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2020-03-01 18:37: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站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高度,在研究梳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总结分析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规划思路。

到“十二五”期末,使我省在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工作部署,从加快改革开放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入手,着重在政策发展环境营造、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方式创新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按现行统计口径统计,201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32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增加值约为110亿元,占GDP比重的2.4%。“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比2005年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7%和13.9%,实现了较快发展。全省已构建起了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三大高技术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技术等为主的高技术企业群体。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加快,2010年全省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6亿元,电信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75亿元。

2、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全省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快速发展,涌现了中成药制造、飞机制造及修理、3G通信、数字电视、高强度合金材料、磷系新材料等新的增长点。201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的25.2%。同时,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省大力推进应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建设完成了一批有资源优势、有创新亮点、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项目和产品,有效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渗透,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更新。

3、产业布局逐步集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

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开发区和基地,以及贵阳市和毕节地区的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贵州科学院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和贵阳医药工业园、江南航天高科技工业园、贵阳软件园、贵阳农业科技园区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加快发展,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产业园区和基地为支撑,以贵阳、遵义、安顺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格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辐射作用日趋增强。目前,全省产值过亿元的高技术企业几乎集中在产业园区和基地,贵阳、遵义、安顺三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90%。

4、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基础设施大幅增加,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依托51所高等院校、

2

137家各类研究所(中心)和13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力量,全省在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了突出进步。截止2010年底,已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0家、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2家,覆盖了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化工冶金、轻工等重要领域,促进了技术自主开发能力、系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推动产业自主创新和优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

2010年,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36.78%、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41.61%、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9.83%,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为45.44%,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9.

41、13.7

3、5.

27、16.4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4414件、3086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198%、333%。“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省级成果登记677项,评选出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41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截止2010年,全省已完成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天麻、杜仲、吴茱萸等中药材品种的GAP种植技术研究,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GAP认证;“十一五”时期全省共获中药新药证书18个,目前在研中药新药120多个,其中32个已获临床批件,26个已申报注册。“高性能铝合金及其制造工艺技术开发”、“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及制品研发”、“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丝、钢绞线用钢及制品研发”、“高炉磷酸新工艺”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获得了多项专利。海绵钛12t联合炉技术、多功能全液压旋冲钻机、XK9920/16M加工钢轨数控龙门铣床、加工钛合金的高性能数控刀具、碘化裂解法制备高纯钛新工艺、航空发动机Inconel718螺栓、核电站核岛主泵特种连接件、高速数据传输连接器、直读式井下分层注水智能调节装置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新技术相继开发应用。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艰巨,发展高技术产业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从宏观层面上看,科技投入不足。2010年全省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5%,只比2005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远低于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1.2%),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5%)。二是从政府管理层面上看,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政策体系尚待完善,体制改革仍需深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创新创业的投融资机制和发展环境亟待健全。三是企业创新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水平低。四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五是产业关联度不够,产业聚集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产业链。

(二)发展环境和条件

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球经济正处在重要调整期,高技术产品市场萎缩,给高技术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考验。“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环境,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高技术产业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遍及全球,全球范围内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产业结构高技术化的趋势日益突出。二是各国对高技术产业更加重视,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强势和国际化便利,试图继续主导全球市场,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3

重新抬头,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更趋强化,应对难度加大。三是新兴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趋势,为应对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环境压力,在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的引领下,将孕育和诞生一批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全球高技术产业仍将快速发展。四是国际市场体系面临着深刻调整,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体系中作用的逐渐加强,我国高技术产业预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五是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快速扩大,迫切需要以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高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信息产品和生物产品的需求将快速扩大。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做大做强、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并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国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速大大超过同期工业年均增速。二是高技术产业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增强,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三是高技术产业正处在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四是技术创新模式在注重单项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注重集成创新。五是高度重视创新体系建设,强调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重视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

我省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与全国的差距在继续拉大。“十二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正面临着“转”和“赶”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是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非常有利的战略机遇期,出现了许多有利因素和机遇,但也存在着巨大挑战。

