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影评

2020-03-02 05:47: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没看过据说比电影好得多的原著,就单说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没觉得它把“活着”的含义给说透了,虽然台词中不止一次地道出了什么是“活着”。这片子我看得还比较轻松,特别是二喜那段,挺乐呵的,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结尾那个长镜头更是温情得不得了。按说本片最抓人的地方应该是两个孩子的死,但至少我没有被打动,两个孩子的死都非常戏剧化,戏剧化的处理是应该的,只是我觉得导演没处理好。第一个孩子死在头上的时候,突然春生出现了,悲转为了愤而后是怒;第二个孩子死在头上的时候,一个王教授在那里好不麻烦,让人不知是该喜还是悲,只能感慨起“乐极生悲”来。

而这两个孩子的死,都是直接死于突发事件,间接死于时代环境。也就是说,本片的悲剧首先是个人悲剧,其次才是社会悲剧。这是与《霸》和《蓝》最大的不同,前者突出的是社会悲剧,后者则是个人与社会并重。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觉得,在意识形态上它并没有达到被禁的底线,更不用说逾越了。当年反思*的《芙蓉镇》,同样是在讲一个“活下去”的故事,不就顺顺当当地公映了么?

《活着》和拿刚捧回小金人的《窃听风暴》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片中没有反面角色(《窃》顶多就那个国安局高官算反派),本来我是很惯性思维的,先后估计了好几个人会成为“坏人”(就像《霸王别姬》里的小四):将来长大的有庆、当上干部的春生、和和气气的镇长或者精明能干的二喜。结果都没有,相反这些人还都是“好人”。另外,它讲了集体食堂,但没说食堂的不合理;它讲了土法炼钢,但没说那钢不能用(就像《窃》没有把东德说得一无是处)。也就是说,它并没有去直接揭露什么人性的恶和制度的恶,从这一点上,也遭不来封杀之祸。

我也绝不是说反思历史就一定要着力刻画意识形态问题,其实我倒觉得《活着》这种淡化意识形态的方式挺好,只是导演没有做到位。《窃》也同样淡化了意识形态,做得就样样到位。换句话说,把它虚构成某个别的国家或者移植到某个专制国家,这个故事也同样可以发生;完全撇开意识形态,就把它看成是一个人追求自由和心灵救赎的故事,其水准也不打折扣。理性的德国人甚至还在最后借那位曾经的部长的口来发问,现在的联邦德国就是我们想要的自由国家吗?在批判专制的同时还不忘质疑现状。

而从整体上,《活着》要是完全撇开意识形态,这故事基本上就很弱了;可要是说它如何如何地批判了大跃进和*呢?力度显然又不如《霸》和《蓝》。就这么不尴不尬地被夹在了中间。最主要的问题,我觉得是导演对本片节奏把握和戏剧张力失衡,各个时期的时间分配和故事衔接不是很好,有些情节跳跃比较突兀,有些又显得拖沓。而且片子花了那么多篇幅讲春生欠一条人命,结果却不了了之,对春生的后来一点交待都没有。还有片尾突然提到镇长被打倒,也没了下文。这两个安排最让我不满意,人家王教授好歹最后还提到了他不再吃馒头的情况呢。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活着》称得上是张导的代表作,我也觉得它还不错。但看了这么多他的作品之后,我还是不得不说,我觉得张导的代表作是《英雄》。真的,不是讽刺。撇去为秦始皇翻案这条黑线,我可是对它色彩的运用喜欢得不得了。说到底,张导就是个摄影,大摄影,中国头号摄影。这点我绝对服!试问《活着》代表了他的什么?风格?手法?思想?态度?我都没有看出来。三大导演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反映同一时代的三部力作,遭到封杀的《活》、《霸》、《蓝》也正好成了他们的分水岭,打那以后,张艺谋堕落了;陈凯歌入魔了;田壮壮沉默了。

【补记】其实当初写作本文,初衷是对网络上以讹传讹“被禁原因”、追捧甚至神话禁片的做法的一种回应。本文的主体内容更多是对电影本身的一些评论而不是要纠结于“《活着》到底为什么没能活?”再次修订这篇评论,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年。可以在此补充若干信息。

两年前张艺谋做客《非常道》时首次谈到本片被禁,他只说了一句“我个人在制度面前是渺小的,自己也觉得无能为力。”而一年前余华发过一条微博说:“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审查才能通过。”虽然这些话语依然提供不了对于本片被禁更多的说明,但至少可以表明导演本人当时报审的态度是积极的(制片方的态度则不得而知)。被禁也许与当时一批电影被禁的大氛围不无干系。

另外,在看透了《英雄》之后,我反过来认为《红高粱》更能代表张艺谋,故事也有,画面也有,挺好。而这些年里本人也看到了《霸王别姬》当年在大陆公映的完整胶片版本,并不存在删改的情况,所以关于该片大陆公映版本结尾遭到修改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于是本文结尾的一句话也就不完全成立了。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 影评

活着影评

影评 《活着》

《活着》影评

活着影评

《活着 影评.doc》
活着 影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