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2020-03-01 22:03: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站址迁移及对比观测要求

(1) 基准站、基本站和辐射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一般站站址的迁移必须报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审批,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2) 为取得全年完整的观测资料,在旧站址的观测记录应持续到12月31日,新站址的正式观测记录应从1月1日开始。 (3) 为了解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资料序列的差异,为正确使用迁站前后观测资料提供依据,凡新旧两地水平距离超过2000米、或海拔高度差在100米以上、或地形环境有明显差异者,迁站时须在新旧站址同时进行对比观测。对比观测可在迁站前进行,也可在迁站后进行。

(4) 对比观测项目为气温(包括最高、最低)、湿度、风向、风速、深层地温(无深层地温观测任务的站不需进行)。 对比观测的时间,基准站为1年12个月;基本站和一般站为

1、

4、7或

7、

10、1月三个月。每天进行对比观测的时次为0

2、0

8、

14、20时(80cm、160cm、320cm等层的地温仅在14时)四个时次,夜间不守班的地面气象观测站02时可用自记记录代替。 (5) 对比观测资料应统计整理成月报表,并存档上报。

2、自动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⑴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巡示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具体时间,各站自定,但站内必须统一;⑵正点前约10分钟查看显示的自动观测实时数据是否正常;⑶00分,进行正点数据采样;⑷00-01分,完成自动观测项目的观测,并显示正点定时观测数据,发现有缺测或异常时及时按第二十三章的规定处理;⑸01-03分,向微机内录入人工观测数据;⑹按照各类气象报告的时效要求完成各种定时天气报告和观测数据文件的发送。

3、人工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⑴一般应在正点前30分钟左右巡示观测场和仪器设备,尤其注意湿球温度表球部的湿润状况,做好湿球溶冰等准备工作;⑵45-60分观测云、能见度、空气温度和湿度、降水、风向和风速、气压、地温、雪深等发报项目,连续观测天气现象;⑶雪压、冻土、蒸发、地面状态等项目的观测可在40分至正点后10分钟内进行;⑷日照在日落后换纸,换其他自记纸的时间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自定;⑸电线积冰观测时间不固定,以能测得一次过程的最大值为原则;⑹观测程序的具体安排,台站可根据观测项目的多少和观测仪器的布设状况确定,但气压观测时间应尽量接近正点,全站的观测程序必须统一,并且尽量少变动。

4、地面气象观测员5项要求

⑴应经过系统业务技术培训,参加业务主管部门定期组织的考核,取得省级或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定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岗位资格。 ⑵应熟练掌握地面气象观测技术,遵守观测值班纪律,密切监视天气演变,坚持实事求是,不得涂改、伪造观测记录,认真地按本规范的要求完成观测任务。 ⑶负责观测仪器和场地的日常维护,时刻保持仪器和场地处于良好状态。 ⑷在每次观测时,要及时、认真地填写地面观测簿和向微机终端输入人工观测记录,并应按规定的数据格式和编码规定按时发送气象观测数据,编制报表和预审。 ⑸应积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业务技术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新的观测业务技术知识和新仪器的使用维护方法。

5、观测项目

1、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

⑴各台站均须观测的项目: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的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面温度、雪深;⑵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台站观测的项目:浅层和深层地温、冻土、电线积冰、辐射、地面状态;⑶由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的项目:雪压, 根据服务需要增加的观测项目。

2、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自行规定的方法和要求开展的观测项目 由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需要自定。

6、观测值班室

观测值班室是安放室内观测仪器的场所和值班观测员的工作室。

(1)一般应建在观测场北边,保证观测员在值班室有较开阔的视野,能看见观测场的全貌,可随时监视观测场的情况和天气的变化。

(2)安装集中控制和分配供电电源的配电箱。

(3)防雷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别准的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观测、记录处理和编发气象报告。

⑴为积累气候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定时气象观测。自动观测项目每天进行24次定时观测;人工观测项目,昼夜守班站每天进行0