1、发展的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明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印发实施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等文件,即将印发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已作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12个重点经济区之一纳入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二是我省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已被写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黔府发〔2011〕29号)等重要文件中。三是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以生物、信息、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正在并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迅猛发展。四是高技术产业发展要素流动加快。随着产业转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转移的进一步加快,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发展要素流动加快。五是高技术产业发展前景和空间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能力增强,国内市场对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将迅速扩大。六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日益强劲。随着技术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增加,技术支撑更加有力。

2、面临的挑战

一是高技术产业的竞争极其激烈,高投入、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我省经济基础薄弱,投入强

4

度低,抗风险能力弱。二是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到来,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我省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和周边省份的差距。三是国内外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竞争加剧,加上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较为缺乏,我省在国内外新的产业分工和竞争中处于劣势,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国内发达地区,甚至西部地区和周边省份的低端要素市场及其加工车间。

二、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一)总体要求

1、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高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实施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新能源产业、先进制造业、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2、发展要求

——政府引导。突出政府总体战略取向,充分考虑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国家和周边省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相衔接,通过统筹规划和制度创新,把各种资源引导到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企业主体。在坚持政府引导基础上,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高技术产业发展资源的高效配置。

——重点推进。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确定重点发展目标,建设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着力利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谋求局部领域的优势和强势。

——创新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研发合作与交流。

(二)发展目标

——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省生物、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力争达到13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左右;增加值力争达到400亿元,占全省GDP的5%左右。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用更加明显,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产品在解决资源和环境等瓶颈问题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8%,重点领域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在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新能源、

5

信息等领域建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平台,突破一批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3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力争使生物产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600亿元和190亿元,成为支撑我省高技术产业的最重要力量,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产业巩固其在我省高技术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成为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三)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五大高技术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发展需求和发展潜力,重点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五大产业。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民用航空和民用航天产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金属及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材料、聚合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技术和装备,同时积极发展核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和产品。

2、提升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在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信息、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在2015年建成5~8个有贵州特色的国家重点实验室,8~10个省部(省院)共建重点实验室,4~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0~2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4~5个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新建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10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0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好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的500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共性技术。

3、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推动信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精细化工等方面科技成果的广泛深入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广应用重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关键技术和装备,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环保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实施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积极发展军民结合型企业,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加快发展。

4、着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着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积极支持电信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内容产业、现代邮政业、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电子政务、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积极促进“三

6

网融合”,增强电信服务能力,加快培育软件产业,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结构,提升全省高技术服务业的整体素质。

5、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

在初步形成相对产业优势和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地区,围绕信息、生物、民用航空、民用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快建设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以贵阳、遵义、安顺、黔南三市一州为重点,优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继续抓好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省级开发区的建设。通过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形成从研究开发、产业化到规模发展的能力,培育上下游配套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高技术产业局部优势,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力争在全省建设完善30个左右规范化并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着力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到2015年,力争形成1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50个左右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高技术企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同时,按照“专、精、特、新”的方向,积极培养中小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和配套协作能力,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

6、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网络向数字化、移动化、宽带化、融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启动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加快城市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和信息网络覆盖率。推动电信和邮政体制机制改造,提高农村电信和邮政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快产业信息化建设,推动政府和社会事业信息化。力争到2015年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95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5%。

三、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

(一)重点领域

1、生物产业

(1)发展目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企业整合、兼并、重组有大突破,产业基地建设有新进展,产业集中度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生产从数量主导型向质量、品种、出口、效益主导型过渡。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左右,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主要任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为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继续围绕研究开发体系、原料种植体系、产品生产体系的建设,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进我省生物产业的高技术产业化工作。坚持扶大扶优扶强原则,积极推动企业间的合并、重组和结构调整,整合企业创新资源,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打造一批产值超过50亿元、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生物企业。加强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增强园区和基地的竞争力。发挥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聚集作用和集群效应,带动省内其它园区和基地生物产业的发展。整合全省生物产业资源,跨市州地建成5个规模化、市场化大

7 型原料基地。

2、航空航天产业

(1)发展目标:体制机制改革和基础能力建设有新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有大提升,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左右,产业竞争力和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民用航空产业基地。

