是尸毗王。表明尸毗王为救一鸽生命,甘愿割去全身体肉。它进述了尸毗王乐善好施。甘愿舍身割肉以救护一只被饿鹰追逐的鸽子的故事。这类本生故事题材的绘画作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盛行,到唐代以后才逐渐减少。

(2)师:媒体展示《舍身饲虎图》 欣赏思考:图中表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回答问题师::表现的是王子心怀慈悲,怜悯万物,即使将自身施与饿虎,也毫无懊悔的献身精神。 (3)师:媒体展示《九色鹿》

古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波斯商人的骆驼队因遇风沙袭击而迷路,忽然出现一头九色神鹿给他们指点九色鹿回到林中,听见有人呼救。原来一个弄蛇人在采药时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将他驮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尽,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它的事告

8 诉别人,弄蛇人连连答应,还对天起誓。波斯商人到了古国皇宫,与国王谈起沙漠中的奇遇,谁知王后听了,执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国王无奈,张贴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给予重赏。弄蛇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设计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当他假装再次落水,神鹿闻声赶来救他时,守候的武士们就万箭齐发。谁知九色鹿发出神光,利箭都被化为灰烬。九色鹿向国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国王深为不安。弄蛇人吓得胆颤心惊,连连后退,跌进深潭淹死,恶人终究得到应有的惩罚的故事。 (4)师: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石窟吗?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师小结:通过欣赏我国四大石窟中的各种佛像如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云岗石窟第20窟北壁坐佛等,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的石窟文化 。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尸毗王割肉贸鸽图》、《舍身饲虎图》、《九色鹿》三幅壁画,让学生讲出中国的几大石窟,了解中国的石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10分钟)

1、师:同学们,我们到现在为止对佛教的来源、佛教的建筑、佛教的石窟壁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对佛像又有哪些认识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9 生:(脸部柔和、耳朵很多肉、慈眉善目----)

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佛像外部形态的一些认识,我们先来欣赏几幅佛像图,看看是否跟你们说的一样。

2、播放课件、生欣赏后分组讨论 这些佛像有什么不同点?不同在哪? ① 乐山大佛、弋阳卧佛、八仙山大佛; ② 大足石刻卧佛;

③ 云冈第20窟坐佛及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④比较印度及中国的佛教造像; ⑤比较莫高窟的四尊菩萨造像; ⑥麦积山造像的世俗化。

3、师:同学们,通过欣赏你们还有哪些发现呢?

生:形态不一,制作材料不一,制作工艺不一,形像本土化等。 师:对,你们归纳的很全面,形态有坐、卧、站、蹲等;从制作材料来看可以用木、泥、铜、石等;工艺有雕刻、雕塑、泥塑等等;形像有男女老少(且大都本土化了)等等---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通过比较鉴赏佛教造像,能帮助学生理解其作品的创意及内涵。)

四、拓展与延伸(4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自由畅谈

师:是的,老师跟同学们一样收获也不少。因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只能学习这些,其实与佛教有关的艺术远远不止这些,还有佛教的音乐、舞蹈等。希望同学们多从生活中去关注这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各种艺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作业布置(1分钟)

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去收集有关世界三大宗教中的另外两个宗教的有关内容。

六、下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师播放背景音乐《大悲咒》,生听音乐走出教室)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湘版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三课。本课包括了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等方面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造像的艺术形式和所体现的观念,了解了佛像的建筑及佛教的造像艺术。

11 该课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鉴赏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中国的佛教绘画艺术---石窟壁画、佛教建筑艺术、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 等。按照产生的先后,另有相关知识“链接”,如我去年暑期去了海南省三亚的南山寺,通过实地的照片来讲解;再以我们武平的一些寺庙建筑如岩前狮岩、梁野山上和西山的寺院等为例加以说明,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我们要从美术作品的欣赏入手,在用美术语言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去了解宗教美术的特点。同时也要把宗教美术作为人类的文化来学习,其中包含着人类的追求和信仰,也渗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多讲“授课方法,必须“精讲”,一方面我借助多媒体铺助教学手段,创设充满情调的教学情景,另一方面在讲的基础上加入了几个探究互动活动,把课堂气氛带动起来,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这几个教学环节是相互紧扣的。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培养热爱本民族文化,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

课堂中进行激励性评价,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较好的.或回答得不够完整的都进行不同的激励性表扬,以发扬学生的个性。通过调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相互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12

艺林参赛教学案例

艺林漫步梅艳芳

参赛作品 国学教学案例(重温《弟子规》)

万琦——识字教学案例参赛作品

《以刀代笔》教学案例设计【参赛作品】

教学竞赛参赛体会

参赛教学设计[材料]

教学设计 参赛稿

《春酒》参赛教学设计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参赛

《艺林参赛教学案例.doc》
艺林参赛教学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