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印象

2020-03-01 20:56: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疆印象

段巧娥(高级讲师)

中学时读碧野的《天山景物记》,那林立的冰峰,寂寥的雪原,神秘的变色湖,壮美的果子沟,草甸上成群的牛羊,妖娆的哈萨克牧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通过影视作品、科普读物对新疆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于一个生于黄土高原、长于吕梁山的人来说,新疆的沙漠、戈壁、绿洲、草原及占六分之一国土面积的辽阔疆域,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新疆自然成了我心目中一片神秘的、有强烈磁性的广袤土地,到新疆游历一番也早已是我的宿愿了。

意外的时差

3月15日晚10点20分,我们乘坐的飞机从武宿机场起飞了,机组人员介绍,飞机的空中行程为2300多公里,中途无经停,飞行大约3个半小时。同行皆大为惊骇,不约而同地感叹道:新疆可真远啊!

午夜两点航班准时抵达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平生第一次与向往已久的祖国西北边疆来了个亲密接触,兴奋、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而且非常幸运的是搭载我们的那位出租车司机十分热情,也十分健谈。在从机场驶往市区近半个小时的行程内,他不仅不厌其烦地解答我们每个人提出的问题,而且滔滔不绝地主动介绍各地风景名胜之状况,疆内知名的雪山、湖泊、草场、故城、边境口岸几乎无一遗漏。

等到达预定的酒店,与旅行社签了合约,已是凌晨三点。同行一人看看总台的表,顺嘴说:“飞机太晚了,我们回房间洗漱完毕,只能小睡片刻,天很快就要亮了。”这时总台服务员——一个维族小伙子用有点生硬的普通话回应道:“没事,现在还早呢!放心睡吧,您明早十点钟起床,什么事都不会耽误的。新疆跟你们内地有两小时的时差呢。”这时余辈皆恍然大悟---刚才与旅行社签订合约时,还暗中埋怨新疆导游怎么如此懒惰,十点半钟才叫我们出发游天山天池呢。

1 原来疆内早十点才是上班时间,晚上就寝则在十二点到两点之间。平时只明白出国会有时差,全然忘了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也会有显著的时差。这才想到初中学到的那点地理知识—新疆跟我们华北差两个时区呢!?

戈壁.风区

新疆呆了三天,每天的宿营地都是乌鲁木齐,自然每天的始发点也是乌市了。我们游览的第一个目的地是离新疆首府乌市最近的景点---天山天池。上午十点半导游准时来接我们,旅行车行驶在乌市市区内,虽然正值上班高峰期,道路却畅通无阻。

乌市的街道与内地城市倒也没有多少区别,只是车辆少了很多,因而内地许多城市令人头疼的塞车现象这里却很少发生。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乌市也有高楼大厦,但绝非内地大城市的鳞次栉比,两三层甚至只有一层的楼房、门面即便在繁华路段,也随处可见。加之车流量远远低于内地,行进于此,呼吸仿佛也通畅了许多。

车子很快驶出市区,眼前的景象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如果是内地大城市,近郊仍然楼房林立,人群喧嚣,商贩云集,延伸着城市的繁华与热闹。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情景,公路两旁没有了人群,没有了建筑,也不见农田,除了贴着地皮丛生的一簇两簇土黄色的骆驼刺外,你甚至看不到植物的影子。放眼望去,已然全是黄戈壁了。(新疆有两种戈壁:黄戈壁与黑戈壁。黄戈壁是黄土与黄沙混合着的,黑戈壁则全是大大小小的青黑色石块了。)

可以想象新疆许多地方的公路其实是建在戈壁滩上的,很少有障碍,省道、国道、高速大多是直道,少有拐弯,且疆内地广人稀,走几十里、上百里不见城镇、村庄是很寻常的。导游告诉我们,到乌市一带向大爷大娘问路时,一定要听好了,如果他(她)告你“直直走”,应当不会太远。如果告你“直直----走”(那个“直”字儿化了,又拖得很长),那恐怕就在一二百公里之外了。

