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我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2020-03-02 17:32: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我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进修学校

羿翠艳

通过这十来天的学习,我感触很深,我是一名进修学校的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基层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前也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课堂,走近教师,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我想光靠进修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通过一批批骨干教师和名师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先培训他们,再用这些骨干教师、名师与特岗教师、年老的教师结对子(包括校际之间),来带动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也懂得应该从重视教师教研活动开始,教与研是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但教研活动主要限于校内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由于缺少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教师之间的横向互助常常囿于同等水平的反复,有时也从校外聘请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带领本校教师共同搞教研。但是,由于这些教师或教研员的时间有限,不可能经常参与具体的教研活动,因此学校的教研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我从2007年起开始实施的校本教研的探讨过程中,逐步明确:教师要想成长,就必须成为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课程实践者,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体验,如何在简单的教学中体会教材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把朴素的数学思想用最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平凡的课具有厚度,而把复杂的知识教得简单易懂。而名师(主要是通过光盘实录)与学校骨干教师的课例研究正是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的重要方式。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课例研究确实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课程改革实施的这几年来,给教师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自身专业水平的挑战,受以往按部就班的经验、提高途径缺乏、自身缺乏动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够用,没有必要在学习了。

1 其实,这次课程改革的数学教材设置、课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在某个层面上也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在课改初期,学校以及教学管理者也都在摸索和探讨中,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成为一个摆在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主要通过名师课例研讨——骨干教师课堂研讨——常态课课堂研讨这三个步骤,一步步引领教师在一种不刻意雕琢的氛围中成长。下面主要从名师课例研讨这方面说说我们的做法。

一、名师课例研讨

课例实质上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课例研究之所以在校本教研中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是因为它既切合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又便于操作,是一个专业引领、知行统

一、实践反思的过程。如何让名师的课例研讨不再是个走过场、应付任务的教研呢?我们的教师不缺工作热情,不缺工作能力,也不缺乏教研能力,缺乏的只是一个切入点,一个学习的突破口。教研不是针对一个教师的活动,而是一个教师始终参与的活动;不是一个教师完成的活动,而是教师合作完成的活动;不是依靠校外专家引领的活动,而是同伴互助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研讨中提出:名师课例要做到“一课三听”。也就是说,一个名师范例,通过三次不同时间、不同目的的观看,达到真正利用好名师的课例,让大家体会到名师在“教材处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这三个方面的魅力。

1、一听教材处理——从读教材到懂教材,再到运用教材

运用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是理解教材的基本手段,要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解读教材。很多教师愿意将现在使用的教材与原来的教材对比去读,这不是坏事,但是新教材要用新课程的理念去读。

2 教师通过自我在课前仔细研讨揣摩教材,对教材的处理总会凭着自我的经验在心中已有一定的粗略理解,而在观看课例的过程中,我们则带着这样的问题:

(1)目标是怎么预设的?是否符合该班学生实际?

(2)创设的情景和教学环节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

(3)本节课中是否生成了新的教学目标?

带着目的性观看课例,能让教师有事可做,有思考的切入点,并带着后续评价的任务观看,教师可以从自己对不同维度的理解去领悟,去反思:一个简简单单的教材,如何在名师的手中变得如此有厚度?在评价中,让教师共同探讨,摒弃一言堂,因为同样的教材,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这是人的知识背景、专业底蕴、思维方式、读书方法都不同的缘故。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的丰富,也会读出不同的心得。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名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进行比对,寻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教材处理方式。

2、二听教师教学——理解实施教学策略的过程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在研讨中,我们有意分离出专门听教师教学的环节,主要目的是让我们在对比、领悟中反思自我,扎实自身驾驭课堂的基础。从细节上做起,更能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而我们是带着下面的问题走进第二次观看的: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如何表达教学目标的?

(2)为了实现目标,教师做了哪些努力?

(3)教师是如何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的?

(4)教师如何获得目标达成的证据?

(5)教师的提问是否符合学情?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第一次研讨中,教师虽然对这些方面没有带着任务去听,但也有一些相应的感性认识,这次带着目的观看,重点是在后续的评价过程中,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把握,体会自我课堂中如何做到这几个方面的要求,从细节处打磨自己的思想,打磨自我的课堂,明确每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切勿出现活动与目标分离,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3、三听学生学习——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一遍遍地观看同一个课例,每次看都能得到不同的东西,而把学生的学习放到最后进行研讨,则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师真正研读好教材,掌握如何掌控课堂之后,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对比、反思是这个环节评价的重点,如何关注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每个教师的个性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学习名师的教学艺术,并不是模仿,而是对照,在对照的过程中修正自身。

二、骨干教师课堂研讨、走进常态课

通过一阶段的对名师课例的学习与探讨,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与发展潜能,重视本校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置不同阶段的课堂研讨,课例由备课组集体备课,对课堂全程进行录像。

备课组在备课的过程中紧扣研讨的专题(每个阶段都有不同方面的研讨),从教材的研读——教师风格——了解学生这几个方面做起,从简单的知识中设计出富含思维训练、有内涵的训练过程,摒弃教学环节的花哨与浮华。在听课、评课研讨过程中,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特点,用观看名师课例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评价,大家在课堂评价与讨论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追问、探究、反思。群策群力的研修氛围,将教师的个体经验汇聚成群体资源,执教老师的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融为一体,弃其所短、取其所长,如此反复几次,原

4 来的问题得以解决,又不断生成新的问题,研究在资源互补、共同分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向深入。

不管是名师的课堂还是骨干教师的课堂,毫无疑问都通过打磨与深入探讨,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对每一节课进行这样的研究,让教师经历这些过程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懂得必须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优化自身课堂,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用“教材处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反思自己的课堂,从细节部分不断改进,尽力达到推门而入的听课之后,我自巍然不动、课堂照样简单而有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学习体会

信息技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校长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习体会

引领教师成长

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

校长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作业)

“国培计划”引领我专业成长

引领教师成长方案

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挫折引领我成长

《学习体会我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doc》
学习体会我如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