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

2020-03-01 16:43: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已经开设多年了。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然而,我在十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一些适合农村信息技术课堂的方法。

一、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创造才能。

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难以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信息技术的特点则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好地实行。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毕业于不同的小学,有的学生小学学过信息技术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针对这种状况,我在讲课时先向学生提出:学过这部分内容的同学可以不听课,但要学会自学,把时间利用好,要借助已掌握一定程度的计算机能力的优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在其他同学乃至老师的前面;没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不必心急,踏踏实实从头学起。上机操作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与实践,让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练习指法、输入汉字等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他们分别得到提高。

二、、合理运用学生合作式学习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分组教学形式也能带来很大的好处。把水平较好的学生分散到水平稍差的学生中,以每组3-5人进行分组。这样分组能够做到优劣互补,利用较好基础的学生帮助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意识,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经常是遇到这样的困惑:一节课下来,一部分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完全掌握并能独立地熟练操作,他已不满足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进度,还想“快”一点;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却只能部分甚至一小部分掌握,还想“慢”一点,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怕学的情绪,教师夹在中间是“吃力”不讨好,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效果也不好,它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病。而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这一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在实施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主、自觉性的合作式学习,因为你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甚至是参与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领导”者。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

三、教师要创设新颖的情境,多对学生进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理解信息技术,同时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体现信息技术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经常赞赏学生,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信息技术老师面临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同行们也在不断的交流,结果发现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都面临这这样几方面的问题:(1)学生起点高低不一,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几乎是零起点,对这批学生来说,去学习新教材有很大的难度,因为新教材要求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2)学生思想上都不重视这门课程。现在毕竟是应该教育,信息技术老师也并不是精力能全部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大部分的精力都在被教学以外的其它杂事所占,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都认为自己是打杂的(3)课时少、机器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信息技术课至少每周两课时,并且是连堂课,机器平均每人一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达到教学的目的。但实际在教学工作中并不是这样,每周一课时,机器平均2.5人一台,这样的话,面对起点低,机器少,课时不够的情况,很难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以上几方面的情况是信息技术老师很难克服的困难。

信息技术教育应是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传统的教学已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只有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同步进行,才能促使改革顺利进行。

因为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综合性和内容的待生成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时代性。无论信息技术怎样瞬息万变,我们将以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出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从而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

浅谈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改总结

信息技术课改计划

信息技术课改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课改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课改工作总结

中学信息技术课改学习的心得体会

浅谈信息技术课改[定稿]

信息技术课改的心得

《浅谈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doc》
浅谈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