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

2020-03-03 08:12: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

(二ΟΟ三年九月)

都江堰市是驰名中外的水利名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以其精妙绝伦的东方古水利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道教文化、雄奇壮丽的自然地理风光举世闻名。经过十几年的旅游开发建设,都江堰―青城山已成为我省著名的观光旅游胜地,都江堰市也成为我省旅游业发达地区之一,其旅游业基本确立了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但是,与世界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与建成我省世界级精品旅游目的地的标准相比,都江堰市旅游业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旅游景区周边环境建设、旅游产品结构优化、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五大精品旅游区”建设的要求,都江堰市应抓住机遇,积极行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先进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制定旅游精品规划建设方案,加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步伐,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大手笔、高质量将都江堰-青城山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推进我省旅游经济强省建设进程。

一、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都江堰―青城山是《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成都口岸优先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图1)。都江堰市以距今2250年的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享有“天府之源”的美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曾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城区面积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2万,城市化水平达35%。

(二)发展优势。

1.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都江堰市拥有独特、深厚的水利文化、道教文化、历史文化。世界迄今唯一留存最古老的无坝引水生态型工程、开创世界科学治水先例的都江堰,是中华民族的天才杰作,是世界水文化宝库中的稀世珍宝;中国道教的发祥地青城山,是中国道教文化活的博物馆;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芒城遗址,与三星堆、金沙遗址是研究长江上游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本。此外,以普照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祭祀李冰父子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以松茂古道为纽带形成的多民族特色文化等,都是都江堰历史文化的绚丽瑰宝。都江堰市具有宜人的气候,以大规模的珍稀动植物、优质的生态环境为特征,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都江堰市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有高等植物3284种、脊椎动物434种,有大熊猫、金丝猴等3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和珙桐、银杏等25种珍稀濒危植物,有36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有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杜鹃专类植物园和苔藓园。全市森林覆盖率40.35%,城市绿化率33%,年均气温15.2℃,空气质量、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水平,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被誉为“天然氧吧”、“长寿之乡”。都江堰城市背靠千里岷山,前拥万倾平畴,是山水交融的生态园林城市。

2.完善优越的基础条件。都江堰市与西部中心城市成都紧邻,距成都市区40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市旅游、会议、度假和高新技术副中心,是全省两条重要黄金旅游线西环线、九环线的交汇地和客源枢纽。成灌高速公路、都汶高等级公路(在建)、成灌铁路和多条旅游快速通道穿越市境,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拥有良好的供水、供电、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服务设施。2002年全市GDP达6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4∶40.4∶45.2,全市财政收入达4.1亿元,是四川省县级综合经济实力10强县(市)之一。

3.日臻成熟的旅游产业体系。都江堰市现有青城山、都江堰、龙池―虹口三大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基本形成了以世界文化遗产观光旅游为龙头,集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于一体,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成为我省旅游重点发达地区,是我省四大优先旅游区之一成都口岸旅游区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全市有300多家各类宾馆、饭店和度假村,有1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分别占成都及全省旅游总人数的15.4%、6.0%和总收入的

6.3%、2.9%。

(三)主要问题。

1.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脱节。成熟的旅游产品是由开发建设成熟的旅游景区、配套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以及在旅游市场中运行相对固定的旅游线路共同构成的。都江堰市在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上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对水文化、道教文化等主题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包装还不够,区域内其他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合理开发利用,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趋于老化,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旅游项目开发与观光产品尚未能有机结合,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强。各旅游景区内部的基础服务设施虽有一定基础,但是连接景区之间道路的等级还较低,旅游环线还未形成,旅游景区相对孤立,未形成组合优势。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成熟运行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线路还不多,特别缺乏吸引高消费市场的旅游产品。

2.旅游城市和旅游环境建设滞后。都江堰市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不突出,城市建设与景区开发不协调,城市个性不鲜明,城市经营力度不够,与西部中心城市成都未能做到有机融合。旅游环境氛围营造不够,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服务接待支撑中心的综合功能还不完善。市内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娱乐和购物活动单调,缺少有地方娱乐特色的民俗娱乐活动和专营旅游商品和土特产的购物街区。