从乌市往吐鲁番的公路便是如此。从车窗望出去,笔直的道路两旁,几乎都是一望无际的黑色戈壁滩,一片荒凉、一片沉寂。幸而达坂城和小草湖的风

2 力发电机组为茫茫戈壁做了壮美的点缀;而远望达坂城,王洛宾老先生所歌颂的那些出嫁时带着妹妹,坐着马车,扎着长长的辫子,两只眼睛真漂亮的达坂城姑娘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美丽的遐想。

据说王洛宾老先生和达坂城的姑娘对当地旅游公路的修建可谓功不可没。当年,修筑吐-乌高速时,筑路工人在茫茫戈壁上,面对干旱、缺水、风沙、烈日的考验,辛苦而单调地劳作着。西部歌王王洛宾由是创作了《达坂城的姑娘》和《阿拉木汗》这两支曲子,鼓舞人心。如果有人心生怨气,发起牢骚,领队就鼓励他好好干,加快速度往前修,达坂城的姑娘就在树林后面的房屋里欢迎他们的到来呢。如此一来,那些泄了气的清一色的小伙子们便又干劲十足了。

出了乌市往南?行走八公里,便是达坂城风力发电站了。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黑色戈壁滩上整齐地矗立着一排排白色的三十到五十米高的巨大风车,景象蔚为壮观。导游让我们下车观景拍照,早已迫不及待的同行还没背好挎包便跳下车,岂料百里风区?疾风劲吹,小挎包掉到地上,竟然被风吹着跑了。我算是队伍中最年轻的,紧跑慢跑好不容易才逮着了这个想要逃之夭夭的小包包。我特意背着捡回来的小挎包,站在书有“达坂城风力电厂”的那块大石头旁,故意散开发辫,任凭造福新疆人民的风吹动我的长发,拍了几张颇有纪念意义的照片。照片中的我不仅衣袂飘飘,且头发被风吹向一边,此番情景自然让人联想到去吐鲁番途中看到的几片因大风常年吹刮而全部倒向一边的杨树林子,其状何其相似也!

启程前导游曾介绍:我们今天要途径新疆著名的老风口、古丝绸之路重镇---达坂城,并告我们当地有这样的民谣“达坂城,老风口,小风小风天天有,小风刮歪树,大风飞石头。”当地每年的大风日,平均有148天,多时可达200多天。但大家都没太在意,觉得刮风这样的自然现象没什么特别令人关注的。没想到达坂城的风仿佛猜透了游人的心思,“一见面”就跟我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我们领略并永远记住了它的威力。

此地春天的风也一样带来了凉意,空气干燥但很纯净,所以尽管“一年一场

3 风,丛春刮到冬”。但完全没有黄土高原尘土飞扬的景象,也闻不到空气中挟带着的土腥味。或许黑戈壁上根本就没有尘土,或许曾经也有尘土,却早已被千年如斯的风吹到海角天涯去了。正因如此,草木难以生存的戈壁滩却成了极理想的天然大晒场。在离吐鲁番市区不到20公里的戈壁滩边缘地带,每年秋后,风力减弱,博乐、伊犁、石河子、奎屯、沙湾、和田等地的辣椒和大枣种植大户们都会运送辣椒和大枣到戈壁滩晾晒。戈壁吸热好,而且“早上不打霜, 晚上不返潮”,每天4级左右的风还能加快植物水分风干。辣椒干得很快,收集起来后又非常干净,且色泽、味道都属上乘。到了收购季节,商贩们都到晾晒地争相抢购。据说新疆名吃辣子鸡就讲究必须用戈壁滩晾晒的辣椒来做重要辅料。

风在造福新疆人民的同时,也给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车子经过小草湖风力发电站时,导游告诉我们,这一带便是新疆著名的“三十里风区”,全年大风达百日以上,春季尤甚,十级以上的风亦不稀罕。每逢大风来临,公路都要封闭。否则,大风卷起戈壁滩上坚硬的石块能将车窗玻璃全部砸坏、砸伤司乘人员,车辆外壳也会被随风肆虐的石子打得坑坑洼洼,状如蜂窝。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一句诗“一川碎石大如斗,风吹满地石乱走。”用它来形容此地的状况真是再生动不过了。

去吐鲁番一路上,望着广漠无垠的戈壁滩,我再一次真切地体验到了古人所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体验到自然的伟大与人力的弱小,也想到了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的感喟。如果将一个人臵于茫茫戈壁之上,又何异于沧海一粟呢?

