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理解

2020-03-02 10:50: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句句落实文意通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

学习目标

让学生弄清楚关于文意理解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文意理解的几种常见陷阱,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学习重点、难点

1.熟悉文意理解常见的几种陷阱; 2.学会原文印证选项,仔细揣摩文意。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点

1.考点能力要求

考点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学生必须对全文内容、对文章情节的来龙去脉、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清楚,对要原文印证,仔细揣摩,不可望文生义,以偏概全。 2.试题呈现形式

试题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材料的内容。试题往往选择文段中的几个要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后顺序,拟设四种对文意的叙述,四个选项中涉及分析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等。错误项常常在大体正确的内容概括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这类题型,选项内容文中都有,但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及概括表述不一定正确。

3.高考题目回顾

例1: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分析文章内容)

B.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分析文章内容)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分析文章内容)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作者观点态度) 答案:C 敌方间谍,错。原文中,“先是。获贼间谍”,其人为宋忠部下,而不是被敌方间谍获知。

例2: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1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D

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例3: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答案:C 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文中指的是“帝不罪之”。D把“采纳”误解为“收集粮食等军需品”。

小结:“选出正确的一项”,这种设问形式的难度比“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稍大,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分析。”真正理解了文章意思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同学们应该在阅读全文前先看一看选择题第四题,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常见陷阱

1.张冠李戴

故意把人和事的对应关系搞错,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迷惑性非常强,选择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文中有体现,如果不细心的话,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正确的。

分析和概括: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原文: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 问题:

2 2.曲解文意

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或句子错误地加以解释,不求甚解,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分析和概括: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弱。

原文: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①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 注:跅弛:放荡,不守规矩

问题:

3.无中生有

选项信息在文中找不到根据,故意平添不存在的事实。

分析和概括: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原文: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

问题:

4.颠倒事实

不存在或颠倒了因果关系,或故意把意思说反。

分析概括:王德用治军用人坚持原则,刚直不阿,他拒绝执行明肃太后为人谋求军职的诏命,最终赢得了太后的理解和赞赏,受到天子的重用。 原文: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

问题:

5.以偏概全

故意把判断对象的数量范围扩大或缩小,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 分析和概括: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

原文: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问题:

三、解题方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

句句落实文意通”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与原文对应,仔细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在做文言文之前,先阅读本题,对全文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相当于阅读了译文。 明确方法:

1.在原文找出答题区域,标上ABCD 2.对照原文,句句落实,仔细揣摩。

3 练习: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朱晖路遇群盗抢劫,为使长辈不受羞辱,他挺身而出,群盗被其胆识所感动,放过了朱晖及与他同行的人。

B.朱晖一再违背阴就的意志,甚至让阴就难堪,而阴就之所以没有打击报复,是因为他也佩服朱晖的人格。

C.朱晖以智慧和勇气将璧拿到手,挫败了阴就的图谋,人们因此比之为蔺相如,皇帝听说后,也很赞许朱晖。

D.朱晖重义轻财,在南阳发生饥荒、米价飞涨之时,他尽力救助宗族中的贫穷体弱者,由此获得乡亲信赖。

四、牛刀小试:

1.课内训练: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2.课外训练: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2.以下关于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王冕本是个农民的儿子,少年时酷爱读书且智力超常,有幸被爱才的韩性收为学生,后来成为一名很有学术地位和威信的博学的儒士。

B.王冕在父亲去世后即迎母入粤城就养,当母亲“思还故里”时,又亲自随母亲一同回乡,这些描写都体现了王冕至纯至孝。

C.当部使者巡视府属各地来到王冕处想要求见他时,王冕避而不见,又在部使者走后故意“倚楼长啸”,让部使者听到,表明自己不愿与他见面。

D.王冕年轻时便无意仕途,没有什么效忠朝廷的宏大抱负,而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游历名山大川、结交奇才侠士上面,这正是他性格中“狂”的体现。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鲜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

5 所受。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

②鄙黩:轻贱侮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尠有屈焉 屈:屈辱。 B. 鸠率僧旅 鸠:聚合。 C. 将加大辟 大辟:死刑。 D. 遗其珍物 遗:赠送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 拂衣而出 倚歇而和质 C. 遂得免焉 风雨兴焉 D.复还焉蜀 且贰焉楚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 为别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

答案:

课内训练:1.C.作者并没有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课外训练:2.D(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是很有功名心的,想效仿伊尹、吕望成就一番大事,只因屡试不中才弃此念头。) 参考译文:

翻译: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里放牛,他偷偷跑到学堂外,听学堂里的学生们读书,听了之后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家,竟把牛给忘了,别人来责怪牛践踏到了田地。父亲气得打了他,但他仍然还是这样。母亲说:“孩子对读书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呢?”王冕因此就离开家去读书了,住在僧寺旁,到了晚上就偷偷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在长明灯下阅读,一直读到第二天早上。佛像大多是泥土做成的,样子狰狞凶恶让人害怕,连王冕这小孩都很平静好像没有看见一样。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后,感到惊奇,于是将王冕收为徒弟。王冕又继续学习,终于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死了,王冕就把他的母亲接到越城供养。后来,母亲思乡心切,

6 王冕就买了一头白牛给他的母亲拉车,自己穿着古代的服装跟随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拦在路上讥笑他,王冕也只笑一笑。

3.A解析:屈:屈服。例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B解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5.D 解析:“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尹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与原文“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不合。

6. 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7. (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记叙文意林

归纳概括文意

文言文阅读篇:文言句读与文意理解综合练习

阅读课:怎样把握文意

诗情文意的大学毕业赠言

·文言文如何正确把握文意

文言文文意归纳与概括 学案

高考作文辅导,提升拓展文意(版)

把握思路、归纳文意(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教案之一归纳文意

《文意理解.doc》
文意理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