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学设计

2020-03-02 23:23: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短歌行》教案

襄州二中 邹晓慧

朗读是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朗读文本才能在此的基础上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因此本设计在课型上主要充分体现为诵读课型,希望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再读读中体会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人文内涵和《短歌行》中蕴含的生命自我意识,以及曹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来的真诚与坦然。为此将本文的课程三维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技能

疏通大意,理解内容。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文本,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深层意味,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归纳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东汉末年人们生命意识的探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责任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播放 ,同学们,伴随这雄浑厚重沧桑的歌声,你是否也想起了一些被历史的浪花淘尽的英雄 。有这样一个英雄他曾经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他也曾败走华容道无限凄凉。。他是众人口中的“乱世之奸雄”,是京剧里的白脸。他是谁?他就是—曹操。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 ?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2、朗读

(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并找找诗歌的字眼。 (2)找个别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品析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课文,初步分析这篇文章,完成练习后,再深入的解读这首诗歌。 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翻开墨香四溢的书卷,在《短歌行》中,我走近了你,从你的 的诗句中 ,我聆听到„„感受到 „„

生讨论,师引导:最后明确曹操的忧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人生几何,第二层贤才难求,第三“天下”不“归心”或者天下大乱)

师:这是曹操的忧,一般人所忧的是什么呢?

(生讨论,师引导:一般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所忧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和每天的衣食住行,在这个基础上可能更多人想到的是要珍惜时光,及时行乐,过好每一天。这种忧是人的本能,是自然之忧,眼前之忧,局部之忧,因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来说这种忧是一种“小”忧。这首诗的前面部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体现的就是这个层次的忧)

师:曹操忧的是“天下”不“归心”,从曹操的“忧”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讨论,师引导:曹操虽然出身低微,然而却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理想并不停留于过好每一天。长期亲身经历的战争让他深知战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与此同时,作为文学家的他对生命具有强烈的怜悯之心,这让他一直都想结束战乱,一统中原,真正做一番事业,建立自己的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师:与一般苟且活着的普通人和那些“只要我活着享乐,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人相比,我们说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忧,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旷世之忧。所以,诗一开头作者便借酒消愁,忧思绵绵,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用心体会曹操那种绵绵忧思,读出诗的情味来,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前面的几句,读出曹操的味道。

(学生齐读:“对酒当歌„„唯有杜康。”师生共评)

师:曹操的忧为何如此的深重呢?据考证这首诗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一个宴饮大会上作的一首诗歌,当时他已经是53岁的高龄。面对前进的步伐受到的极大挫折,面对短暂的人生,他深知时间的紧迫和自己个人力量的微弱以及实现自己理想的艰辛。人生的短暂和自己伟大理想的渺茫正是曹操忧思的根源。实际上,曹操的这首诗,就是描写他在这次欢乐酒会上,对生命意义进行反复思索、求解的过程。面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曹操无法一下子找到解忧的方法,于是他想到了人们通用的消愁的方法——喝酒,希望能一醉解千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抛开了暂时找不到答案的忧思,回到了现实,生也罢、死也罢,不如喝罢。于是只好端起酒杯,“唯有度康”才能解忧。

师:难道曹操就只能束手就擒,有什么办法可以消去心中的忧愁呢? (师生讨论:贤才)

师:他对贤才情感是怎样的?找出原文。

(悠悠我心„„沉吟至今„„)

师:概括成一个成语看。

(魂牵梦绕或绵绵不绝)

师:那下面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从“青青子衿”读到“不可断绝”,注意把这种“魂牵梦绕”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师生共评)

师: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用典。借用了古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师:结合课文的注解大家看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诗经》中说的是什么意思?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师:那这两句在诗中曹操想要说的又是什么意思?

(人才们啊,你们都是我朝思暮想的对象啊)

师:从这里来看,曹操不但是借用了古诗而且还活用了古诗,婉转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执着追求,就像对自己梦中情人一样的执着。因此曹操写道“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是沉思吟想的意思。当一个人凝神聚思去想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时,就把外界都忘记了,有时口中就念念有词,这就叫沉吟。接下来曹操再次活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假设了自己盛情款待天下英才的场景。然而“我”的忧思正如这天上的月亮一样运转不止,合适才能停止下来呢?我绵绵不绝的忧思正是来源于对你们的思念啊!所以曹操写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师:曹操为什么人才这个问题一直都萦绕着曹操呢?

(生讨论,师引导:前面我们说到面对时间的流逝,曹操的内心充满了紧迫感。但是他真正忧的并不仅仅是岁月的流逝,更如他在另一诗《秋胡行》中所说的:“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板书)。他深知时不我待,靠自己个人的努力难以实现自己心中“治世”的梦想,他只能依靠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其他的豪强集团也一样招纳贤才啊,这就使得人才就如天上的月亮一样难求,也正是因为这样,曹操在这个问题上才魂牵梦绕,苦苦追求。)

师:下面大家再一起来读一下“青青子衿,到不可断绝”这一层,体会一下曹操那种绵绵的忧思。

(生读,师生共评) 师:人才难求,可是曹操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也得求啊。下面大家齐读最后一层的诗句,我们再看一下曹操怎么吸引人才的。

(生齐读“越陌度阡„„天下归心”。师巡视,师生共评)

师生一起分析1: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师生一起分析2:

接下来的四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作者借景物喻人事。“乌鹊”泛指飞鸟。“月明星稀”是秋冬时节的景象。此时已是入夜时分,飞鸟本应早已栖宿归巢,找到自己夜间栖息之所了,但这些鸟还在飞。所谓“南飞”是说这些候鸟从北向南飞去是要找一个温暖的托身之所。“匝”是周,圈。“绕树三匝”是说这些鸟绕着树飞了一圈又一圈,但“何枝可依!”——竟没有找到一棵可以使它们托身的树枝。这里诗人以飞鸟喻贤才,暗喻这些贤才还没有找到可以依托的明君圣主,正在寒夜里(离乱之世)彷徨徘徊。在这凄寒悲凉的情景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曹操对贤才们的爱惜之情。古语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那么,哪一棵树是这些飞鸟们的托身之所?哪一个人又是这些贤才们可以依托的明君圣主呢?答案读者已经明朗,我这里才是贤才真正的归宿。曹操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四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抱负,也就是向天下的才俊们发出了召唤。

四 美读

在赏析完诗句后找同学再次朗诵,把握住情感的变化

(生齐读全诗,师生再共同评价,与最初读作比较) 五 小结

诗歌需要我们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达到知人论世,甚至偃仰啸歌,陶醉其中的程度,学习诗歌我们也要做到像王国维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2

短歌行教学设计稿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doc》
《短歌行》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