2、0

8、

14、20时四次定时观测,白天守班站每天进 行0

8、

14、20时三次定时观测。基准站使用自动气象站后以自动观测记录进行编发报,但仍然保留24次人工定时观测。

⑵为制作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实况资料按规定的时次进行天气观测,并按规定的种类和电码及数据格式编发各种地面气象报告。

⑶进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新增加项目的观测。

⑷按省、地、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进行自定项目和开展气象服务所需项目的观测。

⑸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指定的气象站,按规定的时次、种类和电码,观测、编发定时加密天气观测报告、不定时加密雨量观测报告和其他气象报告。

⑹按统一的格式和规定统计整理观测记录,进行记录质量检查,按时形成并传送观测数据文件和各种报表数据文件,并可按要求打印出各类报表。

⑺按有关协议观测、编发定时航空天气观测报告和不定时危险天气观测报告。 ⑻对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及时进行调查记载。

8、三性

由于近地面层的气象要素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时间变化上的脉动性,因此地面气象观测获取的资料必须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代表性--观测记录不仅要反映测点的气象状况,而且要反映测点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平均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在选择站址和仪器性能,确定仪器安装位置时要充分满足观测记录的代表性要求。

准确性--观测记录要真实地反映实际气象状况。地面气象观测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性能和制订的观测方法要充分满足本规范规定的准确度要求。

比较性--不同地方的气象台站在同一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或同一个气象台站在不同时间观测的同一气象要素值能进行比较,从而能分别表示出气象要素的地区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地面气象观测在观测时间、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等方面要保持高度统一。

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承担的观测任务和作用分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三类,可根据需要设置无人值守气象站。承担气象辐射观测任务的站,按观测项目的多少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

国家基准气候站--简称基准站。是根据国家气候区划,以及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为获取具有充分代表性的长期、连续气候资料而设置的气候观测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必要时可承担观测业务试验任务。

国家基本气象站--简称基本站。是根据全国气候分析和天气预报的需要所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大多担负区域或国家气象信息交换任务,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

国家一般气象站--简称一般站。主要是按省(区、市)行政区划设置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本省(区、市)和当地的气象服务,也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

无人值守气象站--简称无人站。是在不便建立人工观测站的地方,利用自动气象站建立的无人气象观测站,用于天气气候站网的空间加密,观测项目和发报时次可根据需要而设定。

另外还可布设机动地面气象观测站,按气象业务和服务的临时需要组织所需的地面气象观测。

气象辐射观测一级站--进行总辐射、散射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反射辐射和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气象辐射观测二级站--进行总辐射、净全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气象辐射观测三级站--只进行总辐射观测的辐射观测站。

10、台站观测中自动气象站日常工作流程

⑴保持自动站设备处于正常连续的运行状态,每小时正点前10分钟要查看数据采集器的显示屏或计算机显示的实时观测数据是否正常。

⑵每日日出后和日落前应巡视观测场和值班室内的自动气象站设备。巡视的主要内容包括:查看各传感器是否正常、雨量传感器的漏斗有无堵塞、地温传感器的埋置是否正确、风向、风速传感器是否转动灵活、直接辐射表跟踪是否正确等。 ⑶自动气象站的降水量可供编发天气报、加密天气报、加密雨量报、重要天气报用。每日0

8、20时仍须人工观测雨量筒的降水量,并记入观测簿中定时降水量栏作为正式记录。

⑷定时输入人工观测记录,通过地面测报业务软件完成规定气象报告的拍发或上传,气象记录报表的编制或数据文件的制作。

⑸定时观测的数据需抄入观测记录簿中(基准站除外)。

⑹每日20时后必须认真检查当日数据是否齐全,并做好当日数据文件的备份。 ⑺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出现缺测时,按第23章中规定进行补测。

⑻定期取回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的数据。

目录:

1、站址迁移及对比观测要求

2、自动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3、人工观测方式、观测程序

4、地面气象观测员5项要求

5、观测项目

6、观测值班室

7、观测任务

8、三性

9、观测分类

10、台站观测中自动气象站日常工作流程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

《简答题.doc》
简答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