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婚俗

2020-03-02 14:35:3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山西大同大学

课题名称:民俗学专题论文

——盂县婚俗

姓名:李琪 学院:文史学院

班级:08级汉语言文学三班 学号:080501011320

摘要: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他代表着青年男女的成熟,因此婚姻礼俗也历来被人们所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俗也随之发展变化,各地的婚俗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盂县作为山西的

关键字:六礼、发展、传统、现代、盂县

中国民间婚俗

——盂县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并且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现在的婚礼习俗已经有所简化,并且根据各地不同的风土演变而有所不同,盂县地处山西的东部,从几千年前的仇犹古国演变至今,婚俗已与山西各地的基本相同,但在细节上也有其不同的特色。一般从议婚到成婚大都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订婚。这个程序仍因袭古代陈法: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说某家要操办婚事,往往由男家求亲友为媒游说女家,女方若许可,则两家互订婚约,并相易庚帖。订婚之月,有些地方设宴款待媒人,这就是订婚,又叫许亲、订亲。这其实是六礼中的纳采、问名合二为一,反映了人们已倦于古礼之繁琐,为适应新时代、新思想而大大简化了婚俗程序。这一点在第二阶段也表现得很明显。第二阶段纳聘,即由男方向女方家送数量不等的聘金。一方面用以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多年的养育之恩并充当婚嫁之费,另一方面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暗示女家尽可放心地将女儿许配于他。女方在接受聘礼之后,要以冠履等物回送男家,一方面体现传统的礼尚往来,另一方面则表示女方欣然同意及欢喜之意。实际上,这道程序是将古礼中的纳吉、纳征合二为一。可见,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固有程序仍未改变,区别就在于总体上的简略。第三个阶段即成婚,也叫亲迎,俗名又叫“娶媳妇”。这一天,大部分地区是由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鼓乐喧天,直至黄昏。当然,地区之间、贫富之间在程序上不尽相同,但删繁就简的总趋势却是不争的事实。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一、女儿出嫁送嫁妆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这是汉族地区一直以来的习惯。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的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被褥、洗脸盆、箱子、家具、家电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陪嫁的物品的等级也不同。在过去由于物品众多,多者可达十余抬。而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一般由车辆运送,并且在婚礼前就已经运送到新房,当天的礼车知识作为装饰排场之用,并不运送东西。在过去,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在现代,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善。

送嫁妆可分为“送妆”与“迎妆”。“送妆”是女家将嫁妆往男家送,除了抬妆的人外,女家会请几位亲友跟随照料,人数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 嫁妆抬到男家后,男家会请亲朋友好出来迎接,这叫“迎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盂县在继承了大部分的习俗的情况下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送脸盆、漱口杯等日用品要尽量是红色的外,脸盆里面要放上用白面做的面人,寓意“送子”,并用红色的布包起来,包成一个包袱,由送亲的人带到男方家。

二、最美丽的女人是新娘

新娘在喜日前夕,就要忙着打扮自己了。用化妆、造型等手段,弥补缺陷,突出优点,展现新娘外表之美。按民间传统,新娘打扮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婚礼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南北民间都流行着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头”、“开脸”的礼仪习俗。

开脸,亦称开面。所谓开脸就是用刀剃掉、或用两根线互相绞合,用以绞尽脸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秀气鬓角。开脸必须在婚前一日进行,而且必须有儿女双全的有福的夫人来完成。盂县至今也仍有这样的礼俗。在婚礼的当天,新娘要早早的开始准备装扮,盂县的特色是新娘在上轿前要在屋内拉上窗帘,点上一对红烛,新娘盘腿坐在床上,对着镜子梳头,并且要吃下由母亲做的两个荷包蛋,寓意也是“送子”的意思。

新娘的穿戴也是十分的讲究,可说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时刻。现在一般新娘在出嫁是穿红色的嫁衣,在典礼时则是按西方的风俗穿白纱,在敬酒的时候则又换成或中式或西式的礼服,一般新娘在这一天都会准备三到四套的礼服。并且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银珠宝等饰品来装扮自己。

新娘在准备完毕后,盖上盖头,就可以准备上轿了,在盂县当地迎亲的队伍一般在中午以前就到了,中午的时候在女方家里吃席,在宴会完毕后,下午三点左右由女方家出发。新娘在出发的时候不能下地,只能由新娘的兄弟背到车上,新娘如果没有兄弟,也可由舅舅或父亲来完成。

