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

2020-03-02 08:19: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

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注意:①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 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③ 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试题评析

据新浪网统计,在“最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与“最难于创新的高考作文”两项调查中,此题稳居榜首;在腾讯、搜狐等网站的调查中,80%以上的考生发出了“难如上青天”的感叹。笔者认为,此题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关键是我们能否化深为浅、化难为易。

与往年考题比,2008年的湖南作文题有两大变化。一是题型转变。命题突破2006年“谈意气”与2007年“诗意地生活”的命题作文格局,用材料作文的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二是提示增多。今年的考题由原来的“命题直接引出要求”,变成了“具体的解析指导后提出要求”,尤其是其“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的提示,大大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门槛,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要想在考场上展示自我才情,得把握以下几点:

1.审题:把握三大命题要求。从立意的角度看,考生应从两句诗入手,整体把握其意境与哲理,单独从其中一句展开联想或进行阐发,都是偏离题意的。如谈“远与近”时,只谈“遥看”的积极效果,或者只谈在特定情况下“近观”对于审美与认知的意义,均是不妥的。从选择材料的角度看,考生决不能忽视提示语中关于“联系现实生活”的要求,那种一味在“故纸堆”里孤芳自赏的做法显然行不通。如写作“团队与个人”时,就可以选择“神舟”六号飞船上天、“嫦娥一号”卫星探月等材料。从文体的确定来看,“议论文或记叙文”,是不可更改的要求,切不可自作主张地“创新”。

2.立意:准确领悟诗句哲理。韩愈曾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此诗看似平淡,实则神奇。命题者为了帮助考生审题,在材料中提示了三种立意角度:一是有些事情置身太

近反而不能把握,二是要全面把握事物就要跳出事物的约束,三是对事物和对美的认知与感受是与距离有关系的。当然,正如提示所言,诗句隐含的哲理往往是丰厚的。除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我们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他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远和近”“美在距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诗句蕴涵的这些哲理,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立意角度更为广泛。

3.选材:古今事例彰显才情。思辨类作文,往往需要以“文化”为基础。如写作“整体与局部”这一角度,我们便会想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写作“物以稀为贵”这一角度,便会想起“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等诗句;写作“美在距离”这一角度,便会想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诗句。如讲“团队与个人”,就可从诗句里得到“独草无绿色,草众色欲浓”的启示。表现团队精神的事例,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等,均是很好的论据;又如在湖南抗击雪灾的战斗中,如果没有全省、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怎能那么迅速地融化坚硬的冰雪?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材料,文章自会胜人一筹。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界„„请你根据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北京市2007年高考作文题)

湖南省2008年高考作文题,与北京市2007年高考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2007年北京卷的作文题也是从一联古诗出发,“借题发挥”,提供几种阐释,让考生循着命题人提供的路径立意作文;也是用一个省略号提示考生还可以有自己对诗句的独特理解。不同的主要是,湖南卷选择的诗句在意义上是偏重于后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命题人对诗句的阐释进一步强化了这句诗的理性意义。从阅卷情况来看,尽管材料反复提到“意境与哲理”,试图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要求相协调,尽量照顾考生在文体写作方面的不平衡性,但由于材料的限制,“意境”的幽径殊难寻觅,大部分考生只能选择“哲理”一条路。透过这两道类似的高考作文题的写作情况,

[我们认为,训练考生的左半脑,训练他们对于未知、未验的事物或观念的探究思考能力,是一项应该引起重视的工作,这也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

彼岸花

湖南考生

许多人说,距离产生美。

某80后作家说,一切事物都要隔层玻璃才好看。

成人童话家说,产生崇拜的前提是距离。

古人形容美人美态,说“美人隔花端”。

距离,是何神物?有着这般神效?隔着时间或者空间的河流,为何我看见的彼岸是姹紫嫣红,是火树银花,是曼妙芳华?

我想说,或许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开启了许多童话和美好。

这种美好,古今皆有,像《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姣好女子立于沙洲,就是那一方无情水隔断了你侬我侬,留住了诗情画意,摒却了没有距离的遗憾。古时的山水泼墨画,均会留出一些空白,或者拉远视界与山水的距离,使人感到山也朦胧,水亦空奇,看到的是“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山或许遭人樵采,已经满目疮痍;水或许已经枯涸,剩一摊烂泥,不管如何,留给我们的,是距离带来的“清、寂、和、静”。

人与人交往,有距离会更美好。席慕容说,友谊像花香,还是淡一点才好,越淡才会越持久,越淡才会使人更留恋。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双方隔得远一点,才看不到那些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瑕疵,像那个“豪猪取暖”的哲理故事里,只有留出恰当的距离,才能既取得暖又不伤害对方。

我很喜欢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超然且有出世的氛围。我理想的人生像我朋友写给我的一封信里的一句:在入世中做着出世的梦。融入世事但要超越世俗,或许过的是吃饭、写信、学习、聊天的平淡生活,但会用一段刚刚好的距离划出一条心河,在此岸做着“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美梦。彼岸的春色正浓,我们去看陌上花开。

【名师点评】

不同的文章,总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收获。初读这篇佳作,你也许会略嫌平淡,甚至忧从心生。是啊,开篇不见整齐的句式,亦无深刻的哲理;结尾不见巧妙的回应,亦无思想的升华。再读,你一定会情涛涌动,感由心生。原来,一番闲言碎语之后,迎来的是霞光满天。看似朴实的文章,像一杯咖啡,芬芳四溢,动人心魄。