导游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从乌市到吐鲁番的戈壁上,过去有个劳教所,曾有一名罪犯越狱逃跑,狱警发现后立马分头去找,结果向晚时分,逃犯竟然自己返回来了。或许是如大海般遥无边际的戈壁使他产生了永远走不出去的恐惧,或许是在戈壁缺粮断水条件下,他没有勇气挑战生命极限,当然我们更希望他是良心发现,及时悔改了。

馕饼.手抓饭

4 提到新疆美食,恐怕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买买提的羊肉串。因为它遍布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颇受各地百姓的喜爱。其实,烤羊肉串只是新疆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疆内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主食是馕、拌面、手抓饭。这些食品如我们山西的馒头、面条一样普及。无论是哈萨克牧民的毡房中,还是维族百姓的餐桌上;无论是街边的小饭馆,还是乌市的星级酒店,这些食品都随叫随到。

馕有三个特点:干、大、酥。它虽与内地的烧饼一样是一种炉内烤制的食品,但要比普通烧饼大出一到两倍,且制作工艺与口感亦大不相同。比之烧饼,馕的制作更为讲究。需在发酵的面内加入牛奶、鸡蛋、洋葱细末和匀,?将面团掐成小块,用中间鼓、两头极细的擀面杖轻轻擀成中心薄、边缘厚的大饼,表面撒上白芝麻,印上花纹,放入一米多深的馕坑,贴住馕坑内壁烘烤。待到出炉时,除了边缘厚的部分半干半湿外,其余部分全被烘干了,但绝不像我们买到的干馒头、干饼子一样坚硬难啃。馕入口香酥,绵软易化。这一特点与它的缘起有很大关系。

古代新疆境内多为牧民,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一年之中,随着季节变化,牧民们就得赶着牲口、驮着家当寻找新的牧场,艰辛的跋涉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因而每次迁徙之前,都要备好足够的食物。如果带湿的食品,不单分量重,还难免发霉变质。干的熟食便成了牧民迁徙途中的首选,馕就应用而生并代代传承了。

时至今日,奶茶泡馕,汤面就馕,仍是许多新疆百姓(包括各少数民族和汉族)早晚餐最普遍的食物。故民间有句话:“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在新疆旅行,各景点卖烤肉串、馕饼的商贩一字儿排开,与电影《寻找阿依库勒》中的景象完全相同。

所以谓之“馕”,是缘于它出自一种特殊的火炉---馕坑。新疆农村许多人家都有馕坑,不仅用来烤馕,而且新疆名吃烤包子、烤全羊也出于此。用馕坑烤制的食物皆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风味独特,为其它方式烹制食品所不及。

手抓饭是新疆特色食品中的又一个招牌。

5

没齿不忘的新疆拌面

白面是新疆人的主食,按理说面条对于我们并汾百姓来说,真是太熟悉了。然而新疆几次吃面条的经历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新疆面条叫拌面。第一次吃是在入住的酒店。那天上午去天池,下午逛乌市,夜幕降临才回到酒店。大家都又累又饿,要了点特色菜肴后,一致同意吃碗面,既顺嘴,又解饥。很快面条上桌了,盛于大盘中,底下是细细的整齐划一的拉面条,上面覆盖着色泽鲜丽的蔬菜---乳白色半透明的洋葱,绿色的芹菜、浅红的番茄、大红的辣椒、褐色的炒羊肉块,配上雪白的面条,看一眼便让饥饿的人垂涎三尺。大家都说这面太好了,外观漂亮,又皆备我们山西炒面和浇面得双重特征,便各自埋头准备大口“丝拉丝拉”,谁知这第一筷子下去,几个人几乎同时发出了惊叹:好家伙,这么细的拉面条,怎么如此劲道呢?不曾想我们几乎天天吃面,却从没吃着这么有嚼头的面条。

新疆拌面,不仅爽滑细腻,略带甜味,而且非常有韧性,吃到嘴里觉得这面条仿佛要跟人的牙齿较劲似的,有点令人不可思议。莫非他们制作面条有什么秘笈?