三、新娘坐花轿——明媒正娶

花轿,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一般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而现在中国人结婚,新娘子需用小汽车接送。借或租豪华的汽车娶亲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些新郎、新娘两家很近,可是也会请来轿车,在外面兜上一圈,风光风光,再进新郎家中。

结婚用轿车迎送新娘,粗看是现在交通工具带来的奢尚,实际上它是就是新娘“坐花轿”迎送古礼的现代化变异。新郎家一般都是借用亲戚或朋友的车,组成车队,再由男方家统一的进行装饰,一般都用鲜花、彩带、气球等进行装饰,车辆出发次序以及行进路线安排上都有一定的规矩。迎亲队伍出发的时候所走的路线不能和回去的时候重复,而且要按照逆时针方向行走,即来时走右边,回去时走左边,重复的话就会生男不生女或生女不生男。花轿一出发,就意味着婚礼的正式开始。

女方送亲也是有一定的规矩的,送亲是一种婚嫁习俗。女儿出嫁时,娘家邀请几位长辈亲属护送女儿到婆家,俗称送亲。送亲者到男方后,要等男方派人来接才能进屋,吃饭时两人一般分座两张桌子,男方派人陪宴。送亲者一般少喝酒,少吃饭,吃后嘱咐嫁女几句就走。送亲走后,男方客人继续婚宴。送亲的长辈是个重要角色,他代表着新娘家的权威和体面。女方选择谁送亲是有讲究的,一般情况下由女方直系叔伯担当。实在没有直系叔伯,就找最亲的、最近门的长者。但也不是谁都能送亲,这个人要长相端庄,举止大方,有权威地位,能端得住架子。不过,如果女方确有至亲叔伯,不管此人相貌如何粗俗,举止如何猥琐,这时也得出面送亲,否则会被人耻笑,一生抬不起头来。而这种人就要进行短期培训,教他各种规矩,直至烂熟于心。真到出场那天,也能撑得住台面。送亲的被迎到大方桌的正位坐下,陪客的就会不停地散烟,说些溢美之词,生怕哪句话不当,搅浑了这场喜事。当然,这陪客也是有讲究的,都是男方家的头面人物,穿着长相出众,能说会道。这也代表了男方家的尊严。款待送亲的酒席是漫长的,要等所有吃酒的人全散了才完。酒席宴一散,送亲的就会对陪客说上一堆客气话,如孩子还小,不懂事,请婆家以后多担待,等等。另外,送亲的还要到新郎家同新娘话别,也是千篇1律的话,比如别想家啦,好好儿跟人家过日子啦,等等。而新娘一定要送到门外,但不能有泪,以此证明在这个新家新娘是幸福美满的。

四、营造甜蜜的窝——新房

每个已婚的人都经历了洞房花烛,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为了营造洞房花烛夜的美妙气氛,新人们在入住洞房之前,要对洞房精心布置一番。在现在都市,新房的设计和布置崇尚高雅和现代化,高档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家具及其他摆设时尚而别致,当然这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喜字的点缀,一般人们都会在墙上和门上等地方贴上喜字,来营造喜庆的气氛,当然对联也是必不可少。

洞房布置基本停当之后,临近结婚吉日前最为重要的一项仪式即为“铺床”。铺床,也称为“铺房”、“安床”等,是一种于结婚前一天在男方举行的仪式。“铺床”的重点当然是被褥,它由有儿有女的全福人缝做,禁忌孕妇和寡妇参加。“喜被”一般用购买好的面料自己缝制,被面以绸缎的为好。这样显得富贵华丽,也更吉庆。缝制喜被的人数最好是双数,一般是四个人、六个人或是八个人比妥当。缝制者的生肖要与新婚夫妇的生肖相合,不能相冲相克,更不能有头两内顶白者参与缝制(即在头两年内死了父母亲的人参与缝制)。缝制好后还应在被子的四角缝上红枣、栗子、桂圆、花生等物,有“早生贵子”的含义。

枕头一般是由枕心和枕套组成。过去用的枕心多是谷壳、荞麦皮、芦花蕊等,现在的多是用木棉、羽绒等组成。枕套的种类也很多,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其他物品选择。枕头有一对的,也有“连枕”。新婚夫妇以选购一套“连枕”较好,有永结同心的好意头。一般在枕套里面还应放一段芝麻颗,更蕴涵“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意境。