写作大致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不懂技巧,第二种境界是善用技巧,第三种境界是不用技巧。是啊,真正的高手能将技巧用得了无痕迹,本文显然达到了第三种境界。语言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一句“距离是那盏神灯,或是那句‘芝麻开门’”,观点鲜明,情趣顿生。解读《蒹葭》,画面灵动,凝练生辉;引用席慕容话语,花香四溢,理性充沛;最后在苏轼超然出世的人生境界中收束,用一句“看陌上花开”树起了思想的丰碑。篇章结构,不事雕琢,却是浑然天成。(罗小军)

彼岸,灯火阑珊

湖南考生

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揖轻舟,梦入芙蓉浦。

昌黎先生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以,朋友们,就让这一切在脑海中联翩,请不要试图去登上彼岸,因为: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一个叫杰普的小镇,旅游业十分繁荣,该镇只有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湖心小岛。它的参观方式十分奇特:“游人只准站在岸边眺望,而不可以登岛旅游。”远远望去,小岛笼罩在一片紫霞中,风吹过,舞起万千藤萝,美极了,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其实,那只是一座荒芜的小岛,上面长满了野生植物。美国人用距离造就了它的美丽。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的朦胧之美。“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显婉约。

彼岸,永远灯火阑珊。

可如果我们试图登上彼岸呢?

两只相爱的刺猬想要走得更近去欣赏对方,结果却被彼此身上的刺扎得伤痕累累。当距离消减的时候,美也随之消减了。

耶稣得道以后,回乡布道。许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成为他忠实的信徒。人们都把他当做高高在上的神之子。可后来有人认出他是木匠的儿子后,众门徒一哄而散。因为失去了距离屏障,人们对美的敬畏也就荡然无存了。

现今有不少人在考据蒙娜丽莎的原型。可我想问,如果人们知道了原型,那蒙娜丽莎的微笑还那么迷人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断臂之因,维纳斯还那么流行吗?如果人们知道了一切,楼兰古国还那么美妙吗?

美啊,是距离造就了你。彼岸,灯火阑珊。

【名师点评】

考生都知道,著名学者王国维在高中课文《人间词话》中论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文章以此为立意点,挖掘出了美得让人惊讶的思想与情感清泉。

写作是灵感的闪现,是情感的抒发。若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再美的文字也会黯淡无光;只有情动于心,方可笔墨动人。作者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立意触发点,以“彼岸,灯火阑珊”为题,并围绕这一话题逐渐展开,立意高远,角度不俗。不管是古今中外的诗词典故,还是物种人情,考生均是意到笔随,信手拈来。开篇以画入境,颇得

诗词古韵;中间连引诗词为证,语言美不胜收,观点入木三分;荒岛景观、刺猬相爱及蒙娜丽莎故事,或庄或谐,妙趣横生。文章写得如此从容亮丽,令一般考生望尘莫及。(罗小军)

典型失误分析

换 位 人 生

湖南考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宋代词人苏轼的名句,说的是在不同位置观赏群峰,可以感受不同趣味的景致。它深深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换位观察,你会看到不同景象,也就领略到多样美,人生之中的事物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能够找到事物的积极方面。因而,这样的人的人生中的烦恼、忧愁会少去许多,快乐如影随形地伴着他。曾听到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鞋的,小女儿是卖伞的。然而,这位老太太整日都是烦闷的,因为,她总是担心晴天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大女儿的鞋卖不好。一位邻人开导她说:“您应该高兴才是呀,晴天,你大女儿生意好,雨天你小女儿生意红火。”老太太一听心中顿悟,便开怀地笑了起来。从这则小故事中,给我们的启示太多,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天天快乐,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事不尽如人意,给我们带来许多忧虑、烦恼,如果我们是个懂得换位思考的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中会少几分不快,多几分快乐。

懂得换位的人,往往会懂得为他人着想。因此,这样的人的道德是高尚的,试想,一个事事从自身出发,从个人私利着眼的人,如何会有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精神,如何会有人敢亲近他,与他为友。这样的人一生注定是充满不满的烦躁和忧郁,也会是一个孤独的人生。只有懂得换位思考,多从他人出发,多为他人着想,才会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我们的雷锋便是一个善于换位思考的人,每次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会从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出发,主动放弃自身利益,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雷锋精神,由于懂得换位思考并为之付出行动,才让雷锋的名字事迹在我心中时时感动,永远铭记。

换位思考,是懂得快乐的人的法宝,换位思考,是懂得奉献的人的基石,换位思考,是体验人生多样美的诀窍。

让我们懂得换位,使生活奏出快乐音符。

让我们善于换位,使人生充满美丽画卷。

让我们乐于换位,使人生价值得以彰显。

【失分警示】

如果抛开考题,单独地来看这篇文章,虽算不上精美,但也无明显败笔。可出乎读者意

料的是,立意的偏差,让文章落入了“失败”的误区。此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啊!

文章立意为“换位人生”,完全背离了诗句蕴涵的哲理,有另起炉灶之嫌。从开头所引的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看,也只能推出“要多角度观察”这一结论,而非“换位思考”的观点。正文部分作者试图通过举例来论证“要懂得换位思考”这一观点,但所举事例与论点并不吻合:第一个例子要谈的是“换角度思考的问题”,而非作者所言的“换位思考”;雷锋的例子严格说来论述的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非“换位思考”。由此,可判为偏离题意。评分:10分(内容)+15(表达)+0(发展等级)=25分。(罗小军)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说“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歌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就变成毛衣„„”关于“转身”,你有那些感触和思考?

请以“转身”为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子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立意自定。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doc》
高中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