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2020-03-03 02:16: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弘扬孝道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上虞市崧厦镇文化站陈秀春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和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和谐意识。在现阶段,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倡导和睦、友爱、安定、团结的人伦美德,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曾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如何建“和谐社会”我理解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这样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个体生命,都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事物若臻至完美;若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即最佳、最好、最合适。一言以蔽之:只有具备严整的秩序,才能产生完美的和谐!

当今的时代政治昌明,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与开放。没有了原来的父子,师生等关系,都享有平等的关系,谁也不能干涉谁,只能求得良心的发现。弘扬孝道在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伦理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又应该是一种充满仁爱,到处洋溢着温情、善良和互相帮助的社会。孝文化的道德伦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严整的道德秩序,达到心灵的平衡;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所谓的“孝道”凝聚了古代人民父母子女之间的美好亲情。那“父慈子孝”,至今仍是处理两代人关系的良好准则。孔丘把“孝”与“敬”联系起来,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要求子女不仅要瞻养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因此,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是历代诗人千古讴歌的永恒主题。由于“左”的影响,特别是“*”的冲击,一家两代鸿沟断裂;在商品经济浪潮下,不孝子女甚至拒绝瞻养父母的义务。家庭关系的紧张,也成了当前社会不安的一个根源。弘扬儒家孝道中的积极因素,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孝在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中,是一原发性的核心观念和首要理念,“善事父母”是孝的基本含义。在古代,孝不仅被看作是一种家庭道德,而且被泛化为个体、政治、社会道德,有立身、事君、处世等宽泛的衍生意义。

一,孝是培养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在古代,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其道理的。孝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一切道德和善都源于对他人的关切和爱戴。子女生下来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是父母,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并生发出子女对父母以及通过他们对人类的爱。爱与奉献是道德的本质。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多少人性和道德可言的。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因此,它是一切道德之本源,不仅如此,它还是人们实践道德的起点。父母是自己的生命之所出、是养育自己的人,因此,施爱施敬从亲始,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孝经》指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话是符合道德逻辑的。谁相信一个不具备“亲亲”德性的人会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能真心实意地热爱他人?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肯亲爱,会真心实意地报效国家?孝不仅是德之本,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途径。那种把“亲亲”教育视为爱民爱国教育的基础,提出作为少儿道德启蒙教育和成人道德终身教育的必修课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

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素质,这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在此过

程中,寻找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或出发点是重要的。虽然家庭道德,孝道已不能占据像古代那样高的地位了,但每个社会成员仍要在家庭中生活,仍具有为人子女的身份和角色,因此,孝为德之本,教之本,从而也是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在当代社会,我们似乎更加注重人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道德,而不甚重视其家庭私德,这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中国古代视孝为一切道德之基本,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以此为鉴,在对公民特别是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显然是更为基础的工作。

二,孝是形成形成和谐社会的精神措施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人际关系均是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得以展开的,孝成为古代社会一切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的精神价值基础。从客观的人际关系来看,中国文化认为父子关系是最重要的,通过父子关系直接体现了子孙与祖宗的关系。兄弟关系还是因为双方均是父母所生,夫妻关系也是为了延续宗族的后代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亲戚等关系均是基于血缘关系而发生的。师生关系是精神关系,老师是精神生命之所在,因而对待师也要像对待父一样。朋友关系也是以道交之。君臣政治关系更是与父子关系有类似的精神机制,因而才有君父和臣子之称。乡里邻里等关系也是因为我们同生同长于一个地方。总之,在古人看来,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父子关系而发生的,从精神机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讲求一个“推”字,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将对父母之爱敬,对兄长之尊重(即孝悌)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处理好一切人际关系。如此不仅会和睦九族,以亲乡里,而且会以君为父而忠君,以民为本而爱民,由追孝祖宗而爱祖国,以师为父而尊师,以长老为父兄而敬老尊长,或因业务职务而顺上,或因同事同学而友长,等等。

虽然在中国古代,父子关系也存在着不平等的片面性,但纯粹从子德义务的角度倡导人们自身首先要有爱心与责任感,并认为这是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这是有合理性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别人、爱人民、爱国家,多尽爱的责任,多做“爱的奉献”,那么就一定会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这样,必定会使社会风尚敦睦纯厚,如曾子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安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家孝父,已养成对权威的服从习惯而少有暴戾之气,多有和顺之德,故不会犯上作乱,这显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在家庭关系上,由于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的滑坡等原因,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要理直气壮地提倡孝。孝是调节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我们应当还孝以本来面目。

孝道的当代意义,兼纯、厚、爱三重意义,而爱是其中最本质的意念。现在的学者喜欢谈人文精神,爱说人文关怀等学术词语,究其实质,所谓的人文精神无非就是“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系;所谓人文关怀也无非就是关怀他人、尊老爱幼的道德承担。在这个意义上,孝就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文关怀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道具有非同小可的当代意义。