总而言之,作为特殊的卧房——洞房,在布置时着重体现着隆重、喜庆和吉祥这三大主体而展开。

在婚礼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在睡觉之前,也需要人来铺床,一般是由小姑子来完成,新娘也要给小姑子红包来讨彩头。

五、吹吹打打迎新娘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在迎亲前前后后整个过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举行一些习俗活动。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在满足了亲友们的要求后,才能顺利进门,这叫做“讨喜”。在进去女方家后男方要换一套衣服,这套衣服是有女方家准备的,最主要的是鞋子,亲友们会抢着把新郎叫上的鞋脱下来,这样会讨到“脱鞋钱”。为了热闹,新郎一般会在鞋内贴上双面胶,增加难度,使整个过程变得十分的好笑。然后男方家就准备入席。在宴席后,女方家就可以准备送亲了。

翘首以待的花轿终于抬到了男方大门口,婚礼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娘下轿入门的一瞬间,各地的风俗一般不同,在盂县当地,新娘的轿子到了门口,男方家要先放炮,在鞭炮声中新娘由新郎的父亲或兄弟背新娘进门,在这时新郎家的朋友会来闹新娘,用大头针或图钉来扎新娘和背新娘的人,新娘在众人的嬉闹中进门。新娘在整个过程中脚不能接触地面,要由人直接背到新房的床上。

新娘进门后,亲戚朋友就会进来看新娘,新娘在这时就会把身上带的喜糖分给众人,来分享喜悦,并等待典礼的时间。

六、掀起新娘的盖头来

盖头又称盖井、方巾,是新娘在婚礼上的重要饰物。娶亲花轿来到家门口,催新娘上轿,新娘先拜别父母,然后用红巾蒙首,让伴娘搀扶上轿。花轿载着新娘,来到夫家,举行婚礼。

揭盖头仪式是在洞房里举行的。民间对新郎新娘入洞房之俗向来很讲究。

七、新人共饮交杯酒——合卺

新郎新娘共饮“交杯酒”,是入洞房后到圆房之前的一个趣俗。我们在婚礼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两个酒杯斟满酒,新郎新娘各取一杯,面对面站着,用拿酒的手臂相互交错套折,同时喝尽杯中酒。喝完后手臂再放开。整个过程尽管时间不长,但两位新人当着众人的面,手臂相交,腼腆的神情和喝酒时的拘谨,着实令人忍俊不禁。伴随着大家的哄笑和掌声,满杯酒下肚的当事人脸色红润,显露出娇羞和幸福,频频向在场的亲友们致谢,气氛热烈。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在盂县当地,新娘有吃生饺子的习俗。北方人喜食饺子,逢年过节均以饺子为美食,洞房里照样视饺子为吉祥食品,饮交杯酒后为吃饺子,一般洞房里的饺子虽然经过蒸煮,却故意煮的半生不熟,当新娘吃第一只饺子时,会故意问道:“生吗?”新娘照实回答道:“生的。”寓意为生子。此俗本地称为“儿女扁食”。

八、新房里的狂欢——闹房

结婚礼仪中,最有意思的算“闹房”。“闹房”又称“吵房”、“戏新”、“戏妇”、“弄新妇”等。顾名思义主要是以闹新娘为主,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郎也成为人们嬉闹的主角。婚礼当晚,喝过交杯酒,闹房即开始。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因为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闹房当然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在闹房结束后,整个的婚礼就基本上就算是结束了。

婚姻是人生仪礼中最隆重的大事,它标志着一个人告别青少年时代,进入成家立业、发展家族的重要阶段。所以,婚礼向来为人们所重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婚礼的步骤也比较简化了,可是其中的一些传统的东西还是保留了下来,体现这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和祝愿,当然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增加了很多古时没有的环节,也体现出来现代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期望。不论何种形式的婚礼和习俗,都意味这一对新人将要一起生活,面对困难,是青年男女成熟的标志。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建中,《婚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2、龙生庭,《婚俗趣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08

3、程来生,《风俗流变》,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4、薄一冰,《盂县志》,中国-方志出版社,1995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婚俗

《中国民间婚俗.doc》
中国民间婚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