旅游宏观协调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统筹开发力度不够,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未全面形成。

3.旅游区域协调发展不够。都江堰-青城山作为成都口岸旅游区中开发较早、较成熟的旅游景区,与区域内其他旅游景区如三星堆、西岭雪山、大邑鹤鸣山等在产品项目和产品线路设计上未有机融合。尤其是作为我省两条精品环线九环线和西环线的必经之地,未能有效发挥旅游区位优势,对自身在区域旅游环线中的作用不清晰,大旅游、大发展、大推动的发展格局还未形成。

4.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较小。营销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健全,促销职能划分不明确;旅游品牌形象不鲜明,长期局限于传统的风景观光,难以适应未来旅游形式日趋多样化和专项化的趋势;宣传促销方法陈旧,手段单一,影响小,力度不够;缺乏高层次的宣传促销人才,影响旅游品牌整体效应的发挥。

二、总体构想

充分发挥都江堰市作为成都口岸旅游区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利用处于九环线、西环线必经之地的优势,全面整合景区和城市旅游要素,打造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深入挖掘水文化、道教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开发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旅游产品,建成国际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规划建设目标:

打造世界精品旅游景区。深度利用世界遗产品牌,突出名堰、名山、名水、名城、名桥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区域内水文化、秦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按世界一流标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综合功能,开发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国际水利文化名都,营建中国道教文化中心,提高景区国际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形成具有独特民族个性、强大国际影响和巨大市场吸引力的旅游整体形象,全面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充分发挥都江堰市城景交融的独特优势,以建设国际性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为重点,以发展壮大旅游支柱产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景区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大手笔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城市,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区位价值,增强要素集聚,促进城市旅游职能国际化、城市旅游服务机制与国际接轨、城市自然环境达到国际标准,构建国际一流的城市交通、人文、信息、生态系统,以打造世界旅游精品推动城市品牌国际化,以创建国际品牌旅游城市增强世界旅游精品的国际吸引力。

营造世界一流旅游环境。全力展示千年古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青城山道教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意境,着力营造能充分感受和体验古老东方文化的旅游人文环境;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完美和谐的生态系统,营造优越的旅游生态环境;加快区域内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快速旅游交通网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营造舒适、优质、安全的旅游硬环境;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营造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相适应的旅游软环境。

构建国际化旅游管理模式。加速建立旅游景区投资、建设、管理新体制,实现旅游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化转化;通过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集团合作,建立联合竞争体制,以增强区域竞争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与国际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形成国际化、开放型的生产营销机制。

建设重点:

1.精心打造都江堰、青城山两处世界遗产地的精品景区,大力推进其他景区的开发建设。

2.全力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3.以线带点、以环带线、整体包装、整体推出、强力推介以下重点精品旅游线路:

(1)成都―都江堰―九寨沟―黄龙世界遗产精品线;

(2)成都―都江堰―卧龙―四姑娘山世界遗产旅游线;

(3)北京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都江堰/青城山―广汉三星堆文化旅游线路;

(4)成都-都江堰-西岭雪山-碧峰峡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线;

(5)成都―都江堰―青城山生态休闲二日游;

(6)成都―虹口―青城山―青城外山运动休闲二日游;

(7)青城前山―青城后山―青城外山休闲度假二日游;

(8)成都―龙池生态休闲一日游;

(9)成都―都江堰文化观光休闲一日游;

(10)成都―青城山文化观光休闲一日游;

(11)成都―虹口运动休闲游。

经济发展目标:

到2005年,游客达到5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6亿元,占全市GDP的20%以上,其中境外游客19万人次,外汇收入700万美元;2010年游客达到56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25亿元,占全市GDP的25%以上,其中境外游客47万人次,外汇收入4150万美元;2015年游客达到64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9亿元,占全市GDP的30%以上,其中境外游客76万人次,外汇收入1.5亿美元。

