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

2020-03-03 09:51:0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旅游文化学

12级旅游管理一班出版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1.旅游是文化展示的平台 2.旅游是文化交流的渠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1.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 2.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 3.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 4.文化交流是旅游的重要功能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等人编著的《旅游学——要素•实践• 基本原理》一书。

书中指出:旅游文化“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文化的本质: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而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三、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演进与变迁

1.先秦旅游观念:近游观、山水比德说、道法自然、逍遥游、神与物游等观点;旅游形式:皇帝巡游、游学、游说、平民郊游。

2.秦汉旅游观念:游观;旅游形式:黄帝巡游、出使他国、商贸旅游(丝绸之路)、学术游历(司马迁)、平民的春游和秋游。

3.魏晋南北朝旅游观念:澄怀味象、以形媚道;旅游形式:玄游、仙游、释游。

4.唐宋旅游观念:唐代开放、浪漫;宋代意在理趣、格物致知;旅游形式:帝王巡游、文人漫游、宗教旅游、平民旅游、理学之旅。

5.元明清旅游观念:寓游于学;旅游形式:忧患之旅、考察之旅、游学之旅。

四、旅游文化学的概念

旅游文化学是研究旅游文化的组成、本质、使用价值和影响其价值实现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了解各种旅游文化现象并研究其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五、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意义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旅游文化学则是旅游文化实践的科学总结,但它又高于实践、能够指导实践。

2.通过对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探究各类旅游资源文化,研究旅游企业文化品位和管理,能有效促进旅游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繁荣,加深人们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为旅游开发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和持续健康发展。

六、旅游主体与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主体,就是指旅游者,即对旅游客体进行游览、观光,开展审美活动的主体者。既是旅游活动中新生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所属客源地区域、民族文化的携带者。

旅游主体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表现的内在的观念文化和外在的审美行为文化、消费行为文化以及相关文化事象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七、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

1.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2.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社会文化环境(居住地和目的地)的熏陶; 3.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民族习俗的影响;

4.旅游主体文化的形成受其自身文化品位(旅游观念、自身个性文化修养)的影响。

八、文化对旅游主体行为的影响

(一)旅游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价格购买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欲望。 旅游需求的特征:近距离流动多;从北向南流动多;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流动多。

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等);旅游价格、通货膨胀与货币汇率;旅游供给情况;政治和文化因素。

(二)旅游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旅游动机就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决定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心理动

因。

(三)旅游审美行为

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通过审美中介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

旅游审美的影响因素:主观(审美者的个性特征、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社会背景)、客观(审美角度、时机和距离)。

(四)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消费行为是个体在收集有关旅游产品的信息进行决策和在购买、评估、处理旅游产品时的行为表现;旅游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感性消费。

九、中国旅游主体的价值观特征

1.重人(注重审美主体的民族心理习惯); 2.重文(看重风景区的文化传统);

3.重自然(自然法则广泛应用于旅游客体的营造中); 4.重民(民俗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5.重古(崇古的价值取向和尚古的心理);

6.重附会(多借助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和强烈对比等浪漫主义的修辞技巧)。

7.重调和(讲究中庸之道,以和为贵;在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都体现了“尚和”的传统)。

重视“游道(”注重游览的经验、方法和技巧的积累,讲究游览艺术)。

十、中国旅游者消费的文化特征 1.安土重迁,不尚远行; 2.游必有方,注重休闲旅游; 3.倾向于集体出游;

4.“爱面子”,崇尚炫耀性消费; 5.不喜与目的地居民进行交流。 十

一、西方旅游主体价值观特征

1.西方世界的旅游者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认识自然和征服世界的强烈渴望上;

2.强调人与自然的斗争,认为人必须依靠知识征服自然,塑造了人们讲求效率、勇于竞争、不怕冒险等外向的行为方式;

3.西方人追求享乐中的功利色彩十分浓厚,从而刺激了西方人工作、获取

和创造的积极性;

4.对人的个性十分崇尚,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喜欢独树一帜,追求自我独立、自我发展。

二、旅游客体的概念

旅游客体是指那些可以被利用的自然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被开发、加工、塑造后,成为吸引旅游主体前往旅游的目的物,或是前往游览、观赏的最终指向,即形成为自然旅游景观客体或社会人文旅游景观客体;旅游客体不等同于旅游资源,一切可供旅游主体游览的对象才是旅游客体,或者说旅游资源未与旅游主体发生联系之前,就不能划入旅游客体的范围。

十三、旅游客体文化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自然旅游客体文化和社会人文旅游客体文化成为人们游览、观赏的对象,并在人们游览、观赏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文化事象一起,所展现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十四、旅游客体文化开发与设计的意义和原则 意义:

1.关系着旅游资源文化品位的提升。 2.有利于旅游景区文化形象推陈出新。 3.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审美需要。 原则:

1.因地制宜,尽量保持旅游客体原貌; 2.市场导向,充分满足客源市场需要; 3.特色鲜明,凸显旅游客体个性内涵; 4.可持续性,保护旅游客体生态环境。 十

五、园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概念:

园林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地。 基本特征 1.寓情于景; 2.步移异景; 3.因地制宜;

4.自然美与人工美高度结合;

5.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六、点景的概念

通过景物的名称、题额、对联等高度概括景物特色和意境,延伸风景的魅力,使游人产生深刻审美感受的构景方法。

十七、中国四大名园: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

十八、江南四大名园: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

九、苏州四大名园:建于宋代的沧浪亭,建于元代的狮子林,建于明代的拙政园,建于清代的留园 。 二

十、中西方园林的主要差异

主要体现在艺术风格与规划形式两个方面:

西方园林多呈几何形规则式布局:轴线笔直式林荫大道,整形对植、列植,图案花坛、重色彩;动态水景、喷泉瀑布,石雕物像,大草坪铺展;视线开敞坦露,充分展现了骑士的罗曼蒂克色彩。

中国园林多呈生态型自由式布局:迂回曲折、曲径通幽,自然形孤植、散植盆栽花台、重姿态;静态水景、溪池滴泉,假山起伏;步移景换、幽闭深藏更多体现了文人的诗情画意。

二十一、中国建筑的人文意蕴 三大特点: 1.群体的和谐性; 2.组合的内向性; 3.阴阳的融合性。 文化取向: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2.浓于忠孝的礼乐精神; 3.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4.兼容并蓄的包容观念。 二十

二、旅游介体的概念

旅游介体又称为旅游中介体、旅游媒体,是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连接体。它以旅游主体为服务对象,为了使旅游主体的需求得以满足、目的得以实现而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同时又是使旅游客体的价值得以实现,成为旅游主体及旅游对象的中介体。

二十三、旅游介体文化的概念

旅游介体文化是旅游介体在其为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服务的活动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服务规范的一种旅游文化形态。

二十四、旅游服务文化

旅游服务文化主要是指因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 包括服务观念、服务精神、服务目标、服务风气、服务道德等。

二十五、旅游景观开发 概念:

旅游景观开发就是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或旅游吸引物的过程,或者说,将潜在的旅游景观转变成现实的旅游景观的过程;

开发原则:

1.经济原则(符合经济规律,满足市场需要) 2.文化原则(突出文化意蕴,展现文化主题) 3.美学原则(符合形式美,彰显内涵美) 景观开发文化的类型

1.依托型。强调景观外部形态和文化展示手段必须依托地方文脉、民族文化及自然和历史资源,不能凭空建造。(如黄山、泰山、孔庙、故宫、长城)

2.脱离型。没有现实资源依托,可以突破历史、地理与环境的限制,凭借丰富的客源市场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重新建造。(如迪斯尼、圆明新园、锦绣中华) 景观开发文化的特点 1.多样性; 2.审美性; 3.功利性; 4.差异性。

二十六、旅游宣传的概念

旅游宣传是旅游东道国(含旅游地区)或旅游企业为了树立形象,开拓客源,吸引旅游者,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和情报沟通的活动;旅游宣传文化是伴随旅游宣传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包括旅游宣传的理念、内容、形式和原则等。

二十七、旅游文化品位

概念:旅游文化品位,是指旅游商品,主要是指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为旅游者提供的有形实体的观赏和无形服务的感受所含的文化含量程度和水平。

作用:

1、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者的核心追求;

2、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吸引力之所在;

3、旅游文化品位是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文化形象的展现;

4、旅游文化品位影响旅游主体审美的文化感受。

二十八、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设计的内容

1.提炼主题(景区的景点一般比较杂乱,必须全面考察、品评、选择、提炼,适度裁剪,突出特色。

2.烘托主题(周围环境要与景区特色配合协调)

3.点景策划(是在景点的最佳位置,设计单一人工景物,以简练文字点出景观特征或意境。

4.借景策划(就是将景点以外的景色,组织到景点内,以扩大空间,形成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更多景观画面的造景手法。

5.对景策划(在主要景观处与游览线的前进方向,开发或建造建筑物,起到点缀风景和观赏功能的作用。

6.维持原貌(对于某些自然生成,无需雕琢的景观要尽可能保持其原生态状况,避免建设性破坏。

二十九、文化震惊与文化冲突

文化震惊的概念:指的是生活中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的作用:

文化震惊对旅游者可以产生两种作用,即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正向作用是:适度的文化震惊可以给旅游者带来心理上的期待,刺激他们的好奇心理,让他们对旅游过程产生兴趣;负向作用是文化震惊也能带来跨文化交流的障碍,旅游者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障碍,破坏了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本来目的。

文化冲突的概念: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 ,结果往往会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 。

十、旅游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1.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复兴(提高认识); 2.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增强自豪感) ;

3.有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异域良性文化的示范作用); 4.有助于推动旅游目的地现代化进程(突破封闭)。

消极影响:

1.文化的“不良示范效应”;

2.干扰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 3.传统文化的丧失和变异。 三十

一、怎样进行旅游文化调适?

1.旅游者要不断调适自己,以适应目的地文化,否则文化交流无法进行下去,导致旅游文化传播过程停止。

2.作为旅游中介的导游要善于引导和协助旅游者对文化震惊负向作用的调适。

3.目的地在接待旅游者时要做好本地旅游文化的建设工作,让旅游者充分了解目的地的文化,从而使不同的文化能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交流沟通。旅游地文化建设要注重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均衡;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均衡;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均衡

4.政府方面要加强旅游业的宏观管理;尊重接待地居民的主人地位,吸收他们参与旅游决策;强化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旅游地居民的文化素质。 三十

二、旅游文化均衡

1、传统性和现代化的均衡。一方面,在推崇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以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现代化中的合理性内涵,作为传统的发展和创新。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均衡。接待地可以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等诸环节合理利用外来文化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嫁接和改造民族文化,或者赋予外来文化以民族性特色,这既能促进旅游者对接待地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又为文化再创造提供了新的动力。

3、本真性和商品化的均衡。在旅游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接待地既有必要设计和推出专门为游客展示的“表演文化”,如各种各样的“文化节”、“民俗村”等,同时也要防止“伪文化”的传播。

4、开放性和限制性的均衡。为了使主客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能够在互不伤害的前提下稳步进行,有必要对以旅游者为媒介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和扩散给予适当限制。通常所采用的办法是:错开旅游区和居民区,使主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教案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心得

旅游文化学心得体会

《旅游文化学》课后感想

《旅游文化学.doc》
旅游文化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