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的几点心得体会

2020-03-03 20:53: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生本课堂的几点心得体会

“生本”似一股涌潮自本学期开始就不断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行为,不断充斥着我们头脑中已经长期建构并赖以生存的教学观念。虽然植根于每个人头脑中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不尽相同,但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辨、摸索,或多或少,我们还是形成了诸多共识。就我自己最近的思考以及关注的一些问题和大家交流,希望能有所启发。

1、关于小组建设的问题。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尽管他具有学习的能动性,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仍然受其原有经验、知识水平、客观条件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于是课堂就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甚至有时还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作为“生本课堂”下的小组建设便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我们认为是必须的,更是必然的。因为小组的学习能力是有张力的,它可以让每个个体的有限学习能力逐步向无限发展。这不是“1+1=2”的问题,而是“1+1>2”的问题。

2、关于前置性作业设计的问题。

生本提到了设计前置性作业的问题。站在学校教学整体的角度,我着实惊出了一身冷汗。我们首先要思考:①是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要设计前置性作业?设计前置性作业是否就是“生本课堂”的表现?是否就是“生本课堂”的全部?这么多前置性作业是增负还是减负?②就某一个学科内容而言是否每天都要设计前置性作业?③前置性作业是否一定表现在课外? 其次,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设计前置性作业?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我们都还处在摸索的层面。但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隐约形成了某些共识。前置性学习首先是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外的充分研究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就内容构筑层面我们认为应该是“少而精”;就学生心理层面应该是“接受并喜欢”,就教师设计层面应该是“开放并具价值”;就不同学科层面应该是“体现学科特点”,但都指向“学的研究”。前置性作业设计绝对不是简单问题、相应习题的堆砌。

3、如何看待课堂开放的问题。

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勿庸至疑,我们需要开放的课堂。今天我们重提开放诚然是对过去我们习惯性地用一个个小问题去牵着学生走,甚至是强迫学生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计的线路走而言的。而本质的问题是教师预先规划的线路、程序是不是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虑?于是课堂的学习没有活力,没有张力,没有生命力便接踵而来。我们需要“生本的课堂”便是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站在“生本课堂”的视角下,我想说的是:“生本课堂”的本质不是小组建设,也不是“前置性作业”,“生本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开放”。

4、如何看待教师把握课堂角色的问题。

有人说:“生本课堂”来了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变得无所事事了,听听学生交流交流就够了,既轻松又简单。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解读“生本的课堂”,我想是浅薄的,更是无知的。其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张力、生命力反而更需要教师付出更多辛勤的研究性的劳动。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劳动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也更加具有挑战性。设计什么样的前置性作业?设计什么样的开放性问题?课堂如何应对学生交流并引领更具深入,都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思考、去设计、去应对。当然这里面还涉及了一个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以下会谈到)。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指向学生思维的提升上,那么随便扔个话题,学生都能道出

一、

二、

三、四,泛泛而谈是你的终极目标,也便无话可说了!

5、关于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

过去确定教学目标总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现在研究“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换了一个新鲜的名词,并不是代表我们即刻换了一种变异的思维。如果我们站在“学什么”和“怎么学”的背景下去设计或规划“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两个概念又怎么没有相通的道理。课堂既然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又怎么不能产生“教”和“学”两个名词,眼前更迭的字眼是截然分开还是一脉相传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的问题。

这里谈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主要缘于和个别教师交流的感悟以及深入课堂听课的感触。部分教师随着“生本”的到来已经把首要的精力聚焦到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中。精心设计前置性作业没错,但问题是部分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也只停留了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不仅仅是因为驾驭课堂能力的强与弱,更是因为对目标把握的不明确、不准确。上述谈教师课堂角色把握的第一条便是确立教学目标的问题,这是教师首先并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其他一些形成化、技术化的东西都应该排在目标定位之后。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也把目标设置放在首位,可见目标定位的重要性。

6、关于设计有效练习的问题。

组织有效的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习进程中学生自身的发展更需要有效练习的支撑。最近听了两节外校的数学课,应该说感触颇深。一节是小学数学课,就三个情境引出的三个研究素材整整花了35分钟,发现规律3分钟,组织练习5分钟;另一节是初中数学课,课前让学生完成很多相关的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的表现方式大多以做题为主,课堂的重点是围绕所做的题目展开交流。

7、关于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方法的问题。

“生本”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如果我们对这句话好好揣摩的话,就应该明白为何“生本”来了以后,各个学科都未给出一种既定的模式。过去不会给,今后也不会。就算要总结和提炼的话,也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概括的一种大致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结构。事实上,前面提到了有些老师认为“生本的课堂”很简单,就只要让学生“说说”,说明他或她就已经走入误区。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一种教学观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让学生说什么?怎么说?谈感受与悟方法在策略选择的技术化层面上有哪些不同?对于有经验的学习内容和没有经验的学习内容在教学的处理上到底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需要教师精心思考与设计的,更不是

一、二句话能概括得了的。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就是同一学科仍存在不同的课型。对于不同的课型更不可截取同一种模式简单搬弄。针对不同的课型该交流的还是要交流,该探索的还是要探索,该验证的还是要验证,该体现思想方法的还是要体现思想方法。希望课堂能出现多彩的教学方式。就是相同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不同的变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须记住:生本是理念,开放是本质,获得发展是结果。

8、关于不同学科采取不同策略推进的问题。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学校对推进“生本课堂”根据不同的学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这种做法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它首先基于了学科特点,同时又基于了不同学科需要达成的不同价值观。语文学科提出了大阅读、大积累,用课外阅读带动课内发展,课后延伸的策略。大阅读、大积累的背后又根据年级段特点提供了阅读篇目。长线阅读与短线阅读有机结合,假以时日,定会收到丰硕的成果。需要指出的是本部与实验部推进阅读的层度不同,所以关于阅读的指导需要教师得以关注。喜爱阅读,愿意阅读是积累的基础。数学学科也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在不能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如何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反思在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虽然我们没有一定的方式可以借鉴,但我们心中有理念,理念有了,自然就会有方法。当然,其它学科也应根据学科的特点继续思考。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生本课堂的几点心得体会.doc》
生本课堂的几点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