三、实施方案

(一)加快精品景区建设。

1.建设都江堰水文化精品旅游区。2004年完成夜景工程,在离堆古园建“水韵”主题音乐喷泉、夜景灯光工程、大型演出中心和夜啤酒长廊。2005年完成复兴街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成为集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住宿一体的文化旅游街区。2008年完成“中国水利论坛”项目,包括中国水利博物馆(含游客接待中心)、“巴蜀民居”和外江游览区等工程;完成灵岩山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展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内容。与此同时,完成李冰纪念馆改造工程、松茂古道茶马互市情景再现、玉垒山游览登山、都江堰景区砍杩槎放水、都江堰景区外江休闲娱乐广场等建设工程。

2.建设青城山道教文化和生态度假旅游区。2005年完成青城后山旅游古镇改造,整治改造“又一村”、“泰安古镇”、“白云古寨”,打造精品旅游古镇;新建青城后山旅游环山公路,改建青城前山至金鞭岩的旅游公路。2006年完成两河漂流开发项目,包括河道整治、旅游公路、生态保护等;建设翠月湖生态观光疗养基地,包括敦煌高科技生态观光农业基地配套旅游设施建设。2007年完成青城镇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包括观光集镇、生态农业、旅游房产等。2008年完成中国道教博物馆建设,展示和体验道教养生、音乐、武术等道教文化精髓。2010年完成青城前山国际观光休闲集镇项目,包括小城镇改造、巴蜀大观园、和乐新区、假日青城、生态广场、IT产业科技观光旅游区建设等;完成青城后山休闲度假精品区综合开发项目,包括红岩、金鞭岩、寻仙沟、水晶溶洞、通灵沟、圣母洞、味江河等景点改造;完成青城外山文化观光度假区综合开发项目,完成赵公山―天国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3.建设龙池-虹口生态运动休闲度假旅游区。2005年完成莲花湖水上旅游综合开发项目。2006年完成龙池生态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包括旅游度假集镇、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运动、登山、探险、滑雪、滑草、溜索等项目开发;完成虹口保护区试验区生态度假旅游示范区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包括漂流、深溪沟旅游项目、污水处理和游客集散地基础设施等,完成紫坪铺库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库区旅游综合开发规划、环湖旅游和水上旅游综合开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紫坪铺观光集镇建设等。

(二)加快精品旅游城市建设。

1.优化城市环境建设。实施“绿化工程”,打造“西部绿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构建城市景观绿地生态系统。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岷江干流整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合理配置树种,绿化美化景区(点)。实施“净化工程”,搞好城市垃圾、污水的无公害化处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烟尘和噪声排放,保护好都江堰市优质的空气和水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生态城市。大力实施“亮化工程”,做好城市灯光夜景美化工作,建设都江堰市不夜城。

2.强化城市特色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和城市营销中,突出都江堰市自然环境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规划上,按照建设最佳人居环境的要求,着重突出“依山傍水”、“显山露水”、“亲山近水”的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建筑风貌上,以传统川西民居为主,实现一街一景、一区一景。城市功能上,突出旅游城市特色,充分考虑游客的多种需求,增加城市休闲观光景点,完善城市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设施,大力发展城市旅游。

3.提高城市品味。深入挖掘和展现都江堰市悠久的文化内涵,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城市。高水平经营管理城市,把城市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增加城市内涵和质量,提高城市的格调和品味。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充分发挥社区基础作用,大力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始终保持城市干净整洁、秩序井然、道路畅通。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营造良好的城市旅游氛围。

4.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抓好城市规划,完成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总体风貌规划、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用地规划、旅游产业布局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修订完善工作。抓好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乡水泥路网和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完成都汶高等级公路配套建设。抓好旧城改造建设,启动西街―井福街―文庙街沿玉垒山一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工作;疏散城市中心区密度,建设核心旅游区和中央商务区,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的转变,加快实施城市西区建设。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动企业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构建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

