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个人地十年》读后感

2020-03-02 13:14:5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百个人地十年》读后感

孙媛

2015222755 在延绵不绝的历史时间里,十年不过是眨眼的一瞬。但对于一代中国人有如熬度整整一个世纪。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这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所有含有人的最高贵的成分,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再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醋——灵魂的虐杀。这个十年就是*。

作为90后,我出生时*已经结束,因此对这段历史并无直观认识。以前对它的印象,也仅限于爷爷那辈人的回忆,幸好我们有使命感的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历史的真实,前有巴金的《随想录》,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思*,探索着如何“做好人”,现有冯骥才的纪实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展现的是众多普通*经历者的心灵档案。源于一个*亲历者的良知和文学家的责任,冯骥才历时十年,收集被采访者信件近4000封,采访数百人,其中有教师,干部,学生,家庭妇女,工程师等等,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中选取互不雷同,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如此具有深度,广度的记录*,前不见来者;如此繁琐,浩大的准备工作,对于如今一年出版几本书的作家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当时他却将那一代人的记忆完整地呈现在我们地眼前,用真实填补历史感知的断层,使我们不得不为之震惊。

其中有两个故事给我带来了极大震撼,下面分享给大家:

“我到底有没有罪”。她是医生,父母是资本家,*一来,家被抄,父母被红卫兵批斗和殴打,后来他们实在忍受不了,决定一起自杀。但在当时的形势下,自杀也不容易。于是他们商量着,因为她是医生,熟悉人体构造,就由她割开父母的喉管,然后她再自杀。这样解决了所有人的痛苦。然而,当她手刃了父亲时,却被红卫兵们发现,不得已她和母亲选择了跳楼„由于她是杀人犯,医院便救活了她并把她投入监狱,她的母亲却因未得到及时救治而身亡。而她却一直以为母亲仍然活着而坚持了十年之久。多么震撼的故事!本来救死扶伤的医生,却不得不把手术刀当作凶器去杀害自己的亲人,而且是“为了他好”!在那种时代背景下,人性被扭曲到何种程度!让人不寒而栗!

“拾纸救夫”。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因为讲了毛主席在水沟中躲避伪军搜索的故事,被认定为损害主席形象的现行反革命而投入监狱。老师坚称他讲的故事是从书上看来的是有据可依的,可就是想不起从哪看到的无法为自己伸冤。他的爱人是文盲,自此开始了到处捡拾有字的纸片的生涯:每天拿着成堆的各种纸片让别人读给她听,期望有天能读到那个故事。在漫长艰苦的读字生涯中,女人和孩子死于一场火灾。直到八年后他刑满释放,才找到了故事的出处——来自谢觉哉的《秋收起义和我军初创时期》里的浏阳遇险。为了一桩冤案,他家破人亡,失去了一切,这些损失由谁来弥补呢?

酸甜苦辣,各种味道混一起反而辨不出味来。无论谁指出什么,总有人站在对立面用同样大小的声音呐喊。那是个怎样的年代?由于社会的集体失声,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的理解仅仅就是在字面意义上了。经历过的人,把这段经历已经深埋,如果没有人去挖掘,曾经的经历只是偶尔回忆往事时候的一抹掠影,很快就会散去了。单纯、狡诈、愚昧、精明、苦闷、美好、激进、保守......无数看似矛盾的情绪,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交织得难解难分。我非常欣赏冯先生的历史观:历史不仅存在于文献和史书中,在博物馆内,在一天天远去而模糊的岁月里,也存在于我们的观念、话语、行为、习惯、下意识中,不被我们察觉。比如*的否定一切,怀疑一切,斗争哲学,破坏欲,非理性的盲从,躁狂症,反文化及反文明,在当今充满博弈和网络化的时代,依然在被表现,演释和传承。

曾有人说过:一个得遗忘症的民族是没有明天的。确实,任何民族的奋发与自强都需要两种清醒:清醒的面对世界和清醒的面对自己,清醒的面对未来也清醒的面对过去。我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段*的历史,因为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道深深地创伤„„只有了解明白过去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一百个母爱故事》读后感

《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梦》读后感

《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梦》读后感2

《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梦》500字读后感

《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梦》读后感500字

《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梦》小学读后感

《一秒十年》读后感

背包十年读后感

《背包十年》读后感

背包十年读后感

《《一百个人地十年》读后感.doc》
《一百个人地十年》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