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2020-03-03 04:53: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作者:张忠德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2期

摘 要: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具有观念新、思路新,发展重点突出,政策落实到位等特点。但子长县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要从加强基础建设,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促进子长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关键词:子长县 新农村建设 特点 问题 策略

一、子长县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

子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县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1.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多万元重点从环境卫生、院落整治、窑面粉涂、巷道硬化、改厕建沼、生态建设、活动广场等八个方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截止2009年底,建设了以205省道、县道、乡道路沿线为重点的100个新农村示范村,整治院落1.3万户,改造窑洞

3.6万孔,窑面镶贴瓷砖8000多孔;硬化村内巷道300多条4万多米,铺设排洪排污管(渠)

5.6万米;新建村级活动阵地和文化休闲广场40处、休闲凉亭5个、公厕106个、垃圾坑158个、改厕6000个,清理垃圾2000多吨;栽种绿化树种60多万株。

2.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子长县累计投资2亿多元,新修通村公路60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县乡和乡与乡之间公路全部实现黑色化,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新修基本农田2万多亩,补修加固淤地坝89座,提高了农民人均基本口粮田占有面积;解决了492个自然村

9.34万人的饮水困难,让全县19.7万农民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干净水;全县农村100%实现了三通(用电、电话、有线电视),所有乡镇开通了移动电话,互联网已覆盖全县。

3.产业开发,夯实了农民增收基础

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8亿元,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增长21.7%。全县累计建成各类养殖大户4000多户,其中百头以上养牛场和千头以上养猪场均达到17个,发展万只以上养鸡场5个。建成了多个“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夯实了农民增收基础。

4.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新修初级中小学各一所,缓解了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落实了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整合了农村教师资源,提高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补助标准,普及了“蛋奶工程”;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合作医疗报销由最多3万元提高到5万元,并设立了大病救助资金;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年实现劳务收入上亿元;健全完善了党委抓基层党建的责任体系和制度,深化了“三级联创”活动;整合了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力量,持续深入地对农民进行了政策法律、种养技术、劳动技能、维权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年均培训农民达到3.5万人次[1]。

5.按照新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整合了村镇

按照新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全县的行政村总数由现有的358个减少至297个(其中,小城镇10个,中心村43个,保留村244个,撤并整合58个村)。截至2009年底,已完成12个乡镇总体规划,140个村庄建设规划,170个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按照延安市新下达的子长县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规划70个、产业发展规划70个,相关部门已联合发文,分解了任务,落实了责任,明确了时限要求。

二、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建设特点也很鲜明,呈现出坚持因地制宜,突显白于山区新农村建设风格;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狠抓产业开发,夯实农民增收的经济基础;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建设有章有序;注重社会和谐,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尚等特点。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的新任务、新课题,加上该县经济底子薄,农业造血功能差,还存在许多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1.增加农民收入仍是当前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虽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子长县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全县来看, 2009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9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接近4:1,绝对额相差1.2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但和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和全省也有一定差距。农民增收不快、生活水平偏低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基础设建设还需大力投资

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和农业技术生产手段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村在“水、电、路、气、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产品服务方面和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另外前期建设在改善村容村貌方面投入较大,挽脑畔花墙、粉涂窑面、油漆门窗、修建院墙、硬化院落为主的院落整治活动主要是面子工

程,不少村庄村民房屋内部还是破破烂烂,且占用了较大资金,也导致保障农民长期增收的农业基础设建设投入不够,农村基础设建设还需大力投资。

3.农业产业发展滞后

①产业发展缺乏规模,发展不平衡。很多村都没有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小生产、小资本、小流通的特性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难以面对大市场的冲击;②产业链条不完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缺乏稳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产品还基本上以鲜销和农民初加工销售为主。③产业品牌不够响。传统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品牌不多,不响,走出去的品牌更少。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经纪人缺乏,有的虽然组建了一些协会,但是组织化程度普遍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协会与会员之间联结松散,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很少在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同时,各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功能尚不健全,对产业的拉动力弱,带动致富能力不强。⑤主导产业主导地位不明显,缺乏长期统一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子长县在近20年内,先后确立过烤烟、薯业、蚕桑、梨果、舍饲养羊、养猪、大棚蔬菜、养牛等为主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地位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规模效应的形成。⑥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产业发展规模小,引进发展龙头企业难和龙头企业带动辐射成为一个双向矛盾[2]。

4.留村农民综合素质低,建设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减少了农民,富裕了农民,也导致了滞留农村农民的“老、弱、病、残、幼”人员比例较大,综合素质低,使一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无法得到推广,只能靠苦力赚钱,一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无法得到应用,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智力阻碍,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另外由于农民认识偏差以及一些干部没能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的关系,导致农民群众尽管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但仍有不少农民群众把新农村建设看作是政府的事情,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5.实际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脱节有夸大成绩现象

由于资金、人力、计划不合理、上级部门监督检查注重报告报表数据,注重样板工程、重点工程、形象工程,实地考察不够等多方原因,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些真正实惠农民群众的项目未能上马,出现了人为捻造数据,夸大成绩,地方政府与乡镇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 形象工程,报告数据与农村调研得来的数据不吻合,有偏差的现象。

三、加快子长县新农村建设步伐与质量的策略选择

1.着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以县镇村三级卫生防治网络,提高乡村医疗卫生的软硬件建设。加强镇级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硬件建设,为群众业余时间学习、休闲、娱乐创造良好条件。加大对中小学硬件建设的投入,提高办学质量,解决农村适龄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从根本上为农民群众的子女谋出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巩固好“人畜饮水工程”的同时,着力解决好农民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农业“灌溉难”问题;继续采取有效办法筹集配套资金,加快实施村村通道路改造维护工程。加强农村信息网点站建设,便捷农民群众相关信息的获取与发送。建立健全农民的养老、生育、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

2.坚持多措并举,努力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增收,坚持“县级抓龙头、乡村抓基地、农民抓调产”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在产业开发上,既要培育规模种养大户,更要注重“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推进,同时,认真做好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制定实施标准化生产规程,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做好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增强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规范现有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程序,扩大其覆盖面,并在主导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村,由农村干部和“能人”牵头,组建新的专业合作社,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大力发展县域二三产业促增收,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三产服务项目,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和质量促增收,整合涉农培训资源,坚持不懈地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既要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更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克服不愿离土离乡的心理和外出务工的畏难情绪,加强与用工地政府和企业的协调沟通,千方百计稳定和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3.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发展后劲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强城市转移农民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镇化改造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大资金对农业重点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展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资金和智力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的参与机制[2]。

4.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建设主体作用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根本途径。通过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先进事迹,让农民自己亲身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激

发他们建设的自觉性;尊重农民,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管的机制,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总之,一定要以务实的的态度,认清问题,理清思路,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力争使子长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政协子长县委员会,政协子长县委员会关于我县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视察汇报[R],2009.12.

[2]中共子长县委,子长县人民政府,子长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R]2010.5.28.作者简介:张忠德,男,1966年4月出生,陕西延川人,西安邮电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博弈论。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

新农村建设问题

农村妇女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cn

人才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青海省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论文

《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oc》
延安市子长县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