(2)主要任务:积极推动军民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军民联动产业的良性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整合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的创新资源,推进军民结合,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应用,努力形成并凸现军民结合的高技术产业化特色。培育建设航空航天军转民高技术产业园区,加强园区产业集聚,增强园区竞争力。

3、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较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建设5~6个特色材料产业园区(基地)和国家军转民高技术产业园区,形成7~12个材料产业集群,构建12个新材料产业链(产品群),培育50家以上以新材料产品开发和生产为主的高技术企业。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左右,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2)主要任务: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能力,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技术联盟的形成。培育形成创新人才团队和产业聚集园区,为新材料产业的集成创新奠定基础。围绕贵阳、遵义、六盘水特色材料产业带,建设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园区,促进产业集聚。依托煤、磷、铝、钛等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打造品牌产品,培育优强企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材料产业集群。围绕金属及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聚合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领域,初步形成“研发-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构建一批“原材料-加工-制造-制品”产业链(产品群)。

4、电子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新兴电子元器件、软件与集成电路、下一代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有新突破,物联网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得到加强。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左右。

(2)主要任务:继续推进贵阳高技术产业园区、江南航天高科技工业园和贵阳海信工业园等产业园的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等技术集成创新和产业集聚。整合资源,加强军工企业和民品企业、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合作。加快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构建通信产业支撑平台。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5、新能源产业

(1)发展目标: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的技术开发及应用在适合地区逐步推广,特别是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垃圾发电等生物质能产业有大的发展,核能应用研究和核电站建设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5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左右。

(2)主要任务:充分利用我省生物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力度,提高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支持和引导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建设,培育生物质

8

能源龙头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龙头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逐步在黔西南州、黔南州和贵阳市形成三大生物能源产业集聚区。推进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技术开发和应用,在资源相对集中的贵阳、遵义、黔南建设光伏发电和风电设备生产项目。

(二)重大专项

1、生物产业专项

支持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生物医药支持重点发展中药材及民族药材、中成药及民族药品,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积极开展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制品、天然保健品和医药商业。生物农业支持重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事农、林、牧、渔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开展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和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添加剂等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生物制造支持重点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和装备的应用示范,开展利用生物质制造新型材料和化学品等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

2、先进制造业专项

支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制造、智能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卫星应用、智能环保汽车零部件、关键基础件和关键系统集成。航空航天制造重点发展新型涡桨多用途飞机及小型通用飞机、无人机系统、高级教练机、航空发动机、航空锻造、精密铸造、机电一体化成套技术装备和卫星观测、通信、导航、定位系统等卫星应用等。智能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高性能液压件等智能装置及其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高速铁路、重载高速列车等的关键零部件。卫星应用重点发展卫星观测、通信、导航、定位系统。智能环保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安全气囊系统、汽车轮毂等汽车零部件。关键基础件重点发展精密铸锻件、高新特结构件、工模(刀)具等。关键系统集成重点发展液压泵、马达、汽车系统总成与零部件、高速铁路配套装置、新能源产业配套关键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微特电机等。

3、新材料产业专项

支持重点发展金属及合金材料、聚合物材料、电子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做大做强高纯海绵钛、钛锭、钛合金、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优质特钢、高纯电解锰等材料工业,加快发展铝、钛、锰等行业,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合金制品材料产业集群;以高性能聚合物结构功能材料开发为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加快纳米材料在涂料、橡胶、陶瓷、日化、电子等行业的应用,以聚合物基改性材料、工程塑料开发为重点,逐步发展新型复合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电子陶瓷材料、电子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节能材料和环境友好材料;建设以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锰合金、镁合金、新型改性聚合物、纳米材料为重点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锂离子电池、六氟磷酸铁锂、磷酸铁锂等高效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4、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

支持加快产业链建设,重点推进存储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软件与集成电路、通信终端、数字电视、网络产品、信息家电及电子应用产品等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支持启动“三网融合”和物联网试点,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支持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支持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不断加

9

强信息技术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支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软件服务业,支持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发展。

加快城乡宽带网、用户接入网、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综合信息平台等城市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建立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和邮政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发展电子商务和以电子政务为重点的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信息共享平台。

