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

2020-03-03 03:47:4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学习新课标 实践新课程

摘要:本文从自身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角度谈论了学习语文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重要性。指出一些在新课标与课程实践相结合时所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 新课标 新课程 重要性 问题 建议

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师职业生涯的语文老师来说,系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极其有必要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自身都认识不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只知道一味的“教死书”,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知道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话,那么这个老师是失败的,纯属误人子弟。也许有些老师习惯了作威作福,习惯了一言堂,时刻抱着那些陈旧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不放,不愿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那这样的老师拿来何用。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是它的本职工作。教好学生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对于如何教好学生,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不同意见,每个老师也有属于自己的风格。但是对于一点,许多老师都是赞成的,那就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知识。要知道,老师要不断站在知识的前沿,学生在取得进步的同时,老师应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样老师才能教好学生。

一、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老师,应深刻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自身都不能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那他如何有心思深入钻研语文知识,不断取得学习进步,进而教好学生呢?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具有十分远大的意义。特别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件大事。也许有些老师会不以为然,认为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几年以后的事情,我现在就按照教学大纲教书就可以了。这种想法错了。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许多观念已经渗透到当前的语文教学之中;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代表着近一段时间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原则都在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中体现出来。因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思想体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就成了当前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件大事。

(二) 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然而由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不久,许多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不能转变自己的旧有观念,在新理念和旧理念之间徘徊不定,显得极为不适应。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为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必须从知识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但是教师观念上一改变,行动上一落实,学生是不是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这里面有部分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氛围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空间,品尝着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轻松。但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则一脸迷茫,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始终固守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太少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在客观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图书室藏书甚少,加之投入管理不力,很少有学校向学生开放,因而常常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对于课外阅读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为数也不多,很多家长愿意购买练习题之类的书让孩子做,而对于孩子看课外读物常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大加禁止。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看课外书的态度也不相一致,有的老师倡导,有的老师禁止。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开始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

(三)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并不是茫然不知所措,对其新思想、新理念还是拍掌欢迎、倾心认可的。几乎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出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道出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组织不力,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凡此种种说明一点,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尽管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

三、建议对策:

(一)广泛宣传,赢得支持,形成关注语文课改的氛围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同于小学,它直接面临的是三年后的中考,因而尤为引起家长、社会的关注。鉴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们非常看重孩子的分数,分高则喜,分低则忧,稍有波动,就一面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一面与孩子摊牌亮底,施加压力。因此,面对语文课改,想让家长们思想一下子转变过来,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支持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那是不现实的。怎么办?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用课改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个性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师要做好宣传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接受新课程,而且要让家长理解、参与、支持新课程。教师必须通过自己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学生冲破束缚,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用实际行动展示出语文课改的魅力,用学生语文能力不断提高的事实说服家长、说服社会。做到“语文课改”与“升学考试”的完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赢得全社会的支持,才能使家长从重视分数的狭隘视野中解脱出来,真心诚意地关注课改、支持课改。

(二)转化教师角色,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自我感觉知识是很困难的,没有教师的“教”是学不会的,老师是非常神圣的,是知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这样就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这一客观事实,影响了学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和认同。另外,教师平时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主义、专制主义使得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敬畏心理、恐惧心理。如许多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和不敢提出教师知识的错误等地方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这种心态下的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按教师的安排去行动,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缺乏自信心和创新精神。因此,作为受新课程理念洗礼的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给学生以民主与鼓励,与学生平等对话,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心得体会,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

语文课改成功与否,关键在广大一线教师。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明确知识和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教师恰当合理的教学行为,学生主动自觉建构而成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是上下尊卑的主从关系,而应是民主平等的和谐互动关系。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练我看”的被动学习,而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学习过程。教师思考问题的着眼点也应由教材转向学生,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生活体验出发,来引导学生理解当前所学内容。其次,教师还应加强学习,增强语文教学的底蕴。语文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读书共同成长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语言滔滔不绝、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知识旁征博引,板书工整隽永,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教师绝对受学生欢迎。而现在很多教师没有读书的风气,仅仅捧着教材和教参两本书在教育着祖国的下一代,这怎么能培养出富有思想、富于灵气的学生呢?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需要一桶水,一桶新鲜流动的活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面对见多识广、思想活跃的学生,教师就有可能被挂在黑板上,或是以其昏昏,胡弄学生。因此,教师就必须多多读书,天天读书,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三) 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素质

中国的教师为“考试”而教,中国的学生为“考试”而学。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指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时下流行的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因此,学校必须重建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必须明确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只能“以学论教”而不能再是“以教论教”。过去语文教学的评价主体常常是教师,往往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缺少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新课程,我们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应该是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的结合。

其次,评价的着眼点也不能仅限于考试“分数”上。考试“分数”固然是评价的一种方式,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来看,教学的评价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在评价中,既要有总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学业成绩评价,也要有观察、面谈、作品展示等评价。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学生,有些学生可能成绩不太理想,但只要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就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充分的表扬。只有如此,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课程改革时间不长,存在各种问题是必然的,但只要我们坚持学习,认真钻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努力工作,定能掀开语文课改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柏军.哈尔滨,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第二期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论文.doc》
语文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