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美学》读后感

2020-03-01 20:40: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死亡美学》读后感

穿梭于图书馆的哲学类书籍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说实话,对于“哲学”一词,我总觉得它专属于那些哲学家,与我们这些生活在凡间的小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是,当经过它的身边时,我的眼光却无法离开了。

《死亡美学》,陆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言 “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人的一切思考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臻求趋向无限的精神价值,这就有了伦理学。当人揭开了死亡的奥秘,洞烛了它的幽微,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理想便平添上了一种崇高的美,这也就有了死亡的审美意义。”这是显示于《死亡美学》这本书的封面上的文字,概括而简练的引出了死亡与美的关系。

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怎样才能使我们宛如流星的短暂生命变得灿然生动起来呢?

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本书以死亡的美学角度为出发点,用充满哲理和诗歌一样的语言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念以及死亡与崇高、悲剧、宗教、灵魂鬼怪世界的审美关系,并解析了死亡的现代意识和种种自杀现象。

翻阅完整本书后,第一个感觉便是,原来,死亡比想象中的美。

我们会习惯性的把“美”与“好”两字组合为一个词“美好”,但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死可以被认为是美的,但却并非是美好的。

就崇高而言,崇高是一种悲壮的美。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就其外在形态而言,是一种排山倒海的神秘力量,它甚至未容我们思索,便如风卷残云一般,挟带着我们卷入了惊涛骇浪;就其在人类心理中的表现而言,它使人感到痛苦,感到恐惧,然而更使人感奋兴起,令意识冲破形相的禁锢,而向无限和永恒延伸,从而展示出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力量的美。这显然正可阐释死亡的恐怖和人对这恐怖力量的抗衡和争斗。对死亡的超越因此成为崇高的形式。真正的崇高不在自然界,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就悲剧而言,书中主要讲析了死亡在悲剧这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中的功能与地位。在戏剧中,作为悲剧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与死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悲剧性往往是通过死亡来得以体现的。但是在大多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生,在于通过死亡来揭示生存的真谛,死亡调节着整个悲剧的情调和气氛,它制造悬念。引起观众情愫随着它大起大落。它还将悲剧人物驱入绝境,在生存价值的巨大危机中,逼使他去思考生与死的根本问题。因此,死亡作为悲剧之一举足轻重的艺术手段,它的审美功能也是无可代替的。

就宗教而言,宗教是人类对死亡的一切超越形式中最为原始的,也是最为精致的一种。本书主要从道教、佛教、基督教三方面讲解了死亡在其中的含义。在道教里,它讲求的是要在今生今

世实现永生的梦想,它认为肉体不死,而非灵魂不死。在佛教里,讲求的是大生大死,有着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口号。在基督教里,讲求的是给苦难人生展示出一种永生的希望,是一种不但包括肉体,还包括精神的复活。

就灵魂而言,灵魂的观念体现的是人们对死亡困顿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其中包含着形态各异的人文内容。这些内容中有真的感悟,也有美的感悟。因为美从其根本上说,当是一种超乎一切官能刺激之上的快感,它是超越的。所以,人们往往会在肉体死亡之后,赋予其灵魂,认为肉体可以消亡,而灵魂则是不灭的。灵魂是生命的本体,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归。由其灵魂的肮脏或是高贵可见其人生价值的高低与贵贱。

而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自杀的迷思,也是我个人最感兴趣的部分。因为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自杀现象出现,不仅给个人及其家庭带来各种问题,同时也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自杀又何以与美联系到一起呢?

自杀是一个苦涩而又无奈的词语。自杀的思考是一种迷思。它可能是人生苦难的一种逃遁,是一种自我毁灭行为。然而自杀的本相是死,是虽形态各异但无一例外没有逆转的可能的死亡。自杀使我们知道自杀的生命曾经存活,使我们知道自杀的生命还非空虚。自杀作为社会行为是道德规范的对象,然而当自杀成为文学和艺术中经久不衰的母题,当它直接牵涉到艺术家的生生死死,并且当它展现出一定的美学价值之时,自杀无疑也就成了审

美考察的对象。

自杀可以是至善至美的解决荒诞的办法,可以是一种艺术。比如《绅士自杀指南》,这是一套自杀的学问,作者正话反说,开出的种种自杀方式中颇有一些黑色幽默的味道。然而读毕确实使人如梦初醒:自杀并不浪漫,珍惜我们可贵的生命吧。

自杀是生命在其最高层次上的一种行为能力,充分展现出人的某种本质力量。自杀有时是一种对理想的一种献身,此时有一种巍巍然气贯长虹的阳刚之美,如李贽;但有时自杀是出于一种无奈。生与死的自由选择固然可被视为人类自由意识的一种至高无上的证明,然而死亡之后哪一种永恒的虚无,使自杀这一种弃生就死的选择总是显得那样苦涩,此时展现的跟多的是一种凄美,如梵高。

文学似乎是与自杀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和意识形态。一方面表现为,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运用了自杀这一手法来作为其中的文学表现方式,而另一方面则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作家的自杀。

作家,以他洞烛人生的智慧和识见而走上无可奈何的自杀之路,象征着一种绝对精神和终极价值的死亡。当作家的自杀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其审美角度的认识价值常常是悲怆而凄迷的。自杀昭示了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悲凉意味。当生命的内驱力变成死亡的内驱力之时,死亡便不复是种暖黯不明的生存背景,而直接转化为生存的前景,成为人生的一个伸手可即的终点,默

默沉潜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作家以他对人生特有的敏锐感受力较一般人或许更多地承受着生存的焦虑。生存是需要理由的。作家的自杀从某种角度上是否正可说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求,是怎样一种痛苦、艰巨而又难免终归虚空的心路历程呢?

因为有了以上对死亡的深层次解析,也让我们对死亡的思考更全面。有了死亡才更能展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我们了解死亡并不是为了及早的走向死亡,而是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必过分担忧死亡的降临而浪费光阴,相反把握住现时,更好的体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死亡美学

美学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护理美学》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三讲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后感

《《死亡美学》读后感.doc》
《死亡美学》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