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2020-03-03 07:48: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简介:

从教二十多年来,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里明白。提起数学,学生常会在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正文开始>>

从教二十多年来,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只有心里明白。提起数学,学生常会在艰苦的思索,繁难的演算,复杂的逻辑推理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枯燥的、辛苦的劳动。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学习和实践,我体会到: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积极反应。

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是高年级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尽管六年级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自制力,但是,持久性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加上数学内容单一,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圆,

在教学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先想想圆的面积指什么部分,该怎么计算,然后,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动手摸,通过摸明白圆的面积。然后自学课本动手操作数学课本第127页小组合作完成,弄懂圆通过剪拼、发现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看出这个圆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圆半径的平方。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数学活动情境,使学生真正明白了圆面积计算的公式以及算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

1、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 较好。 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评, 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 给学生, 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 我认为成功 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 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 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 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但毕竟是 假设性、想象性的, 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作为一线教师, 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 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 数作为编题素材,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 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3、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 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 给每位学生创 设发表意见的机会,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 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 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 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 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 2 问题和讨论: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5、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 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 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 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 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 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 (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 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 适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 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 带出课外,带向 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 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6、“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为了 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 宜过分琐碎。但这往往 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 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 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 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 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 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 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 分钟又何尝不可 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7、“ 圆柱的体积”教后感 人教版第十二册“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 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 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 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 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在教学中,我把它改成了“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3 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如图)如果每立方米小麦 约重 735 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得数保留整千克。 ” ) 为什么我会这样设计呢?因为现在的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掌握新知, 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如果按照例题教学,我觉得学生只是运用公式进行了 一次计算,谈不上解决了实际问题。而按照改变了的例题教学,让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测量麦 堆的直径 或周长以及高来求出小麦的重量,使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有了真正的了解, 从而想出解决的办法。因此,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它是我们的参考,在教 学过 程中,我们不应当完全唯书论,有必要的话,可以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题来替代或进行改 题,长期下去,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随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14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全文]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doc》
六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