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总结

2020-03-02 01:59:1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四章 天气和气候

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况用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来表示。

2、气温的时间变化: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 日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北半球)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

3、气温的空间分布:

(1)年平均气温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等温线呈闭合状,表示有高温或低温中心。

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单位是毫米(mm),测量工具是雨量器和量杯。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来表示。

2

3、降水的空间分布:

(1)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3)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 赤道雪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地球“雨极”:印度的乞拉朋齐。

三、天气

1、天气的概念: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风雨、冷热、阴晴等状况。

2、天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如晴天利于晾晒衣服,降雪影响出行等。

3、常见的天气符号(课本52页)

4(参照课本53页图4.25)1

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弃物,污染了空气、水体和土壤。

大气污染源: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沙尘天气和生活烟尘。

四、气候

2候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表现得最明显。

3、气候类型及特点(参照课本

55、56页的图4.

27、4.28)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去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如太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注: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大陆内部。)

4、气候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最为明显,如气温和降水会影响一个地区农作物的种类和耕作制度。

人类活动对气候也有一定影响。全球变暖的原因:(1)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空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2)人类大规模地滥伐森林,森林对二氧化碳吸收减少,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越来越多。

第五章居民——“地球村”的主人

一、人口与人种

1、世界人口数量突破60亿(),达61亿(2001年)

2=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最低的大洲是欧洲。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

4/平方千米。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参照课本64页图5.4)

“四密”: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历史悠久。

“四疏”:沙漠地区、热带雨林地区、高纬度地区、高原山地。原因是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尚未开发,经济不发达。

5、人口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 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养老负担过 重等。 措施: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 调。

6、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部、非洲北部、大洋洲等;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南北美洲;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大洋洲。

二、民族、语言和宗教

1俄罗斯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

2、世界主要语言(联合国大会的正式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的使用人数最多,英语的使用范围最广。联合国的工作语言:英文和法文。

基督教起源于亚洲西部,主要分布在欧洲、大洋洲和美洲;伊斯兰教形成于阿拉伯半岛,教徒叫“穆斯林”,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东部、亚洲西部、中部、南部、东南部等;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 宗教的建筑物: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宗教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伊斯兰教的斋月,佛教的腊八。

第六章

一、聚落与环境

1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2 适宜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的呈条带状分布,有的呈团块状分布。

自然环境也会影响房屋的建筑材料、结构和形态,如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北欧的尖顶房屋、西亚墙厚窗小的房屋、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参照课本80页表格)

二、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

2、城市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

3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3、世界文化遗产:是经联合国确认的,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 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 利亚,中国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和安徽省的宏村、西递等。

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一、国家和地区

1、全世界国家:190巴西、澳大利亚,(参照课本85页图7.1,六个国家的轮廓要认识。)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被称为“袖珍国家”。

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其中中国的人口最多,大约有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1%。

2、全世界地区30多个,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是欧洲国家丹麦的属地;大西洋中的百慕大群岛是英国的属地。

3、国界是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界线,主要以山脉、河流、湖泊、经纬线为界,领土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科学技术发达,人均收入高。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基础薄弱,人均收入低。

2、分布特点:通常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别称为“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相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三、合作与发展

1、经济全球化

全球三个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1945 理事会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3、联合国的标志:课本91页图7.6

初一地理总结

初一地理教学法总结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教学总结

初一地理教学总结

初一地理教学总结

初一地理期中考试总结

初一地理期中考试总结

初一地理教学总结

初一地理

《初一地理总结.doc》
初一地理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