文化界、伦理界提出道德底线,孝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内容。如果不孝顺自己父母,不可以忠于民族、国家,现在看来,坚持底线也是困难的。所谓底线,是不能越过的东西,但是现在很多人没有道德的底线,比如说假奶粉事件,充斥着欺诈、假冒、伤害,从道德意义上来说,作案者该受到十倍的严惩。人人都没有道德的约束,社会将会怎样?构建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体现在父母子女关系上,充满爱心具有普遍意义;古希腊有一个寓言故事,父母老了以后,子女就成了父母的拐杖,也即父母的第三条腿。充满爱心、责任心,孝敬父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理念。

很长时间都不讲孝这个话题了,现在似乎讲斗争哲学更多些。西方利用宗教,讲灵魂的奖惩问

题,人追求真善美,才能升入天堂,做坏事,就要入地狱,有一种灵魂的恐惧感。而我国,人们不讲这种灵魂的归宿,对灵魂的归宿没有恐惧感,什么事都敢做,不怕受到惩罚,而道德的约束是脆弱的,很容易被击溃。父母是我们的来处之所。没有父母,就象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家,断线的风筝在空中飘摇,父母是我们心中的依靠和归宿。有雨的日子是头顶撑起的一把伞;伤心的时候是为我们擦去泪花的手帕。因此,我与人打交道,先看这个人是否孝顺,孝可以是一个标尺: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能对别人好吗?能对民族、国家有责任心吗? 要选忠良将,须登孝子门。君子务本,做人孝悌为本,“其为人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试玉要等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但看人,识才,选材用材看孝不孝一条就可以否决!

优秀的传统不是我们身上应该洗掉的污垢,实际上传统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流淌在血管里的血液。越是民族的,就也是世界的。历史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精华。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什么玄妙的高不可攀的东西,恰恰相反,儒学在本来的意义上时最贴近生活,最大众化,最人民性。圣人在告诫人们;他们所讲的都是一些关于“愚夫愚妇”的道理,是生活中最普通的道理,使我们每时每刻都能遇到的道理,圣人所强调的是尊重生活,尊重常识,就是脚踏实地从您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和意义,圣人讲:“君子为道也,不远人”是圣人儒学最核心的观念。“我从众,不远人”就是不远于普通的人的普通生活,不远于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持续着的普通生活。关键普通,达到生活的最高境界,儒家称之为“圣人”。儒家的圣人和释家牟尼和耶稣基督不同。圣人并不具备非凡的法力;圣人不能够创造奇迹,圣人也不需要创造奇迹,圣人仍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圣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了生活中不平凡的意义。您能够在与亲人的相聚中,感受到一种美感与和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您能够在与邻里和同事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关怀与欢乐吗?那么您是一位儒者。这些看似平常简单,但做到不容易。圣人还告诉我们:要尊重这种生活,也告诉人们要尊重自己的生活,要认真的,始终如一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决定走遍天下寻求真佛,后遇圣人告诉他:“你家中炕头的老母就是真佛!”(我们上虞就有这样的谚语:烧什么香敬什么神高堂父母就是活神仙)有人诠释:这是让他回去孝敬母亲。其实更深的道理是说:一切都必须从您身边的那人开始,这就是圣人儒家要告诉人们的最重要的道理。

孝文化——难道不是一个意义隽永而常新、古色古香而魅力长存的话题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人生在世,无论多大年龄上没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儿。他走进这个世界的门户和他走出这个世界的屏障都随之塌陷了!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界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所以孝的话题总能引起所有人心的共鸣与震颤。

孝的动人,让英雄低头,硬汉流泪。作为人能被世间的亲情打动就是孝之端,人之始。大家熟知的孝女曹娥她行为“孝感动天”。 我们常常谈起真理,只有真情中才有真理,读解真理,就是真正动人的道理,这种道理永远发自于真情,包含着真情!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弘扬孝文化,释放出孝文化在上虞双文明建设中的能量,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

大量事实证明,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从家庭不睦到社会不和,都从反面提醒人们儒家伦理思想的积极意义。我们需要提倡仁爱,克服人情淡漠;提倡诚信,克服欺诈;提倡孝道,克服不孝父母;提倡恕道,克服只管自己不顾别人;提倡富而好礼,缓解贫富对立;-------这些我们都可以从儒家伦理思想宝库中找到相应的道德力量。因此,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儒家的伦理思想价值,继承发扬传统优秀道德。

我们上虞是曹娥孝文化的发源地,“孝感动天”。我们更应该从“孝字人手,做“孝”的文章。为弘扬孝道文化,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弘扬孝道文化 创建和谐社会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 2

弘扬孝道

和谐社会孝道先行

文明讲堂之一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孝道作文

中国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中华孝道与和谐社会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doc》
弘扬孝道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