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2020-03-01 21:27:0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1.1912年至1913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学制系统,史称《壬子癸丑学制 》,取消中小学的读经课,使中小学语文课程趋一,称之为“国文”。1917年10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大会决议《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推行注音字母。1919年该会又提议改中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截至1922年止,学校以“ ”为标准语音进行教学,中小学其他各科教科书以及大学讲义逐渐全部使用白语文。学校教育用国音正字,用国语教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大改革。

2.在我国,“语文”课程于1949年正式定名

3.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包括 工具功能、教育功能和 发展功能。

4.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任务是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5.1950年颁发的《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提出,思想教育的具体内容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国民公德

6.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最大特点是将 汉语教学与阅读、作文、识字等并列,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

7.1963年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突出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了书面语言,但却淡化了 。口头语言

8.1978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一次提出了“ 基础训练”的概念。

9.被称为“过渡”大纲的是1986 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10.重视学生的一般发展 ,将“一般发展”与“语言文字训练”、“思想教育”并列,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总要求之一,是1992 年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稿)》的显著特点。

11.语文基本素养就是指那些对学生 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方法和习惯,指学生应具备的。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

8.对于语文评价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了把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作为评价首要目的的传统评价思想,把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 促进学生的发

作为语文评价更重要的目的。

二、简答题

1.举例简述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留下了哪些宝贵遗产。 答案:孔子提倡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孟子主张专心有恒,由博而约;韩愈强调学必有师,文以载道;朱熹赞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王夫之提出学思并重,知行结合等。

2.语文课程的发展功能涵盖哪些主要内容?答案:培养以思维为核心的包括注意、观察、想象、记忆在内的一般认识能力;培养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为基础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互助合作学好语文的能力;培养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简述语文素养的含义。答:语文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内容,内涵十分丰富。具体地说,它以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体验、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研究能力等的融合。

三、论述题

1.联系建国以来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的争论,论述你对语文性质的认识。

答题 在建国后对语文的性质和任务的长期争论中,主要观点有工具性说,工具性与思想性说,人文性说,工具性与人文性说。无论哪种观点,都集中反映了当时对语文基本性质和主要任务的认识,反映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艰苦探索历程。发展到现在,在多年的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关于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在新课程标准中有了明确的定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语文同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性质。

首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解决社会联系任务的活动,实现交际的工具有多种,但最重要、最有效、使用最广泛最方便的工具是语文。这种重要的工具性质表现在外延上,指语文贯穿在人类的一切交际活动中;从内涵看,则指语文实现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的功能,主要包括:概括和传递信息的功能;自我表现的功能;根据不同的对象施加影响的功能;自我教育的功能;创新功能。

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精神要素,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作为文化要素之一的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能够表情达意,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沟通的作用;语文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借助于语文实现文化沟通和互动,从而推动文化发展和创造文化;文化的各个方面主要通过语文反映和传授。通过使用语文从事精神活动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2.结合自身语文教学实践,具体论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答案 在建国以来我国语文界的语文教学实践和论争基础上,大多数人已意识到历次大纲都强调的“语文课程要做到工具性和思想性统一”中的 “思想性”已不足以涵盖语文课程育人的丰富多样性,因此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界对语文课程认识上的一个突破。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首先,这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它涵盖了思想性、文化性、审美性、发展性、创造性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而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特殊性,是与其它课程相区别的特点,也是绝对不容许忽视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反过来人文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对语文工具的掌握。第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包涵两个方面:语言文字的形式方面和它所负载的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等内容方面,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要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语文课程把表达形式的学习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重要目的之一,这是它与其它课程在性质上的区别。语文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形式和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不能偏重某一方面。第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对语文课程来说,每一篇教材都只是一个学习的案例,应当先从识字辨句到了解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进而研究用词造句、篇章结构等表现技巧,通过表现技巧的分析,必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

1.简述1956年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主要特点。

答案:(1)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学科的目的任务。既重视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又重视学科的工具性。(2)强调语言规律的学习。将汉语教学与阅读、作文、识字等并列,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3)比较注重文学因素的教学。正式提出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4)写字教学的地位开始削弱。

2.简述语文素养的内涵。答案:语文素养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3.你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一理念?请简要回答。

答案:这一理念基于现代阅读学中的对话理论。对话理论认为阅读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将“对话理论”延伸到语文教学之中,主要意义在于强调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教学应该成为师生思想感情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4.语文教学过程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答案: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语文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沟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不仅从书本中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努力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其次,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重视“方法”的教育,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点拨、示范和在实践中体验,不需要讲授一套又一套有关方法的知识。第三,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重视个性差异,善于引导,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5.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答案:首先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教育方式。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语文学习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要切实把握教材等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时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要看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不是外在的、附加的任务,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语文课程中的教育要因势利导,要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在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中。

1.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变化的实质?