同行有一位热爱生活的尊长,意欲探看究竟。恰巧这家酒店开设自助餐,加工拉面条的操作台就设在酒店大厅内。

探看的结果便是发现了其中一大奥秘:拉面下锅后,汤一沸腾,面条立马就被捞到一旁备好的凉水盆中浸一下,旋即捞出盛入盘中,然后肉块、鲜菜下入油锅,急火烹熟,盖在捞出的拉面条上。

这一看不要紧,这位尊长脾胃不太好,饭毕喝茶水的间隙,一直担心自己会闹肚子,好在担心没有变成现实。然而口感独特的新疆拌面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疑惑。

第二天,经向导游讨教,我们才知道新疆拌面与众不同,原因有三:其一,疆内产麦区天气寒凉、气候干燥,小麦生长期长,磨出的面粉本身就筋道;其

6 二,新疆人和面时都会放入适量的盐巴,面条更富韧性,口感也更好;至于面条一沸腾就捞出并过凉水,饭店大厨如是,家庭主妇亦如是,新疆百姓多少年来就习惯吃这种不凉不热、爽口劲道的面条。

疑团解开了,我们决定口感好、味道佳又便宜实惠的拌面还是要吃的,不过下次一定要嘱咐服务员,让面条别过凉水。谁曾料,拌面留给我的记忆绝不仅仅如此。

次日中午,我们在乌市路边小店又各要一份面,并嘱咐跑堂的小姑娘道:面条别过凉水,小姑娘用诧异的眼光看了看我们,便忙乎去了。一会,第一碗面上桌了,全然不见热气腾腾的迹象。细心的同行又向小姑娘核实情况,小姑娘跑回去问大厨,回来后双颊绯红,羞赧地说:“很抱歉,师傅做面从来都是一样的程序,面条的确过凉水了,请您稍待片刻,重做好吗?”这次脾胃不太好的尊长索性守在厨房窗口亲自监督,我们终于吃到被改良了的新疆拌面。

如果你素喜猪肉,那么到新疆酒必须入乡随俗克制自己了。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如维族、哈萨克族、回族等都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即便是乌鲁木齐这样的大都市,许多饭店都难寻猪肉的影子,甚至不能随便谈论与猪有关的话题。因为对于穆斯林而言,猪就是圣物。他们多食牛羊肉,尤其是羊肉,无论小吃一条街,还是颇具规模的大餐馆,都时常备有手抓羊肉、烤全羊、烤肉串、羊汤等食物。倘若晚间出来散步,行走在维族人聚居的国际大巴扎一带,你会闻到大街小巷四处飘逸着的羊肉膻味和香味混合的那种独特气味,这种气息,在全国来说,恐怕都是绝无仅有。吾辈戏谑的称之为“新疆的味道”。

新疆实在太大了!由于时间和季节的原因,我们只游历了那片广袤土地的小小一角---乌市和东疆的吐鲁番,南疆、北疆统统没有机缘看上一眼。没有走近它的时候,这片土地对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此行未能遍览新疆各地,更觉意犹未尽。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国土对我的吸引力竟然比未去之前更大了。那繁花似锦、碧草如茵的那拉提大草原,如诗如画又以“水怪”举世闻名的赛里木湖,风情独特的禾木古村落?,神秘莫测的喀纳斯变色湖,因盛产美玉而蜚声

7 海内外的和田、于田以及热烈欢快的维族歌舞,富有异域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都令我更加心驰神往!

新疆是如此奇丽多姿,除了远离大海,这片土地几乎汇集了一切的自然美景:沙漠、戈壁、草原、湖泊、雪山、风区……不仅如此,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家园,这块历来被称为“西域”的故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必经地、与多国接壤的祖国西北边陲,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异国情调。多么希望集数美于一身的新疆能够愈加安定团结、繁荣昌盛,如绵绵天山、巍巍昆仑,亘古屹立、岿然不动!

印象新疆

抚州印象

湘西印象

印象新加坡

印象城

印象桂林山水

敦煌印象

春节印象

城管印象

印象世界杯

《新疆印象.doc》
新疆印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