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确定教案

2020-03-02 15:15: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全书共分 “ 生活与消费 ”、“ 投资与创业 ”、“ 收入与分配 ” 和 “ 面对市场经济 ” 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从消费进入 “ 经济生活 ” 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 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

本框包括三个目题。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本目是这样展开的:由我们的生活需要商品入手,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在思考中让学生明了,货币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得以出现的。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面对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本目分析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两大基本职能。同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价格。明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那么货币在执行其职能时以什么形式流通最合理呢?

第三目:纸币。本目通过叙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引出纸币,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优点。

(三)教材特点

教材强调生活逻辑,又强调理论逻辑,旨在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学生的体验、归纳、形成学科知识,最后提升为理论逻辑。因此,教材从“生活——探究——理论——生活 „„ ”的编写思路,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们乐于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育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及其公式。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 2 )能力目标

1、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立。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2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二、学生分析

本课是《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学生对经济学道理还未接触,所以,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入手,谈货币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接受有关商品,货币的基本理论,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货币的产生以及纸币产生。 2、讨论法: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产生以及影响可以采用讨论法。

3、讲授法:对商品,货币,纸币的概念,货币的本质以及职能可以直接采用讲授法。

四、学法

1、自学法: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阅读教材。

2、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并设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在探究中形成认识。 3、讨论法:结合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把握真理。

五、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 (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样的物品,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各值多少钱的?(多媒体)从屏幕上的几样物品来看,都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些东西,像手机,是人们为了通讯方便而发明出来的高新产品,而这个可口可乐当然就是用来解口渴的了,这件真皮大衣在北风凛烈的冬天就最好不过了,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来满足我们吃、穿、住、行等的需要。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到商场里面去购买,而在买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付出货币,同时我们享受的各种的服务同样也要支付货币。那么,究竟货币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口袋里的一张张花花的纸片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探究一:商品的含义以及属性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教师:我们都知道,购买物品就得付钱,譬方说,我上课记笔记就需要笔记本,当我去买这笔记本的时候,老板总不会说“你喜欢呀?拿去,拿去”,我们买东西总得付钱,那为什么要付钱呢?

(以学生的笔记本为例,厂商生产出来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来卖的,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导出商品的含义)

【板书】(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问题】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小组讨论最后请找出代表陈述小组观点。

教师总结:(要注意讲清两点: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同学们还能举出些例子来吗?(引导学生思考礼品是不是商品)

那么初中毕业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A同学把自己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而B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那么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教师归纳)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分开来解释了:当老师到商场去买的时候,是用货币进行交换的,而这支钢笔能放在货架上等人选购,必然耗费了人们的劳动,因此,这时候这支钢笔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了;而当老师作为奖品送给A同学的时候,它还是一个劳动产品,只不过这时候并不用于交换,而是作为一种赠送,所以这时候的钢笔就不是商品的。

教师: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叫商品;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这里的交换包括交换前处于待售状态下的劳动产品已经交换中的劳动产品。赠品和进入消费领域的劳动产品不能称之为商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商品,通常我们用手中的金钱也就是经济常识中提到的货币去换取,请阅读第5页虚框内的内容,并思考:

1:人们为什么需要各类商品,这说明商品具有什么属性? 2:价值是什么,其体现商品的什么属性? 3:两属性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特有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探究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板书】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问题】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与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讨论】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总结】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乍看起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既不像孙悟空那样是由石头爆出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得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过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以下材料题

老师今天出去采野果,收获不错,采到了一篮子野果;而*A*今天则出去打野猪,很好运气地捉到了一只小野猪;而*B*家里祖传留下了一把石斧;最后*C*在家里织麻布,辛苦地织了一个上午,也织出了一匹布来。我们都把这些东西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改善一下生活。老师这几天都没肉吃,想吃点野猪肉,于是我就找到了A,但A就说他打猎的时候石斧烂了,他急需一把石斧;石斧的拥有者B又想买匹布做件衣服,而C比较富裕,需要点饭后果来补充营养。那么,如果老师想要麻布的话,那可以直接和C交换,因为刚好C要需要野果,我们的交换便成功了,但现在如果老师想要的是野猪肉的话,那么同学们帮老师想一下办法,怎样才能换到老师需要的野猪肉呢?

学生讨论回答:我们要换得野猪肉,得先换麻布,再用麻布换石斧,最后才用石斧换野猪肉。原始人往往是费尽周折才能交换成功,有时几经周折都不能交换成功。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发现,只有当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东西的时候,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无法进行下去。为了克服这样的一种困难,人们都会先将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再用这种商品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大家都需要野果,乐意接受野果,即野果能换取市场上的任何东西,那么野果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了,人们只要拿着野果到市场上去,就不会有交换困难的情况出现。

【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再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问题】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看教材提取相关信息。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人们固定地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问题】人们固定地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优点)

【总结】: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的特点,使得它在各种物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当人们固定地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问题】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板书】2.货币的基本职能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总结讲评

【板书】(1)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变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 【问题】金银为什么能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总结】因为金银是商品,本身有价值,可以与其他商品价值相比较。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板书】(2)流通手段

【问题】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物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总结讲评。

【总结】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和卖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为买和卖两个过程,买和卖在时间,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问题】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讨论】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种作用或只能,叫做流通手段。 【问题】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是否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是现实的货币? 【讨论】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问题】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威胁?

【讨论】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时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问题】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越多越好? 【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板书】(3)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过渡】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教材第七页,了解一下。 总结:结合材料:小张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售价为3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8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2万元及利息5万元,其中5元万利息,房子售价30万元,8万元首付现金分别体现了货币的那些职能,为什么? 【板书】3.纸币

【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相关知识。 【板书】(1)纸币的产生以及含义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8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阅读教材,找出问题。

【点评】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货币。 【问题】既然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板书】(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直接阻碍商品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板书】(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教材,探索问题。

【总结】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板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棉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以及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以及含义 (2)纸币的发行规律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课堂反思:本教案围绕货币这个中心,根据新课标要求,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从而主动领会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确定教案.doc》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确定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