5、新能源产业专项

支持重点发展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同时积极发展核能等清洁能源。支持优先发展沼气、生物质成型固体燃料、非粮生物乙醇、生物柴油、垃圾发电等生物质能;在资源相对丰富的乌蒙山一带和苗岭一带建设若干风电工程项目,开展风电制动器总成等配套产品推广应用;优先发展光伏发电;启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支持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优先发展地热制冷、地热干燥、地热种植、地热养殖等。支持优先发展光伏发电,加大晶体硅电池技术、薄膜电池技术、新型高效电池技术、光伏发电应用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支持启动智能电网建设,开发大规模储能技术。

6、创新能力建设专项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政府引导作用,以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持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基地等技术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加快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开放共享、运行高效”的自主创新支撑体系,进一步有效提升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后劲。

7、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

支持重点围绕我省能源和优势原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特色食品加工、先进制造等产业经济发展重点,组织开展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现代流程工业、清洁高效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可持续发展及安全保障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及推广。

8、高技术服务业建设专项

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领域、扩大规模、规范服务的要求,支持从科技创新、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产业项目、风险投资、现代物流、信息交流、社会服务、人才市场、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服务、生物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研发设计服务、分析检测服务、创业投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相关行业,推动关键领域和新型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四、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政策环境,深化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指导意见》、《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本规划,抓紧编制相关配套子规划。

10

在有关规划的产业布局中更加注重综合协调和分类指导,结合各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和发展需求,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发展进行系统部署,强化组织协调,优化配置资源,有侧重地推进各地特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依法扩大知识产权的运用。加大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投入,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实施,加强对出口高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指导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工具。修订和完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业技术标准,推动先进技术标准的广泛应用。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公共专利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为全社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交易和信息服务。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企业间的沟通协调和预警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防止滥用知识产权,依法保护高技术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积极培育和规范高技术产业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完善技术服务市场。加快发展技术推广和科技交流服务业,建立高技术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完善贵州高技术产业网站,规范发展技术开发机构、新产品展销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等,搞好技术市场的功能建设。鼓励和发展一批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评估交易、知识产权服务、风险投资服务、科技、企业管理咨询、成果转化服务、项目建设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

深化技术研发、中介服务、投融资、建设管理、生产经营等高技术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进国有资本与其他性质资本特别是非公有制资本的联合或融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军民结合体制改革,打破军民分割和部门分割现状,推进军民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双向转移和融合,促进军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电信和邮政体制改革,研究落实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电信业和邮政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完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社会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引导)资金等方式,加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试点,引导社会资源,支持种子期、起步期高技术企业发展。

引导金融证券机构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中小高技术企业担保体系,抓紧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支持成长性好的高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效益好的高技术企业发行债券。

积极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在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各商业银行优先给予国家和省立项的高技术产业项目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融资租赁、股权信托等方式,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

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通过放宽投资准入限制,政府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担保等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技术产业项目。

规范发展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立柜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快企业信用和

11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增强信用担保机构的能力。

(三)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强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培育建设工程化条件好、系统集成能力强的研究开发机构。以提高前瞻性技术、共性技术、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能力为核心,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产业化能力。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建立以大企业为龙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化推进机制。促进形成军民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

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开发。对列入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划、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和重点支持领域技术的攻关,有选择地优先给予专项资助,鼓励联合公关。进一步细化、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高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体系。

强化高技术产业化能力建设。批准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有关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对基地和园区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典型和重要示范作用的重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及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人才培养引进,改革完善人才任用激励机制

加快培养人才队伍。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高技术产业重大专项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的重点任务,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高技术产业市场、创新能力强、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水平中青年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科研团队。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高技术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力度,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基础上,依托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引进各类人才,创造优越的人才吸纳环境,吸引优秀人才进入高技术产业领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人才向高技术企业流动。

完善人才任用激励机制。改革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权制度相结合,允许国有高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参与分配、技术作价入股、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对技术成果进行奖励等方式,充分调动和激发高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贵州十二五规划纲要

高技术产业工作计划

贵州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

贵州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

浙江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战略

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十二五”期间贵州民族制药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十五”河北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贵州十二五高技术产业.doc》
贵州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