(三)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重点旅游交通项目建设。2003年完成省道106线都江堰段改造工程;2004年完成成灌旧路改建工程;2005年底前完成沙坪-两河口旅游通道改建;2007年底前完成玉堂-大观环山生态旅游公路,都江堰―翠月湖旅游快速通道,都江堰-虹口-龙池-紫坪铺旅游快速

通道,完成都(江堰)汶(川)高等级公路。

2.城市旅游及配套设施建设。2005年完成城市特色风貌改造工程、城市西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2006年完成城市四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城市植物园建设和历史文化复兴工程。

(四)加快客源市场开拓步伐。

1.完善旅游营销体系。坚持“巩固周边,拓展国内,放眼世界”原则,整合营销资源,增强营销合力,扩大促销主体和资金来源,构建政府宣传整体形象、企业负责具体促销、全民参与旅游推介,统筹协调、上下联动、灵活高效的旅游营销格局。

2.创新营销手段。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宣传招贴画等传统宣传方式,同时加强国际互连网、电子网络平台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建立旅游区网站,提高营销效率。高水平举办清明放水节、消夏夜啤酒节、青城武术节、养生美食节、龙池南国冰雪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国际性旅游节事活动品牌,推动都江堰旅游综合要素整合。

3.拓宽营销渠道。加大与国内外著名景区、知名旅行社和旅游城市合作,加强与宾馆饭店、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运输和娱乐企业行业对口联系,扩大营销范围,大力拓展省外、境外客源市场,努力改善客源市场结构。

(五)加快完善投融资体系。

1.创建投融资平台。坚持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加速推进城市资源向城市资本转化,以兴市投资公司和市土地储备中心为融资主体,着力搭建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激活民间资金和外资,实现城市整体增值,突破资金瓶颈,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步伐。

2.拓宽经营城市融资渠道。放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市场准入限制,降低经营城市民间资本进入门槛,制定优惠政策,激发投资积极性,促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TOT(转让―经营―转让)、上市等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3.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对自然垄断性行业及其建设项目实行特许经营。完善加油站、加气站、出租车、公交线路等特许经营制度,将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直接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和涉及有限公共资源配置的行业全面实施特许经营。

4、优化和盘活存量资产。按照优化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的思路,对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存量基础设施采取拍卖、合资、合作等产权出让方式逐步退出,实现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5.经营无形资产。对“都江堰”、“青城山”等品牌进行注册登记,实行政府控制,有条件使用;对消夏夜啤酒节等旅游和文化节事活动冠名权进行公开竞标。拓展城市无形资产的广度和深度,实行市场化经营,实现无形资产的资本化。

(六)优化配置旅游产业各要素。

1.强化区域行业协作。加强与我省其他世界遗产地、成都平原经济圈著名风景区、省外相关景区的合作,联合开发品位高、互补性强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客源共享,促进都江堰市旅游经济发展新跨越。

2.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提高导游队伍管理和旅行社规范经营水平。整治城区、景区和交通沿线的旅游环境,解决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占道经营、不规范店招广告、扬尘以及旅游沿线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着力提高市民旅游意识、文明意识,营造全民热爱旅游、重视旅游、宣传旅游、维护旅游的社会环境。

3.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按照权威、高效的要求,建立全市旅游产业协调指导机构,确保全市旅游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执法、统一保护,实现旅游宏观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按照政企分开和“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景区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提高景区管理服务水平。

4.壮大旅游优势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旅行社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旅行社对都江堰市现有旅行社进行兼并重组,组建1-2家实力强、规模大、知名度高的旅行社。建设都江堰国际会展中心,着力打造都江堰市会议/会展、商务旅游品牌,实现会展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城市会展经济。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开发体现都江堰市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创造名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5.打造旅游人才高地。适应全省建设五大精品旅游区的需要,加快推进旅游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国际旅游人才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青城山都江堰

都江堰、青城山一日游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和青城山

浅谈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发展

旅游区规划

宋才发: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文化景观探讨

乡村旅游区规划

德天瀑布旅游区规划

简阳花红乡村旅游区规划方案

风景旅游区规划(复习资料)

《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doc》
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