答案: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变化。课程研究和教学研究是各有侧重的。从研究范围看,课程理论是侧重于研究课程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学问;而教学理论是指导课堂实践的学问;从研究视角看,“课程”是从课程研制者的角度看问题,而把教学看成是课程实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研究视角,“教学”是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视角;从研究的主体对象看,研究课程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范围(知识或活动经验),而研究教学强调的则是教师的行为(教授、对话、导学)。但是,课程与教学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两者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依存甚至很多方面相互交叉的密切联系, 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使我们认识到:在教学领域里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简单的教学问题,而是范围更大的课程问题。教学改革的成功依赖于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强化课程意识。也就是说,站在课程的立场理解教学改革,那么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习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2.比较并论述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历年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

答案: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在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上有进一步深化。具体说来,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区别具体表现如下:(1)更加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综合性学习”就突出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此外,还特别而具体地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指出要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2)更加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学习体验从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的理念出发,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发展置于课程的核心,十分关注学生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如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中,醒目地增加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维度,使得语文课程从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两大目标维度改变为三大目标维度,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语文实践,注重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更加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种影响决不仅仅限于思想品德方面,仅以“思想性”是无法完全涵盖这种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以“人文性”取代了原大纲中的“思想性”,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要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4)更加关注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连贯性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建议。在课程目标中把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这样的结构组合,既能够反映语文课程阶段性,又能够加强其一致性与连贯性,对落实语文课程总目标是非常有利的。

(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哪些新理念?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些理念的认识。

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如下新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育的第一条基本理念。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自身认识此处从略。

四、分析题

1.具体分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相比较,第一学段至第三学段在阶段目标上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答案:(1)汉语拼音降低了要求,减少了内容。(2)重提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3)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语感。(4)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5)将小学阶段的“作文”改为“习作”。l-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到了初中年级才叫“写作”。(6)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1.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 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2.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语文教材“三”“百”“千”“千”指的是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3.我国第一部正规化的国文教科书是19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

二、简答题1.简述语文教材的功能。

答案: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2.如何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

答案:答: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而不是长期以来所认为的语文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后者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等。

1.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

参考答案:(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富于生命活力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分析题

1.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教材编写提出的几条具体建议,分析你所在学校所用教材的特点。

答案:语文课程标准从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到教材的内容和形式提出的具体建议是:

第一,鲜明的时代性。包括:一是要具有现代意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反映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念,让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二是应及时反映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的新成果、新思维,运用和传递语文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三是要运用鲜活的时代语言,即最新鲜的、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使学生受到生动活泼的、切实有用的语言教育。四是应充分注意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为网上学习提供机会与可能,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教材编排、装帧应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特征,要有面向世界的追求。第二,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教材必须富含人文内涵,陶冶学生人文精神。除了政治思想以外,还应当包括道德品质、科学思维、审美情感、学习态度、群体意识、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等等。并且应该全方位地考虑教材的文化构成,给学生多方面的营养。教材编写要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文化知识背景。第三,符合儿童发展规律。教材不应以学科为中心,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先,教材选文的题材应考虑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其次,教材选文应考虑儿童的学习兴趣,追求体裁的丰富多样,多选形象、直观、感性色彩强的作品。再次,呈现方式力求儿童喜闻乐见。第四,突现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第五,要有开放性和弹性。要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教师和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

第四章 识字写字与拼音教学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识字总目标是:认识3000 个左右常用汉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识字教学的关键期是第一学段一二年级 。这一学段承担着小学阶段近三分之二的识字量:

3.识字的三套工具是指掌握汉语拼音 ,能运用汉字结构规则 分析字形和学会使用字典:

4.2002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 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

从西周开始出现的“六书”理论,支撑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小学识字教学,并在现代继续发挥着作用。

6.我国从唐代 开始已经有比较正规的写字教材。

答案: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要求的简化?

答题语文课程标准将识字教学要求由以往的“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意思、能在读写中运用,这种调整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认字,降低难度的精神。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要求会写的字,在字(词)义的理解上,只要求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作调整的主要是“了解字义”,强调在读写中运用。识字要求分“认识”和“会写”两类,对要求“会写”的字,从“四会”调整为“二会”,形式上看要求降低了,但实际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加快学生识字进程,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给教师们创造了灵活的教学空间。

2.小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大致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掌握识字的三套工具;能运用识字工具独立识字;有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和良好的独立识字的习惯。

3.简答为什么要重视写字教学?

答案:(1)写字教学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写字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影响。(3)写字有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写字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5)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有效手段。

4.与以往的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在写字教学目标方面有哪些改进

参考答案:过去是识写同步,识多少字写多少字,现改为“识多写少”;对“写字有一定速度”,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首次提出写字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汉字的优美”这一审美要求。

5.我国古代识字教学有哪些经验?

答案:儿童入学先集中识字。读音识形与释义应用分步进行。读文和识字结合。

6.我国传统写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哪些?

答案:重视起步阶段写字基本功训练。重视写字方法的传授。识字与写字分开进行。用写字以正心。

7.简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拼音教学的要求降低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笔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oc》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